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派高华名票不应被遗忘

程派高华名票不应被遗忘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高华本人,大鹏却不清楚。现在历史条件已有很大变化,海峡两岸人民无不渴盼统一,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也由过去的封闭局面转为开拓、发展,那么,研究京剧者,尤其是爱好、学习并有意继承、发展程派艺术的内外行朋友,对于像高华这样一位老资格的程派名票,就更不应该把他遗忘了。可以这样说,唐在炘之所以能掌握一定数量的程腔,并取得艺术上的实践经验,是同曾为高华伴奏这一事实分不开的。

程派高华名票不应被遗忘

1987年5月,有机会见到从美国到北京来小住的邹苇澄先生。在全国政协黄埔校友会的主持下,邹先生举办了书画展并彩唱了几场京剧。这使北京观众得以瞻仰这位美籍华裔多才多艺的风采。

邹苇澄先生别署寒山楼主,在美籍华裔人士中,夙以京剧名票享誉。[2]因此我见到他,首先便向他了解海外知名的票界人士的动向,从而自然而然地谈到三十年代即已成名的程派票友高华先生。原来邹先生同高华很熟,从邹先生谈话中得知,高华在年辈上应该与程砚秋先生属于同辈人,他是八十年代初才去世的,享年八十多。

在这以前,我也曾向海外来鸿打听高华的下落,但都没有得到确切消息。几年前,门人王大鹏同志自联邦德国曾寄我一帧旧照片,上面是三个人,即张大千孟小冬和高华夫人。至于高华本人,大鹏却不清楚。这次总算有了确讯,可是高华已溘然长逝了。

高华钻研程派,纯粹是出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三十年代前期,高在百代公司曾与杨宝森合录过三张唱片,是半出《桑园会》,一时成为唱片行业中的热门货。与这同时,高自己在百代公司灌制的《三击掌》等程派戏唱段,销路就不及《桑园会》那么“抢手”。当时我曾间接听到程先生对高的评价,认为他有自己个人的“创造”,并不同程腔一模一样。而程先生的这个说法是多少带有微辞味道的。不过就我这外行的耳朵来听高华的唱工,已经感到很不简单了。

三十年代宗程派者,内行中只有一个陈丽芳是真正拜了门的弟子;荀令香虽拜了程先生,戏路却与程迥异,只算挂名徒弟。女演员中的王玉华(即新艳秋)可算程的信徒,但因与程先生竞争,当时彼此感情并不融洽。中华戏校中女学生如侯玉兰等是学程的,可是还不够成熟。因此,高华的出现在彼时程派传人中毕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www.xing528.com)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华在大中华公司录制了大批唱片。当时程先生因身体发胖,有的带武打的戏已不上演,如《沈云英》即是其中之一。而程先生本人所灌的《沈云英》唱片,只有一张反调,还是从第五句唱起的,前面的导板、回龙和两句二黄慢板均付阙如。而高华这一时期所录的唱片中,恰好就有《沈云英》的这前四句。另外程先生当时最负盛名的两出拿手戏《文姬归汉》和《锁麟囊》,虽有唱片而唱段并未录全。高华便也录了这两出戏,凡程先生唱片中所欠缺的唱段,高基本上都补齐了。一时迷程的观众,便争购高华的这一批唱片以求能够间接欣赏程腔,并借以获聆“全豹”。全国解放,高华去了台湾,从此国内对此人讳莫如深,再也不提及他的名字了。现在历史条件已有很大变化,海峡两岸人民无不渴盼统一,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也由过去的封闭局面转为开拓、发展,那么,研究京剧者,尤其是爱好学习并有意继承、发展程派艺术的内外行朋友,对于像高华这样一位老资格的程派名票,就更不应该把他遗忘了。

程派艺术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即已奠定了基础的。在程先生成名后不久,就有新艳秋、陈丽芳等专门宗程的名演员为观众所承认;到四十年代,程先生的弟子赵荣琛、王吟秋等同志急起直追,为程派开拓了一片新园地。而高华先生虽是业余爱好者,但他崛起于三十年代,恰好是程派传人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华专心致志钻研程派艺术的过程中,为他操琴的乃是今天仍活跃于京剧舞台上的程派琴师唐在炘。可以这样说,唐在炘之所以能掌握一定数量的程腔,并取得艺术上的实践经验,是同曾为高华伴奏这一事实分不开的。说得更具体一点,唐在炘应该说是在高华的培植下成长起来的。人们经常说,李世济之所以能继承程派艺术并有了一定成就,除受到程先生本人的指点和赵荣琛同志的帮助外,还有同唐在炘的通力合作也是密切相关的。然则饮水思源,既然在国内,程派传人能数得上李世济,那就也应有高华这位程派名票的一份功劳,这也正是我撰写此一小文的目的。

(原载1987年8月《人民政协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