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托邦与大同世界的比较:道德困境与超越

乌托邦与大同世界的比较:道德困境与超越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乌托邦人对此深信不疑,但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这是理性思考的一种结果。由以上的描述可见,在乌托邦,理性成为判断恶善的利器,并以此取代了上帝的戒律。不过,乌托邦人和孔子在主张通过道德来压抑对物质追求,以达到天下大同和社会安稳这一目标上有高度的一致。

乌托邦与大同世界的比较:道德困境与超越

3.乌托邦与大同世界的比较

在西方,人文主义是基于神学而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都与基督信仰的伦理立场保持一致。他们保持自己的信仰原则,渴望凭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教会和教友的生活。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摩尔。

摩尔坚守基督信仰原则,在1516年写了一本书名叫《乌托邦》。而“乌托邦”这个词是他发明的,用来称呼他的理想王国。他在这本书中批评当时的政治宗教思想。他所描绘的理想国乌托邦,不仅对西方的精神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他在《乌托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到新大陆等地方去旅行,发现了一个叫乌托邦的岛,并在那里住了五年。这个岛长两百英里,周长五百英里,像一个月亮形状。这个岛与大陆断开,上面有五十四个城市。各个城市的居民们在语言、生活风俗、制度、法律方面都很接近,他们的价值取向有这样的特点[4]

A.上帝让人们的灵魂在天上永生,上帝的仁慈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人死之后,上帝对有德行和行善的人给予嘉奖,对于行恶的人给予惩罚。乌托邦人对此深信不疑,但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这是理性思考的一种结果。这种理性思考给人以这样的启示:上帝让人们依据人的本性进行生活,符合本性是唯一的道德标准。只不过,这种本性是追求肉体和灵魂的运动(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而决不是追求那些“虚假的快乐”。“虚假的快乐”包括想要追求好看的衣服使自己美丽,想要追求金子宝石使自己感到富裕,想要追求赌博等使自己感到刺激,想要欺负弱小使自己获得快感等等。

B.在其他国家,由于人们都很自私,所以无论社会怎样繁荣依然有人饿死。人们常常处于竞争状态下,只能一心扑在自己的生活上,根本没有余地去考虑自己同胞的感受。所以,私有财产制度是导致这种现状发生的根源[5]。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乌托邦否定了私人所有制,建立了公有制,所有的东西属于大家所有,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公平分配。

C.在其他国家,货币是私有财产的象征,人们用货币来衡量一切。人们为了获得货币而动乱、暗杀、反叛、欺诈、偷窃、盗窃、争夺、骚扰、争吵。在乌托邦,废除了货币,从而使人们对货币的欲望完全消失,使犯罪和不道德的现象完全消失,人们对生活的恐惧、担心、操劳等等也都完全消失。

D.在乌托邦,虽然大家都没有私人财产,但大家都感到非常富有。生活必需品都得到了保证,所以没有贫穷,更没有乞丐。为了保障充足的物质供应,居民们都必须参加农业劳动。同时他们也必须兼职一门职业,比如纺织工、石工、铁匠、锁匠等。而被大家选举出来的族长等干部的职责,就是监视那些偷懒的人。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乌托邦人想到外地去旅游时,必须得到干部的许可。擅自行动者会受到警告,如果再犯就会受到处罚。

E.由于乌托人每天都保证六个小时的劳动时间,这不仅使生活物资供给充足,还会把谷物、蜂蜜、羊毛、亚麻、木材染料、皮毛、蜡、皮革、家畜等出口到别的国家去,换回大量的金银。乌托邦政府用这些金银雇用外国士兵保卫乌托邦。对于剩余下来的金银,政府没有用来进口所需的生产物资以发展生产,而是用来做厕所或手铐铁链,以使乌托邦人看见金银就产生厌恶感,从而形成视金钱如粪土的意识。(www.xing528.com)

由以上的描述可见,在乌托邦,理性成为判断恶善的利器,并以此取代了上帝的戒律。中世纪以前的基督徒,提倡劳动,把劳动看作是对懒惰之罪的解毒剂。圣保罗说“如果不劳动,就别吃饭。”然而中世纪以后,教会虽然口头上说尊重劳动,但他们实际上并不参加劳动。人文主义者正是基于恢复原有道德,把劳动放在了判断恶善标准的首要位置。抽象地说就是,理性认识“追求劳动是人的本性”的人就是好人,否则就是恶人,应该受到监管和接受劳动改造。古希腊理性主义在这里得到了重新应用。

那么,乌托邦人与孔子在想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第一,乌托邦人和其他国家的人都一样,在原始本性上追求物质生活,也就是说性本恶。这和基督教中的人类生性罪恶(原罪)的说法是一样的。与孔子所叙述的人性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第二,乌托邦人运用人类的智慧,理性地发现了追求物质生活的不幸,以及追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快乐,并理性地把劳动作为自己真正的本性,即,通过理性来使自己向善,并且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这种依靠理性和自律对原始本性进行加工是一个发明创造。这种处理本性的方式与孔子相同,不过也有一些有差异。差异的地方在于,孔子认为,一旦达到了民富安康时,个人应当积极地追求物质享乐。也就是说,孔子没有认为对物质的追求会带来不幸,而只是主张,在追求物质享乐方面应该“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乌托邦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往往依附于原始本性,难以通过理性和自律发掘出向善的本性,是因为私人所有制的存在。而私人所有制的标志就是对货币金银财富的追求。所以,要使理性行为占主导,就必须改变制度环境,即,建立公有制,进行平均分配,同时废除货币,实行供给制。这无疑也是一个发明创造。因为,孔子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在人的行为后面隐藏着所有制度的作用,所以,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家学者们,都把是否能保持理性的着眼点放在了“诚”和繁琐的“礼制”之上,而不是经济制度之上。这可以说是西方人运用逻辑分析的成果。不过,乌托邦人和孔子在主张通过道德来压抑对物质追求,以达到天下大同和社会安稳这一目标上有高度的一致。

第四,乌托邦人满足简单的物质生活,不求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这种想法很接近于原始部落的生活目标。而孔子有追求社会繁荣富强的目标,并没有从理念上否定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至于在实际中,孔子的目标因他所提倡的道德论而难以实现,又应另当别论。

由此看来,中国的大同世界和西方的乌托邦,在“为己还是为他”的问题上,虽然都强调“为他”,但乌托邦人彻底抹杀了个人追求自我的一面,主张永远的“大公无私”,而孔子却是“先人后己”。虽然孔子的道德论在实践上有抹杀自我的倾向,但至少在概念上并没有抹杀自我。所以,从“为他”这个方面来看,乌托邦实行得更加彻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