首页 理论教育 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对比-《论语》全解读

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对比-《论语》全解读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本章节选的论君子与小人的语段,都是从道德品行上对其定位而进行选录的。孔子理想人格中体现出君子高尚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与小人的价值观相对比而存在。君子以义要求自己,则行为不容易出现偏差,而小人眼中只有利,往往会不择手段。“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在各个方面的对比,全面、深刻地刻画出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嘴脸。这是君子与小人在处世为人方面的区别。

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对比-《论语》全解读

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大多是从有德和无德的角度说的,基本上如朱熹所言:“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故本章节选的论君子与小人的语段,都是从道德品行上对其定位而进行选录的。至于因社会地位而划分出的君子和小人,则放入“论政治”的篇章中。

孔子理想人格中体现出君子高尚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与小人的价值观相对比而存在。具体来说:

一、内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孔子提出君子的心理状态是坦荡的,进而要求君子不能做不可告人的事,否则你只能常戚戚了,整天处于担心害怕的状态。孔子的这一表述,看似是对人的内心提出要求,实则对人的行为也提出了要求。

(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君子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胜不骄败不馁,稳如泰山。而小人只是顺境骄,逆境馁,不足以成大事者。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一言以蔽之,则“泰而不骄”。

二、外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处世哲学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判断一个人的品格,看看他交往的人足矣。君子能够团结其应该团结的人,而小人只会勾结其应该勾结的人,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他人的评价里,因此,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只要你出于道德和正义,你的意见就算与其他多数人不同,也不必有所顾忌,不必刻意追求与他人意见的一致。而小人只会趋炎附势、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三、宏观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道德准则

(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永远以仁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心中永远有道德的底线;而小人只会为了获得利益、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否符合义,小人的行为准则是否获得利,准则不同,区别大矣。君子以义要求自己,则行为不容易出现偏差,而小人眼中只有利,往往会不择手段。

(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君子心中有“道德、仁义”,并且需要将其体现在行为中,小人心中有“利”,只会积极地追求名利。

四、微观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做事风格

(1)“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君子的道德标准很高,对于做事高标准严要求,与其共事,虽很难达到其理想状态,但他人工作也能得到认可,他人也可以得到成就感与满足感。而小人恰恰相反,虽要求不高,但标准一日三变,反复无常,求全责备。与其共事,身心疲惫,无所适从。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君子之风者,不拘小节。真正的君子,可能对细枝末节不在意,但心中有大方向,这种人可以成大事。而小人只会纠缠于细枝末节,这种人只会接受他人具体命令去完成工作,如果让其统领全局,往往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在各个方面的对比,全面、深刻地刻画出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嘴脸。虽三言两语,但言简意赅,绝不同于简单的道德说教。潜移默化中使世人能亲近君子、成为君子、远离小人、鄙视小人,将“道德、仁义”注入中国人的血液中。

(一)周而不比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注释】①周:合群。②比:音bì,勾结。③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却不结党营私,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合群。”

【点评】小人结党营私,互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走到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帮结派。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

(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原文】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注释】①矜:音jīn,庄重之意。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点评】君子之所以“矜而不争”,是因为君子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不骄傲不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群而不党”与“周而不比”同义,指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搞小团体,不结党营私。对君子来说,要“矜而不争”,如果有争执,也是以是非为判断对错的标准,而不是以是否对己有利为标准。如果要“群”,也是以公心而团结在一起,而不是因私利互相勾结。

(三)和而不同

【原文】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注释】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作和。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作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求同一,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和谐。”

【点评】“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君子与小人在处世为人方面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四)君子怀德

【原文】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注释】①怀:关心。②土:乡土。③刑:法制惩罚。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关心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点评】孔子在此指出了君子、小人之志有怀德、怀利的差异。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个人德行操守的修持和国家刑法的可畏,而小人则只想拥有更多的利益,得到别人的好处,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社会上有些人一心为利,不知自制,总想钻漏洞、走后门,从中牟利,而不知修养自己,这种人就是孔子说的小人了。

(五)君子重义轻利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点评】君子、小人的区别,在义与利的抉择上。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所谓义是指因时因地合理的行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破坏道义关系,不仅自己走上邪路,也会对社会、国家造成很大危害。

(六)君子之儒

【原文】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点评】“儒”是指读书人。孔子所谓“君子儒”,是指专心求学修德,只在自己身心上用力,无干禄为名之心的人;“小人儒”则指不肯务实,行事只为博得别人的赞誉,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孔子以此鼓励子夏成为“君子儒”,提倡人们重道义、重休养、重学问。

(七)君子坦荡荡

【原文】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注释】①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②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点评】孔子用“坦荡荡”和“长戚戚”描述了君子、小人不同的心境。君子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君子虽然也有忧惧,但不是像小人那样对既得利益的患得患失,而是忧惧德业不修,天理不明。这种忧惧更能促使他们努力修为,积极教化,而非徒生烦扰。

(八)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点评】在待人方面,君子、小人的用心不同。君子追求美善的真诚,不仅要求自己言行美善,还希望周遭之人、全体社会都能实践道德,臻于完善。所以,“君子成人之美”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精神同质。

