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变教育方式,拒绝站墙根

改变教育方式,拒绝站墙根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也曾有过罚学生站墙根的经历,那不是真正的惩罚,而是因为我手边有事,无暇顾及,总感觉站了墙根的学生能够安静下来,反省错误。当站墙根不能罚出真正的反省时,就需要有一些改变。墙根虽小,却难为惩罚之所;罚站事小,却难登教育之堂。希望若干年后,我的学生们如我一般年纪的时候,脑海中不会再闪现出当年站墙根的样子。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老师和家长采用“站墙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数量一定不少。

改变教育方式,拒绝站墙根

很多时候,人站着是无法思考的。很多闪光的思想和点子,都是在除了站立以外的其他动作中想出来的。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毛主席坐在炕桌前完成了《论持久战》;越王勾践靠在薪柴垛上反省自身,思虑破敌良策,却极少有站在那里想出了什么伟大理论的人。人很奇怪,站起来的时候,意味着要行动,而坐下去或躺下来的时候,方才可以安静思考。这静与动,构成了人的生命轨迹。更奇怪的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作品中也更多地歌颂了月光,甚至很多名篇都诞生在静夜之中。佛家讲:“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思想闪光的时候,大多是在安静的时候。

记得我上初中时,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做错事情,便会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罚站。印象最清晰的一次,是我因贪玩而没能完成作业,语文老师将我罚到办公室的角落里站着,让我彻底反省错误。我至今仍能记得自己站在那里的样子。我的脑海里没有任何反省的意识,除了寻找借口,就是编造谎言。最终,我编造了身体不适的谎言,老师满意地放走了我。老师的这份满意,居然成了以后若干年里我嘲笑老师的话柄。而关于不写作业的错误,在我以后许多年的求学经历中,仍然在顽固地重复着。时至今日,我反省的依然不是不写作业的原因,而是那罚站的效果。在我看来,站在那里想一想,是想不出什么结果的。

在校园里,偶尔也能看到罚站的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反省,望着老师的后背毕恭毕敬。当老师有事出去时,他们却又嬉皮笑脸。这样的惩罚,除了身体上的劳累,思想上却没有达到任何效果。最终老师用“冥顽不化”定义了这些学生。真的是这样吗?一个坐着,一个站着,形式上的不平等真的能换来反省吗?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也曾有过罚学生站墙根的经历,那不是真正的惩罚,而是因为我手边有事,无暇顾及,总感觉站了墙根的学生能够安静下来,反省错误。事实上,学生却望着我的背影做着无声的反抗,这使我在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当中不敢用后背对着有错误的学生,因为看不到的反抗才是真正可怕的,这也是疏远师生关系的罪魁祸首。

当站墙根不能罚出真正的反省时,就需要有一些改变。有时间,可以坐下来;没有时间,可以约定时间;可以去操场上走走;可以在运动中聊聊……方法诸多,却殊途同归——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有真正的沟通。

墙根虽小,却难为惩罚之所;罚站事小,却难登教育之堂。希望若干年后,我的学生们如我一般年纪的时候,脑海中不会再闪现出当年站墙根的样子。(www.xing528.com)

后记

没有什么比“平等”在教育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我主张对小孩子讲话时要蹲下去,只有蹲下去,才能有平视的目光,孩子也才能被平等对待。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不需要蹲下去了,但仍然需要坐下来,让对面的孩子感受到平等,他们心灵才会安静。

我爱读教育学者张文质的书。在我终于见到他本人,并携书请他签名的时候,他放下手中的宣传册站了起来,跟我聊了聊,给我签了名并合了影。多么小的一件事,却给我的内心留下了温暖。他是大师,我是老师,平等起来便产生了更多的敬重和热爱。再深究一下,那是一种尊重。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老师和家长采用“站墙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数量一定不少。希望你们能看到我的这些文字,自己默默地走到墙根。真正该想一想的,不该是犯了错误的孩子们,而是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