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园相亲角为何如此流行?

公园相亲角为何如此流行?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亲角作为一种城市青年的特殊择偶形态,体现了如今城市青年择偶困境。在绵延数千年的传统中国,繁衍男性子嗣成为婚姻最主要的目的。1950年5月1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婚姻法》颁布。然而,这样一种延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思想的相亲活动在提倡思想解放、婚姻自由的21世纪已然成为中国的一种婚恋“奇观”。这个稳固的“相亲联盟”为公园相亲的流行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公园相亲角为何如此流行?

相亲角作为一种城市青年的特殊择偶形态,体现了如今城市青年择偶困境。

在绵延数千年的传统中国,繁衍男性子嗣成为婚姻最主要的目的。《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此外,婚姻作为人伦之始,还被儒家赋予了稳定社会政治功能。既然婚姻与情感无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观便也顺理成章。

此后,五四运动将现代婚恋观引入传统中国,“出走的娜拉”唤起了小部分女性们的自我觉醒。1950年5月1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婚姻法》颁布。从此,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纷纷冲破旧式包办、买卖婚姻的牢笼,经由自由恋爱走进婚姻殿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婚恋观日益多元化,婚恋自主性也大大加强。然而,进入21世纪,父母介入子女婚姻却又成潮流之势。

2016年,东方卫视甚至推出了“家长相亲”的电视版——《中国式相亲》。节目中,负责“催婚”的父母首次走向台前,“待娶待嫁”的子女坐在后台观察,主持人金星则担任红娘的角色,为父母、子女间的意见互通搭建一个过渡的桥梁。父母坐在前台争抢心仪对象,子女坐在后台,看父母与嘉宾互动。“手冷的姑娘宫寒不能要”“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不太好”“好看的脸蛋不出大米”等言论引发网络社交媒体热议。

按理说,现代城市的兴起打破了费孝通先生所谓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使人口得到流动越来越频繁,城市青年的交往范围和频率不断提高,那么势必能够使得青年人在婚恋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远离旧有社会的包办婚姻

然而,这样一种延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思想的相亲活动在提倡思想解放、婚姻自由的21世纪已然成为中国的一种婚恋“奇观”。

在实地探访相亲角以前,我们怀着一种预设的偏见,试图去挖掘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分歧,寻找戏剧化的冲突点。(www.xing528.com)

“您过来相亲角,您的孩子知道吗?他支持您吗?是否因为这个事儿发生过争吵?”对于每位相亲者,我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虽然也有一两位阿姨告诉我们,“孩子不知道啊,我偷偷过来的。要他知道干什么?”但绝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孩子知道啊。他们也认同了,我们看到有合适的就带回去给孩子看。”“他(孩子)也不说我们什么,到了这个年纪,他自己也急啊,我们父母能帮他看看也好啊。”

当我们走进这里时才发现,相亲角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相亲角的繁荣,不如说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共谋”。

“80 后”的父母辈如今大概五六十岁的年纪,他们年轻时适逢计划经济,房子国家分,孩子还能带到职工托儿所,那会儿他们可以全不靠父母。而离开了父母支持的“80 后”似乎有些寸步难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高昂的房价与婚姻成本都成了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试想,在如今的“80 后”群体中,是谁在为他们掏钱付首付?谁在张罗婚宴?谁在帮忙带孩子、包揽家务?由父母买单的婚姻,自然在子女的配偶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80 后”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在我们对现场349 份现场相亲牌数据的调查中,近三成相亲牌都特意将“独生子女”这一项加入“备注”一栏看来。这样一份父母独宠的爱,成了婚姻中极有分量的筹码。而对于父母来说,独生子女也是其老去之后唯一的依靠。为独生的孩子挑选自己中意的配偶,也相当于为自己的未来养老上了一份“保险”。

子女依赖于父母当下的物质保障,父母则将老去的自己寄希望于孩子。这个稳固的“相亲联盟”为公园相亲的流行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