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怨恨到渴望:超越自卑的奋斗之路

从怨恨到渴望:超越自卑的奋斗之路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分享的过程中,小江会不自然地看一看他的父亲,他父亲也会惯性地给予一些点评和回应,而这些回应多带否定与批评。在沉默片刻后,小江大方地向父亲表达了他的需求:渴望被父亲认可,从小到大,他承受了太多来自父亲的批评、否定,难道自己真的就这么差劲吗?父亲也坦然地告诉小江,他一直在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对待他,希望鞭策他成为更加优秀、更好的人,可以为自己争光,可没想到起了反效果。

从怨恨到渴望:超越自卑的奋斗之路

在过去的几次咨询中,小江每一次的主题都是与其父亲有关的。他表达过对父亲的怨恨,也表达过对父亲的爱意。他肯定过自己的才华,也否定过自己的懒惰。他看到过被肯定的希望,也陷入过被否定的绝望。我深知解铃还须系铃人,经历了好几次咨询,我们的咨访关系已经建立得比较稳定和安全了,我觉得邀请小江的父亲参与进来的时机已经到了。

“在这几次的咨询中,我们都在探讨你与你父亲之间的事情,这也是你非常想要去处理的议题。我希望下次咨询的时候可以邀请你的父亲一起过来,你觉得可以吗?”我向小江发出了邀请。

“当然可以,他在家也没什么事,他应该也是愿意过来的。”小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接下来的一次咨询,小江和他的父亲准时来到了咨询室。小江的父亲看起来非常斯文,穿着简单、大方,举止文明,应该是精心准备了的,就像要赴约一样,他应该也很重视此次和儿子一起进行的咨询。

这一次我们采用了亲子沙盘游戏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刚开始选座位时,他们很默契地选择了面对面而坐,而不是挨着对方坐。在沙盘游戏的创作过程中,小江的父亲印证了小江之前对他的描述:不信任别人,防御心强。他刚开始认真地挑选了两轮玩具,后面就开始不假思索地拿各式各样的树木。而这个过程中,小江一直在努力地迎合父亲,他小心翼翼地在父亲的玩具旁边摆放一些能匹配的玩具,让他们的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统一的状态。(www.xing528.com)

在创作结束后的分享交流过程中,小江的父亲一直双手抱胸,时不时地会用手扶一下眼镜,捋一捋头发,颇有一副审视和评价的姿态。小江则时不时地会呈45度角仰望我,又呈45度角仰望父亲。在分享的过程中,小江会不自然地看一看他的父亲,他父亲也会惯性地给予一些点评和回应,而这些回应多带否定与批评。

我第一次见到小江时产生的一些疑问在这次亲子沙盘游戏中得到了无声的回答:(1)小江有时候说话就好像在自问自答,不需要我给予回应一样。那是因为他在自我保护,害怕被否定。他想要赶快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说完,不想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否定自己。(2)小江看向我的眼神好像在期待些什么,又好像在回避些什么。那是一份对“认可”的渴望,他期待着外界可以给自己一些肯定的回应;那也是长期被否定后根植在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表现,他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外界一定会否定自己,自己一定会说得不够好,会被反驳。(3)他比画的这些肢体动作是他缓解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就像其父亲不敢表达对爷爷的不满一样,小江也不敢表达对父亲的不满,因此在长期的家庭交流方式中习得了这样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咨询过程中,我把我观察到的父亲给予小江的回应方式(否定),小江的一些行为特点(语速、肢体动作)反馈给了他们。在沉默片刻后,小江大方地向父亲表达了他的需求:渴望被父亲认可,从小到大,他承受了太多来自父亲的批评、否定,难道自己真的就这么差劲吗?父亲也坦然地告诉小江,他一直在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对待他,希望鞭策他成为更加优秀、更好的人,可以为自己争光,可没想到起了反效果。

在看到了对方的内心需求与想法后,我引导他俩做了“肯定对方”的练习,从言语到表情再到动作,一点点地帮他们学习符合对方需求的真诚表达。虽然咨询过程中的练习是暂时的,但生活中的练习是不会止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