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掌中铁量的测定及不同价态下的铁含量优化

手掌中铁量的测定及不同价态下的铁含量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5.1手掌上总铁量手掌湿度为“高、中、低”的志愿者分别握枪,时间从30 s到10 min不等,按照实验4.1.7的实验条件和4.1.8的操作方法对手掌上的铁印迹进行提取测定,其中每个样本测定3次,取平均值,其测定结果如图4.6,测定的吸光度值2 h内稳定,其RSD均≤3%。

手掌中铁量的测定及不同价态下的铁含量优化

4.2.5.1 手掌上总铁量

手掌湿度为“高、中、低”的志愿者分别握枪,时间从30 s到10 min不等,按照实验4.1.7的实验条件和4.1.8的操作方法对手掌上的铁印迹进行提取测定,其中每个样本测定3次,取平均值,其测定结果如图4.6,测定的吸光度值2 h内稳定,其RSD均≤3%。

由图4.6可以看出,手掌皮肤和铁器在相同的接触时间下,手掌湿度和转移的铁量成正比,湿度水平越大,转移到手掌上的铁量越多,其转移铁量最大和最小值之间相差12 g。实验考察了从30 s到10 min的接触时间发现,对于相同湿度水平的手掌面,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转移到手掌上的铁量也在增多。其中对于“高”湿度的手掌面,接触时间从30 s到3 min其转移到手掌上的铁量不断增多,但是3 min以后,铁量的变化不大。而对于“中、低”湿度水平的手掌面,接触时间从30 s到10 min范围内,转移的铁量缓慢增多。这可能和铁在汗液中的溶解速率有关,手掌湿度大,铁在汗液中的溶解速率就快,反之则慢。

图4.6 (铁器和皮肤)接触时间对手掌上总铁量的影响

手掌湿度值在20~40为“低”湿度,40~60为“中”湿度,60~90为“高”湿度

4.2.5.2 手掌上 Fe(II)量

手掌湿度为“高、中、低”的志愿者分别握枪,时间从30 s到10 min不等,按照4.1.6的实验条件和4.1.8的操作方法,对志愿者手掌上的铁印迹进行提取测定,其中每个样本测定3次,取平均值,其测定结果如图4.7,测定的吸光度值2 h内稳定,其RSD均≤3%。

同一接触时间下,Fe(II)量仍然与皮肤湿度水平成正比,湿度越大,转移的Fe(II)量越多。随着接触时间延长,中低湿度的手掌面上其转移的Fe(II)量逐渐下降,高湿度的手掌面上转移的Fe(II)量逐渐增多,说明湿度水平是影响 Fe(II)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原因见机理说明4.3.2。(www.xing528.com)

4.2.5.3 手掌上各价态下铁量的测定

图4.7 (铁器和皮肤)不同接触时间手掌上的 Fe(II)量

手掌湿度值在20~40为“低”湿度,40~60为“中”湿度,60~90为“高”湿度

以中等湿度水平的手掌面为例,其转移到手掌上的总铁量、Fe(II)量、Fe(III)量如图4.8所示。

图4.8 “中等”湿度手掌面上转移的铁量及价态

综合以上可知,对于“中等”湿度的手掌面皮肤,转移到手掌面上的铁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增多,就其具体的价态来看,接触30 s时,转移到手掌上的Fe(II)量居多,占到总铁量的80%以上,随着时间延长,Fe(II)量呈下降趋势,5 min时由80%下降到56%,10 min时仅占到总铁量的38%。而Fe(III)量的变化与Fe(II)相反,接触时间越长,Fe(III)量越多,呈增长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铁器表面Fe(II)成分较多,转移到手掌面上的量也较大,此外,在铁器和手掌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铁吸氧腐蚀的原电池反应,其产物也主要是Fe(OH)2,所以开始接触时,其转移到手掌上的Fe(II)量居多,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Fe(II)在空气中被不断氧化,最终呈现出Fe(II)量减少,Fe(III)量增多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