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子与小人:道德困境、精神秩序与私欲的超越

君子与小人:道德困境、精神秩序与私欲的超越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持有这种理性的人可以被称为“君子”。

君子与小人:道德困境、精神秩序与私欲的超越

5.君子和小人

那么,从孔子所提供的大量范例中,能够为儒家的道德论抽出什么样的逻辑来呢?

起点是“立命”。即,要“心中有佛”,树立起造福百姓这一崇高使命。

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受人指使的工具)。(为政篇第二,2.12)

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里仁篇第四,4.4)

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里仁篇第四,4.3)

有了人生志向,负有了对“他人”的社会使命,自然就产生出区别于本性的理性判断。比如,对于异性有了以下的新标准。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颜;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学而篇第一,1.7)

对于饮食和居住也有了新标准。(www.xing528.com)

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学而篇第一,1.14)

而对于财富和地位的追求的标准较为复杂。

孔子说:《诗经》上说:不妒忌,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固然是正途,但是还是不够好。(子罕篇第九,9.29)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卑微(怀才不遇,受到冷遇),是每一个人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逃避的(天下无道,以致君子陷于贫贱,那也不怕)。

君子如果离开了人生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脱离人生正途(君子哪怕在吃饭的时候也不会脱离人生正途)。在匆忙急迫时坚持如此(面临突发事件时不会脱离人生正途),在危险困顿时也坚持如此。(里仁篇第四,4.5)

原宪请教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上轨道,才可能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宪问篇第十四,14.1)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产业,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关心的是利益。(里仁篇第四,4.11)[9]

由此可见,传统道德中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人的本性之一就是要追求美色,美食,富裕的。这没有什么好否定的。但在这之上,应当了解到自己所追求的异性是否有体谅别人的品格;对饮食和居住的要求应该让位于对学习的追求;对于财富要看来得是否正当,特别是当大家都不富裕,社会还处在动乱的时候,应该和大家同甘苦共患难。持有这种理性的人可以被称为“君子”。与之相反,只凭本性行事、没有这种理性的人只能是“小人”。所以,肯定人的本性,但同时用理性来对待本性,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在理念上的特征。这个特征意味着,为自己而活的本性,不能扰乱为他人而活的理性,否则就会称为“昏人”、“昏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