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同世界思想的诞生:解析道德困境与超越

大同世界思想的诞生:解析道德困境与超越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思担任孔子家的总管。这样一来,建立一个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有家住的大同世界就成了孔子的一大夙愿。毫无疑问,在孔子看来,促使财富平均是实现大同世界的“正道”。所以,在实现大同世界这一目标下,进行平均分配及保持礼节就是判断恶善的普遍社会准则。

大同世界思想的诞生:解析道德困境与超越

3.大同世界思想的诞生

在日常生活中,以体谅别人为立足点,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这是孔子精神思想的原点。那么就让自己奉守自己的恶善标准,圆圆满满地度过一生不就得了。可是孔子没有这样,他不满足小范围的生活,而把自己发现的精神思想推向整个社会。这一点,在《论语》之中也有足够的描述。

原思担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不肯接受这么多。孔子说:不要推辞。多的可以济助家乡地方的穷人啊。(雍也篇第六,6.5)

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人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所谓行仁,就是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别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雍也篇第六,6.30)

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相互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公治长篇第五,5.25)

这样一来,建立一个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有家住的大同世界就成了孔子的一大夙愿。那么,采用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呢?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城很近,现在不占据,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孔子说: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诸侯与大夫(有国有家的人)不担心贫穷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只担心社会不安。因为如果财富平均了,便无所谓贫穷(就会富裕起来而不会发生贫困);人民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人口自然增多);社会安定,就不会倾危。(季氏篇第十六,16.1)(www.xing528.com)

司马牛很忧愁,说,别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没有。子夏说:我听到的说法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态度认真而言行没有差错。对人谦恭而往来合乎礼节,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颜渊篇第十二,12.5)

毫无疑问,在孔子看来,促使财富平均是实现大同世界的“正道”。在此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礼节,四海之内就都会成为一家人。所以,在实现大同世界这一目标下,进行平均分配及保持礼节就是判断恶善的普遍社会准则。如果说,“先人后己”是孔子提倡做人的生活标准,推行“财富平均”和“礼义待人”是家庭、村落、国家等社会集团应该持有的政治标准,那么“人为自己而存在”这一本性又被放到什么位置呢?

人们做事的动机,有时来自于身体和生理的需求,有时来自于情绪的鼓动,有时是凭一时的念头。这些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或者没有计划和长远目标的。这里姑且把这种动机所导致的行为看做是本性行为。法官在判决抢劫杀人犯的时候,有“图谋”还是没有“图谋”,是量刑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为了证明“图谋”,就得看犯人作案时,是否有计划,有准备。同样,把这样的区别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常识。比如说这个人办事不动脑子,办事好冲动等等。所以,把为了达到预计目的、依据一定的原则行事的行为,看做是在理性支配下的理性行为。而以上所说的本性行为,可以看作是概括了一切非理性行为。

“人为自己而存在”这种行动标准,用不着思考,也不用鲜明的目的意识,更无须人为地强调,它会自然地支配人们的行为。没有人教,谁都自然会。所以具有强烈的本性色彩。而当我们遵循孔子的教诲,通过思考,制定一些原则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原来的本性就被淹没了,被一种高度的理性淹没了[5]

在受到传统道德影响的社会里,对一般老百姓来说,那种不压抑自己欲望、只顾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本性一旦暴露出来,马上就会受到大家的非难和攻击,而对皇帝大臣们来说,一旦如此,就会被认为中了妖魔之邪,天下必然大乱,而这就会成为“替天行道”,铲除妖魔的正当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