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困境与超越: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

道德困境与超越: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你努力为他人着想,你的生活也自然会有保障,用不着去操心。所以说,“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在生活实践上的特征。而“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道理,也有着本来的内在逻辑。而“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就把两个必然存在的对立面统在一起。

道德困境与超越: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

6.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这种理性呢?首先,人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公治长篇第五,5.10)

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述而篇第七,7.6)

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述而篇第七,7.19)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心态必须靠意志来保持下去,做到言行一致,无所惶恐。

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学而篇第一,1.4)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者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风度吗?(学而篇第一,1.1)

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第九,9.29)

如果人能做到这样一种“诚”(在内心对所定目标的不懈追求),行动中充满了“礼”(在外表形式上对所定目标的不懈追求),生活物质条件也会自然得到改善。(www.xing528.com)

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衣食无缺(不是生活本身)。认真种田,自然得到了食物;认真学习自然得到了俸禄。君子担心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贫困生活。(卫灵公篇第十五,15.32)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官位,要担心的是凭什么立身处世。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要设法使自己值得让别人了解。(里仁篇第四,4.14)

子张请教怎样获得官职与俸禄。孔子说:多听各种言论,有疑惑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说自己有信心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做自己有把握的,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说话很少被责怪。做事很少会后悔,官职与俸禄自然不是问题。(为政篇第二,2.18)

樊迟请求学习农耕之事,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他又请教学习种蔬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樊迟离去之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没志气的人。在上位的人爱好礼制,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还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气的。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能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背着小孩投奔过来了。又怎么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子路篇第十三,13.4)

但无论自己的日常生活怎么样,都不能忘记初衷。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义的人。(学而篇第一,1.15)

前面说到,人为自己而存在的本性,被理性所淹没,但终究还是要探出头的。在中国传统道德论中,给了它探头的机会。也就是说,传统道德是用这样的逻辑来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即,你努力为他人着想,你的生活也自然会有保障,用不着去操心。所以说,“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在生活实践上的特征。这意味着,人们判断某人的行为是否违反道德标准,往往不是看实际效果,而是主观动机。“好心办坏事”常常都得到人们的宽恕。

而“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道理,也有着本来的内在逻辑。因为不管你主观上怎样为他人,你自己还是要活下去的。而“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就把两个必然存在的对立面统在一起。而要保持这种统一,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理性,不要让本性占据主导位置。为什么要保持理性呢?因为就本性而言,不仅自然地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且为了逃避痛苦,或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常常自然地撒谎。所以,以“诚”、“礼”的形式来告诫自己保持理性,这也是传统道德思想在生活实践上的特征。如果把理念上的特征和实践上的两个特征放在一起来考虑,就会得出,中国传统道德,就是要求人们真诚地为他人活着,这样一个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