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敬鬼神与遥远的天人观

尊敬鬼神与遥远的天人观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天人理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天人观。孔子的天人观具有矛盾的性质。在孔子看来,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义。孔子自诩“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尽管他敬畏天命、鬼神,但又力图与之疏远,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事。孔子从客观必然的角度来规定天命,并从此出发去处理天与人的关系的天人理论基本定位,对后来儒家的天人观有较大影响。

尊敬鬼神与遥远的天人观

天人关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论天人关系是在殷周以来的天命观的基础之上加以因革损益的结果。

孔子的天人理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天人观。孔子的天人观具有矛盾的性质。他肯定天(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故人们应当敬畏天命、敬畏大人和敬畏圣人之言。“三畏”之中,敬畏天命是第一位的,因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人的努力、包括祈祷在内只有在遵从天命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在孔子看来,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义。他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天是通过四时百物的生长发展来表现出自身的存在的。这种客观必然对人事来说,具有支配人的命运的作用,弟子所说的“死生有命,福贵在天”便表达了孔子的这一方面的思想。但天命对孔子而言也是某种精神的依赖,他以为天既赋予他保存周文化的使命,人们自然就不敢违背天意而戕害他。一切都是遵循天命的必然的过程:“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宪问》)(www.xing528.com)

天命在孔子又是可认识的。孔子自诩“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尽管他敬畏天命、鬼神,但又力图与之疏远,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事。“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便是典型的表现。孔子从客观必然的角度来规定天命,并从此出发去处理天与人的关系的天人理论基本定位,对后来儒家的天人观有较大影响。

孔子的天道思想主要分为两派,为孔子后学继承发扬:孔子敬畏天道的思想,与其心性学说,由子思、孟子继承发扬,认为人性本善,下功夫努力成为君子仁人,超凡入圣,是符合天道的,而“天道”生化万物,滋养万物,也就被赋予了“仁”“善”的特征,成为心性本善的本体论依据。到了宋明理学,发展成为系统的天道人道学说、修养功夫理论。孔子罕言天命等思想,由荀子所继承,努力追求制天命而用之,追求外在事功,转而融入韩非子的治国理政理论。“内圣外王”学说,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