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君子:解析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有心与忖度

重塑君子:解析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有心与忖度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君子”,离不开“小人”,二者虽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也并非冰炭不容。何多范先生于母校荣休之际反躬自省,汉儒扬雄有言:“小人之心杂,将形乎外,陈阴阳以战其吉凶者也。”于我而言,“小人怀土”之意难以割舍。其中一篇偏“学术”的文章,主题是“君子”“小人”“女子”及“与”的问题,对流行的一些“看法”做了回应。

重塑君子:解析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有心与忖度

俗语有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醒世恒言》卷七)——这大概是最常见的伦理判词之一。但《诗经》之中的“他人有心,予寸度之”亦被古代哲人们屡屡称引,以说明心思、情感、道理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今人喜言“常识”,以瓦解“假大空”之言。然而,无论何“识”,达成“共识”才是关键所在。在技术无比发达,资讯无比繁多的时代,出于各种原因的“撕裂”此起彼伏,相互纠缠,“底线伦理”被屡屡突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君子之风似乎比以往更难普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和建设“君子文化”更显得难能可贵,而更需要底气、勇气和智慧。言“君子”,离不开“小人”,二者虽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也并非冰炭不容。这不仅有经典的依据,亦来自生活的体验。何况,在浩渺的宇宙中,“人”其实比较“渺小”,“天不怕,地不怕”实在是一种很可怕的“自大”。先哲有云“先立乎其大”,然而,如不能“先识乎其小”,恐怕会流于空疏乃至欺妄——从“小”处着眼和着手,应该比所谓“幽暗意识”更可行。

何多范先生于母校荣休之际

反躬自省,汉儒扬雄有言:“小人之心杂,将形乎外,陈阴阳以战其吉凶者也。”(《太玄·玄文》) 笔者“日三省乎吾身”的结果是杂念甚多而导致在“一念三千”中颠簸流浪,在本该“不惑”的年龄,屡遭困顿,虽然“害人之心未曾有”,而“好心办坏事”的遗憾乃至悲剧却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浸泡于经典之中,口不离圣贤之言而依旧“背道而驰”,跌跌撞撞,乃至于惨不忍睹,非“小人”而何?!

不过,在“长戚戚”之余,也难免为自己开脱——这或许不仅是个人坎坷的波浪,也是人类宿命的颗粒。故而,本书最初拟名为《以“小人”之心》,并请小学与初中时期在故乡大鱼学校塑造我们“文化人”身份的恩师何多范先生题写了这个书名。另因行政区划的调整,故乡“大鱼村”之名将成为历史,乡贤们正在修村志以作纪念。于我而言,“小人怀土”之意难以割舍。

但学界与出版界朋友们对此名的意见颇有分歧。有些师友认为很好,有惊醒和反思的意义;更多师友认为不妥,尤其认为面对中小学师生和家长时会引起不适和和误解。思忖再三,笔者也觉得“重塑君子”不仅是书中的一个篇名,更应该是跨越时代和地域的文化教育主题,其中也必然包含对于“小人”的认知与定位,故最后以此定名。但这是否又是“小人”之举呢?无论如何,都要向何师多范先生致以深切歉意!

书中的内容,以“杂文”为主,但不是机械杂乱地胪列,而是依据内容所涉分为“为己”与“利他”、“智慧”与“情绪”、“社会”与“教育”、“科技”与“人文”、“本土”与“世界”、“拜访”与“聆听”、“看法”与“经典”七个版块。其中一篇偏“学术”的文章,主题是“君子”“小人”“女子”及“与”的问题,对流行的一些“看法”做了回应。书中也包括了几篇访谈,其中之一是笔者作为访谈对象,可视为博士毕业之前的自述。

此书谋划已久,未料定稿时正处于新冠疫情由潜伏到爆发,而终究在国内大致得以逆转,却又时不时散发乃至蔓延于东西南北的形势下。“新冠病毒”在显微镜下的面目并不狰狞,甚至带一些绚丽,而其发生和传播的诡异与惨烈竟然导致了全球性长时间的公共卫生危机;若非有舍生取义、有专业精神和高超医术的君子们及其助力者,人类恐怕真的要万劫不复了!“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和“他人”、“他物”之间“距离”的重要和“不相往来”的必要!回想2003年初夏的“非典”时期,也有疫情防控的问题,一些同学因为行动受到限制而产生情绪波动。笔者曾专门写信给他们,名曰“危机见证成长”。此非“宿命”而何?!

何多范先生书杜牧诗《清明》

无论交通如何便利、技术如何发达、商业如何繁荣、物品如何丰富,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特别是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依旧会面临无可逃避的冲突。面对家长“外面有病毒”的警告,那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哭着说:“我看不见!我要和病毒一起玩!”而此前,他的抗议是:“不让我出去玩,是很不好的事情!”——人,在“出去”的时候,能够像蝙蝠那样具有超强感知能力和免疫能力吗?

“保护”的理由不是只有一个地球,而是我们和万物“共有”一个地球!不仅要摒弃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还要养成“无弃人”“无弃物”的意识和珍惜良好生态环境的习惯,这才是处于“中心”该有的样子!(www.xing528.com)

不仅是这一个庚子年伊始,已经有多少次看着那些变成了“死亡数字”的骨肉同胞,目睹救援人员、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冒险逆行,耳闻种种坚毅与脆弱、承担与推脱、信任与猜疑,深感自己“百无一用”,但又禁不住摇唇鼓舌。

故乡——聚乡川

所幸的是,自幼以来,笔者得遇君子甚多,或指点,或鞭策,皆切中要害而不计回报;而能在顺利时没有懈怠,也从困境中脱身而出,的确有赖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是度量和君子的类同,而是度量和君子的差距,见贤思齐——常常想到古往今来的君子们是如何对待坎坷;特别是亲人、师长、朋友们如何对自己耳提面命、潜移默化的,亦总会找到“看开”和“放下”的办法;而晚辈们则以他们的纯真、坦率和聪慧时常“刷新”笔者的面貌,包括思想和学术层面的“教学相长”。

“位卑未敢忘忧国”而别无长技,一一检视旧文,无论长短,自忖勉强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原则。时过境迁,虽有刻舟求剑之嫌,而些许管见似不算过时,故而不揣浅陋,汇集成册,归类提要,个别标题和内容略有调整和补充,一些知识点注明了出处。但能否算作“真小人”之言,还有待读者诸君的研判。

书中的文稿,多半曾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等报章,用过“平复”、“夕惕”等笔名。感谢聂北茵等编辑们的信任。几篇笔谈性质的文章,也都是聂北茵老师组稿,书中收录了其他学者的论点,以保持语境,非为掠美,感谢郭沂教授等学者们的慨允。

此书之出版,承蒙西安外事学院支持,黄藤校长拨冗题写书名,多位同事热诚相助。黄裕生、吴重庆、李广良三位教授先后赐序,勉励之余也慷慨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鲨白(羽瑄)同学的配图颇见功力而有趣味。原甘肃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刘延寿先生力荐,使得此书在故乡正式问世,何幸如哉!多地师友以不同形式指正玉成,恕不一一具名,一并致谢!

梁启超先生1914年在清华学校的著名讲演《君子》实为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之论,其意义不拘于一校一时,正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特录于书中以为压轴,并做了一些简注,方便阅读。本书之作,实为续貂。

当然,所有文责,盖由本人承担。

庚子春分日前后于广州康乐园初稿

辛丑中元节前后于西安鱼化寨修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