(九)君子易事而难悦

【原文】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

【注释】①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②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说:通“悦”。③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孔子说:“与君子相处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欢喜,也会得到他的欢喜。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点评】君子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所以比较容易相处,共事也比较融洽。但如果你一心要想取悦于他,那就难了;尤其是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取悦于他,那就更难了。不过,虽然你不能取悦于他,但他用人时还是会量才录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小人心胸狭窄,为人忌刻,难以伺候,所以不易共事。但如果你一心要想取悦于他,那也很容易,给他一点好处,甚至只需要顺着他来,稍稍迎合他一下,都会使他高兴。不过,高兴归高兴,轮到他用人的时候,照样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

(十)泰而不骄

【原文】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注释】①泰:安坦。②骄:放肆。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点评】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十一)君子上达(www.xing528.com)

【原文】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于仁义,小人向,通达于财利。”

【点评】所谓“上达”,以现在思想的习惯而言,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君子有所追求,向上进取;小人无所事事,向下沉沦。生命就是一场与不明力量角逐的过程,不上升,就坠落。

(十二)君子反求诸己

【原文】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点评】本处的“求”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说,指凡事靠自己。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另一方面,“求”也包括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究。遇事不顺,能够自我反省,修正自己,自己的缺点就会慢慢减少,言行也会更趋谨慎,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若遇事不顺,一味把责任向外推,则会怨尤丛生,于事无补。

(十三)君子固穷

【原文】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注释】①愠(yùn):生气,恼怒。见:同“现”。②滥:像水一样泛滥没有方向,没有约束。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坏了,起不来。子路很恼怒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本来就常常是在困厄之中(且坚守道义),小人则不同,一旦困厄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点评】此“固穷”的“穷”不仅指贫穷,也指“无路可走”。在古代贫与富相对、贵与贱相对,而穷与达对应。所以此句应解释为“君子本来就是无路可走的”。说得更明白就是:君子的路是不好走,但君子还要走下去的,否则就是小人一般胡作非为了。

“君子固穷”的另一解释是,(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为五斗米折腰”。

(十四)君子有仁

【原文】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也是有的啊! 可是小人中从来就没有有仁德的人。”

【点评】“仁”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达不到要求而不仁者。这足见“仁”之难,连颜回也只能“三月不违”。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十五)大智慧与小聪明

【原文】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注释】①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②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们,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点评】孔子认为,君子、小人在任事上才能有别。对于君子或者人才而言,不能用小事情去考验他和在小事情上与他计较,因为君子或人才虽然在小事情上常常表现得不好或者糊涂,但是他自身所具有的才能、胸怀和品德却是足以担当大任的;而那些普通人或者平凡的人,他们虽然气量狭小或者能力不足,不能够承担重任,但是,他们却也不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相反,倒是在小事情方面可以经受考验。《淮南子》里说的“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也是这个意思。

(十六)君子三畏

【原文】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点评】孔子提醒人们要时时处处注意修身诫己,怀抱敬畏谨慎之心。“天命”是超人间的主宰者,不妨将其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大人和圣人分属政治与道德存在,大人是身居高位者,是统治者,大人的威严在于权力;圣人是道德完美者,是善的化身,圣人的威严在于道德。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

(十七)色厉内荏,穿窬之盗

【原文】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

【注释】①色厉内荏: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②窬:音yú,洞。

【译文】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若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点评】这是孔子在描述春秋末期掌权者之心理,他们道貌岸然,威严异常,有模有样,而内心则怯懦无比,脆弱至极。由此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装腔作势、表里不一、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之人。在人前伪作仁义之士,窃取他人虔敬,而内心唯恐为人说破,终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在其罪尚未被揭发前,呼风唤雨,威风无比,一旦东窗事发,竟觳觫颤栗,逃之夭夭。

(十八)有义,方能大勇

【原文】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注释】①尚勇:尚同“上”,以勇敢为上,也就是崇尚勇敢。②义以为上:崇尚义。

【译文】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崇尚义。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惹乱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点评】孔子尚德尚义而不尚勇,主张用礼义来规范约束勇敢。当然,这并不是说勇敢这种品质不好,而是说如果不对勇敢加以规范,勇敢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问题。总体而言,孔子对“勇”保持高度警惕,一般情况下,他不做肯定性的评价。

(十九)近之则不逊

【原文】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

【注释】①孙:同“逊”,谦逊。

【译文】孔子说:“唯有女子与小人最难养,你若和他们亲近了,他们就不知逊让。若和他们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点评】孔子这段话的现代表达法可以这么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才是最难同他们相处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便不知天高地厚,试探你、冒犯你、打搅你;你对他们板下脸来,他们便埋怨个不停,说你对不起他。”其实,“近之则不孙”几乎是人际关系的一个规律,并非只有女子小人如此。太近无君子,谁都可能被惯成或逼成不逊无礼的小人。所以,一切交往,不论是恋爱、结婚,还是亲密的友谊,都以保持适当距离为好。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分析选段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君子”观。

2.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结合上面的《论语》、《孟子》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针对君子,孔子提出怎样的培养目标?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要领】

1.①孔子认为,君子应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②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不惧,不贪小利,不同流合污。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

3.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