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教育实践全解读:培养士君子,学以致用

孔子教育实践全解读:培养士君子,学以致用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一是在孔子“三十而立”前后,大约在他三十至三十五期间。这一时期,孔子进行了他最后五年的教育活动,删定六经作为教材,使教学经验进一步系统化,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所以孔子强调以教育来感化百姓。孔子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士和君子,注重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孔子教育实践全解读:培养士君子,学以致用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他设立私塾,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一是在孔子“三十而立”前后,大约在他三十至三十五期间。二是在孔子于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也就是他三十七至五十岁期间。这一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齐、鲁、楚、晋、秦、陈、吴各地,同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注意。三是在孔子晚年,在结束长达十四年的流浪生活,自卫返鲁后,从他六十八岁到七十三岁去世。这一时期,孔子进行了他最后五年的教育活动,删定六经作为教材,使教学经验进一步系统化,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孔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所以孔子强调以教育来感化百姓。他甚至认为靠道德和礼的教化,有时比政令刑罚更有效。(www.xing528.com)

同时,他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勉励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修己以安人。孔子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士和君子,注重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始终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立志弘道;同时他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教授学生,使他们获得知识,增长才能。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愤不启”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而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好学乐学、专心致志、见贤思齐、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并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

本章拟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五个方面解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