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攻击意图知觉的发展与优化

攻击意图知觉的发展与优化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儿童侵犯意图的研究就是在探讨儿童侵犯行为的认知基础。所谓儿童对攻击意图的归因,即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他人意图、动机的认知与理解,对他人意图的归因制约着儿童的侵犯反应,而这样的归因又是随着儿童年龄而发生转移的。实验中实验者要求7岁、9岁、12岁的男孩对一系列假设的侵犯事件做出反应,描述出一男孩对另一男孩的言语攻击或身体攻击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变化。

攻击意图知觉的发展与优化

近年来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认知角度来研究儿童侵犯的发展。对儿童侵犯意图的研究就是在探讨儿童侵犯行为的认知基础。

所谓儿童对攻击意图的归因,即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他人意图、动机的认知与理解,对他人意图的归因制约着儿童的侵犯反应,而这样的归因又是随着儿童年龄而发生转移的。1973 年美国心理学家舒茨(Carolyn U.Shunts)和沃杲坦洛夫(D.A.Vogdanoff)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来考查儿童对有意或无意(事故性)挑衅的反应的年龄发展变化。实验中实验者要求7岁、9岁、12岁的男孩对一系列假设的侵犯事件做出反应,描述出一男孩对另一男孩的言语攻击或身体攻击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实验者为被试者提供了大小不同的7 块木板,木板的大小代表着报复性侵犯的激烈程度的高低,主试者要求被试者表明,如果后者是受挑衅者的话,他将从7 块木块中挑选哪一块来打击(报复)挑衅者。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无意性挑衅反击的激烈程度普遍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不同年龄中,儿童对言语和身体侵犯的反应日益分化,12岁的男孩对有意的言语挑衅比对有意的身体挑衅表现出的侵犯性要低,而9岁和7岁的男孩则没有这种差别。很明显,儿童对于潜在动机和侵犯形式的辨别能力左右着他们关于何种报复程度是适宜的。J.弗格森(Tanara J.Fergoson,1980)的实验也发现了与此相似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一方面推测他人意图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同时,他们也逐渐学会了对他人稳定的个人意向做出归因。罗森伯格1980 年的实验证明,幼儿园儿童还不能把意图作为推测个体意向的线索。虽然幼儿也会认为有意侵犯比无意侵犯更卑鄙和不讨人喜欢,但对他人未来行为的归因却没有形成,这也是由幼儿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