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走礼仪:古人的规范与要求

行走礼仪:古人的规范与要求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武武,在这里指的是古人走路的规范,古人对于走路习惯还是相当讲究的,在什么地方、具体什么场合该如何走路,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和规范。衡量这种规范的尺度就是人走路的足迹,古人称之为“武”。而且在室内走路时,要求手臂的摆动幅度不宜过大,胡乱摆动手臂或大幅度摆动手臂导致身体颠簸等都被视为是无礼的举动。国君行走要遵循“接武”的原则,步子要小。

行走礼仪:古人的规范与要求

(一)武

武,在这里指的是古人走路的规范,古人对于走路习惯还是相当讲究的,在什么地方、具体什么场合该如何走路,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和规范。衡量这种规范的尺度就是人走路的足迹,古人称之为“武”。

1.接武

依照古代的明文规定,在厅堂或室内走路时,应该用“接武”去走,指的是往前迈出的一只脚的脚后跟一定要紧挨着另一只脚的脚尖落地,其实也就是迈着小碎步走路,就这样,一个脚印紧接着一个脚印地走下来,才真正符合“接武”的标准。

“接武”的走法,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厅堂或室内狭小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想借着小碎步行走来控制走路时发出的声响,从而满足厅堂内安静肃穆的要求。而且在室内走路时,要求手臂的摆动幅度不宜过大,胡乱摆动手臂或大幅度摆动手臂导致身体颠簸等都被视为是无礼的举动。

2.布武

若在厅堂之外的庭院走路时,因为不必考虑空间和声响,就可以迈出大步、阔步前行,这样的步伐统称为“布武”,指的是脚步与脚步之间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步伐之间的连接性。这里要留意的是,即使是阔步的“布武”也要刻意地控制走路时步伐的幅度和速度,地位越高、身份越尊贵的人,越需要走路的时候保持步幅的适中(不得超过肩的宽度)、速度适中、步伐坚定。

3.继武

在宗庙里举行祭祀活动时,根据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对步伐有不同的规范。国君行走要遵循“接武”的原则,步子要小。而大夫的步子距离要稍大于国君,步伐速度要稍慢,这称之为“继武”。

4.中武(www.xing528.com)

作为士,因为地位比较低,步子就要更大些,步子速度也要更慢些,前后足迹之间要保持一只脚的距离,称之为“中武”。

(二)趋

除了上述步伐规定,古人还有一种步伐,那就是“趋”,意思就是快步的行走。《礼记》中规定有“三不趋”,即在狭窄的堂上可以不趋;手执珍贵的玉器和礼器可以不趋;在帷帐、帘子之外看不见受礼者可以免礼不趋。这也就意味着除了这之外的各种情况和场合都可以趋步或必须趋步行进。拜见国君必须要趋步觐见在汉代被明文规定下来,此后历朝历代基本沿袭了这一规矩。不论是在半路上遇到,或者是专程拜见自己的上司、老师、长辈都必须趋步上前施礼,分开时要快步的退下。即使是遇到身穿丧服的人或是盲人,即使对方年轻或地位较低,也要趋步从他们身边走过以示尊敬。

趋步的步伐可以分为“徐趋”和“疾趋”两种。“徐趋”和“接武”一样要求步子小,并且两脚足迹彼此相接。

1.徐趋

与接式所不同的是,“徐趋”时脚后跟要拖着地面,步伐显得局促,有一点类似日本幕府时代妇女的走路姿态。这种步伐只有在祭祀或是手执龟甲和宝玉时才会用到,大多数情况下所用的趋步都是“疾趋”。

2.疾趋

“疾趋”特点是步子相较“徐趋”要大一点,约一只脚的距离,脚跟离开地面,疾速快步地行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