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攻击方式的变化与演进

攻击方式的变化与演进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龄大些的儿童与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因此,哈特普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侵犯呈增多趋势。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了儿童攻击方式的曲线式变化。5~6岁组:攻击型幼儿数、攻击人次数比4~5岁组明显减少,攻击方式仅比4~5岁组多三种。从此年龄段起,攻击的头部动作开始居末位。

攻击方式的变化与演进

美国著名学者威拉德·W·哈特普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而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例高于后者。年龄大些的儿童与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另一个与此相联系的原因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诱发其侵犯行为的刺激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哈特普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侵犯呈增多趋势。李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后支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幼儿园年龄阶段与小学1~3 年级年龄阶段的攻击性行为有较大的差异。幼儿园儿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有:争抢玩具、争游戏角色、无意攻击、报复性攻击、为吸引老师的注意而进行的攻击。小学生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行为有:报复性攻击、打抱不平的攻击、为控制他人而进行的攻击、嫉妒性攻击、挫折性攻击;其中,报复性攻击在3~9岁年龄段较为稳定。

把儿童的侵犯以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作为区分标准研究儿童侵犯形式的变化发现,2~4岁儿童侵犯形式发展的总的倾向是:身体侵犯逐渐减少,言语侵犯相对增多,到3岁止,儿童的踢、踩、打等身体侵犯逐渐增多;3岁以后,身体侵犯的频率降低,由于言语沟通技能更发达,言语侵犯增多了,还因为此时多数父母和教师不再容忍年龄较大孩子的身体攻击,而对他们的“唇枪舌剑”则更容易忽视。(www.xing528.com)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了儿童攻击方式的曲线式变化。实验显示,3~4岁组攻击型幼儿比例数最小,攻击方式达十二种,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唯下肢动作人均量最高,从实际表现看,他们的动作大多是较原始、简单的粗大动作,笨拙,不灵活,情感很外露。4~5岁组,攻击型幼儿的人数,攻击人次数骤然大增,从其具体表现看,除以上肢大动作为主以外,还增加了细致多样的十四种攻击方式。上肢与综合性动作明显提高,攻击的有意性增多,除直接攻击外,还出现了间接攻击的方式,但还较外露。从原因看增加了“嫉妒”“恶作剧”两项,与其他组比较,有意攻击占首位。5~6岁组:攻击型幼儿数、攻击人次数比4~5岁组明显减少,攻击方式仅比4~5岁组多三种。从此年龄段起,攻击的头部动作开始居末位。说明已注意到攻击行为的隐蔽性,如避开教师视线桌下挠人,往人身上抹鼻涕等。但在矛盾激烈时还较外露。6~7岁组:攻击型幼儿人数,行为人次数又再次扩大,但与5~6岁组相比差异不显著。除攻击行为的隐蔽性又有所增加外,个别幼儿还有残暴,粗野行为,他们的破坏性,对集体的不良影响要比其他年龄组为重,攻击方式比5~6岁组多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