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教育理念:培养君子,修身养性

孔子的教育理念:培养君子,修身养性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办学的宗旨是培养“君子”。孔子衡量人的品格和表现,其尺度就是“礼”。孔子重视“礼”教,是要教育弟子学习礼的形成,使他们养成“克己”的习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8]在孔子看来,要“复礼”,必须“正乐”,他从道德观念上评论各种乐舞的优劣,给弟子作出正乐的示范。孔子所说的“行教”,“行”是指躬行,实指修身。因此,孔子说:“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理念:培养君子,修身养性

孔子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相当进步的。古代的学问是“学在于官”即学问是掌握在官府手里的。春秋以来,学问逐渐流散到社会上。专门官吏所掌握的学问,转移到了士大夫手里。当时投师求学之风兴浓。孔子是当时的一个大师,据说他收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人。

孔子开始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古书有不同记载。孔子自己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以此可推断孔子设教讲学时间在他三十岁前后。

孔子办学的宗旨是培养“君子”。有句人所熟知的名言,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主要指个人的品格;“文”主要指个人的表现。孔子衡量人的品格和表现,其尺度就是“礼”。为了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孔子以“文、行、忠、信”为四教。

“文”教就是以传授《诗》、《书》、《礼》、《乐》为主。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6]。这是孔子特别要学生重视《诗》的社会作用。孔子把“孝弟”看成做人的基本道德,他认为,在家能孝顺父兄的人,做了官也一定能很好地服侍公卿,也就是做到“忠”。而他选《诗》作教本便是陶冶学生柔顺性情,培植忠孝观念。“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7]孔子要求学生把恋爱诗也看作借男女写君臣的政治诗、伦理诗,从中悟出孝父、忠君的种种道理。如此反复诵读,就会潜移默化,不再萌发犯上作乱的邪念。当然,就使以君父之是非为是非的“正念”滑入骨髓。这就是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孔子重视“书”教,就是要求学生读《书》同诵《诗》、赞礼,都要使用西周王朝的官话。因为孔子的心目中,西周是一个理想的时代。

孔子重视“礼”教,是要教育弟子学习礼的形成,使他们养成“克己”的习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也把“乐”教看得很重,说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8]在孔子看来,要“复礼”,必须“正乐”,他从道德观念上评论各种乐舞的优劣,给弟子作出正乐的示范。他的“乐”教,同样是寓道德教育文艺教育之中。(www.xing528.com)

孔子所说的“行教”,“行”是指躬行,实指修身。“行教”的内容,以传授躬行知识为主,教学生懂得什么叫躬行,如何去躬“行”。而把他们的日常行为当作衡量是否学到手的尺度。

孔子的“忠、信”二教,就是向学生传授言语的知识。孔子很看重言语教育,因为它是做君子的基本条件。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他提出了著名的“性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9]孔子认为一切人的“性”本是相近的,(即指人的天才相近),只因习染的不同,所以相远了。这就是说,贵族和庶民的天性没有什么不同,都可以教育成善人。因此,孔子说:“有教无类”。[50]

在论“学”上,孔子提出要“学”“思”并重,“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51]孔子还认为“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外,关于教学方法,孔子还留下很多著名的格言,如“学而时习之”[52];“温故而知新[53],“过则勿惮改”[54];“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55]等等。这些作为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认识方法,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读书或求知的某些规律性,因而被后人引为法式,成为教学时习用的格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