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秩序与私欲的关系

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秩序与私欲的关系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在他的理想世界中,自己实行与人为善的前提是,他人也实行与人为善。也就是说,他人也是依循这种规则来行动,他人也会尽量使对方满足应有的物质欲望的,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孔子所主张的是“我为人人”来对付“人人为我”,但发现对方是“人人为人人”时,便自然使用嫉恶如仇的态度以迫使对方改变其价值观。

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秩序与私欲的关系

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现实生活中,“为己”和“为他”是一定要平衡的。那么,运用“与人为善”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呢?以“我为人人”来判断自己的现实生活,这也许会被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因为,如果自己都为别人着想了,自己怎么办?自己不会因此而没有任何欲望满足,没有任何幸福可言吗?这种状况,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比如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孩子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就会尝到这样的苦果。不过,这样的状况在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论中不存在。因为,在他的理想世界中,自己实行与人为善的前提是,他人也实行与人为善。也就是说,他人也是依循这种规则来行动,他人也会尽量使对方满足应有的物质欲望的,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所以在现实中,我们遵循孔子教诲行动而得不到所期待的效果时,意味着他人并不是遵循同一的游戏规则行事。所以,如何使他人也“与人为善”,是孔子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对此,孔子的解决方法是,以身作则,推行教育,弘扬仁和礼。

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他首先会依据自己的本性进行活动,然后才参照家长、老师、朋友以及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的选择。他的选择自然会有两种:我为我,我为人人。而这种选择所得到的信息反馈也有两种:人人为我,人人为人人。当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人开始成熟,最终就面临自我的人生价值观的选择。是用“我为我”来对付“人人为我”,还是用“我为我”来对付“人人为人人”,或者是“我为人人”来对付“人人为我”以及“我为人人”来对付“人人为人人”。孔子所主张的是“我为人人”来对付“人人为我”,但发现对方是“人人为人人”时,便自然使用嫉恶如仇的态度以迫使对方改变其价值观。如果对方改变了,就自然实现了他所要求的理想。

以上虽然可以说成是孔子的道德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利用,但实际上,人们为了生活,不需要孔子的道德论也会与人为善。虽然也许会有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是一种虚伪。有一些研究和实例却说明虚伪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

A.虚伪的笑[12]

在人们生活中,只有百分之十五的笑是纯粹来自一个笑话或者一桩趣事。大部分时候的笑,是因为看到别人笑,而被带动的。因为大家一同大笑,会促使人与人的关系更融洽。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要参加实验的人分成三组。第一组,独自一人看喜剧。第二组,跟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一同看喜剧。第三组,跟自己的朋友一同看喜剧。结果显示,第一组的人笑得很少,其他两组的笑声明显多很多。(www.xing528.com)

B.虚伪与宗教、道德[13]

揭露虚伪,就是把真实的一面揭露出来。幸而耶稣是神,孔子也被人们说成神,都没有缺点,于是人们持有的价值观才得以维持,信仰也得以成立。据说升空气球初发明的时候,某个西方人乘驾气球来到一个落后的地方,那地方的人们竟以为是神灵降临。若干年以后,这个人再次来到这个地方,发现人们膜拜的对象竟然是当年的自己。于是很想说出真相,却被当地的有心人阻止了。因为在当地,对他的信仰已成为了一种习俗,如果一旦知道了真相,当地的道德观伦理都会崩溃

C.恭维与隐私[14]

当我们在办公室对女同事有礼貌地说“你今天真漂亮,你的裙子真配你。”这些话是否虚伪?当然你不一定真心喜欢这裙子,但既然别人穿上了,不能扫别人的兴。听的人信不信是另外一回事。信了可以开心一整天,不信也不会立即回家脱下来扔掉。除非一个人独处深山,一天到晚只跟山川禽兽相处,不用见人。两个人相处就有虚伪,因为人总有隐私,不可能完全坦荡。没有虚伪作为挡箭牌,两人恐怕不能相处多久。虚伪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东西,差异也只不过是程度而已。

从以上的事例说明,无论你提倡或者不提倡与人为善,只要进行社会活动,大多数人都会采取这样的行为。这就像生下来的小孩子,你不用教他,他也会对人微笑一样。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为善”是人本性中的一个侧面,没有专门强调的必要。更没有必要用什么道德论来说教。如果现实生活不需要道德论,也不需要道德论的实践,那么可以推论,建立和推行道德论的,必然是另有所图,也许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社会理想,当然同时也不能排除为了获取更大私利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