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办私校:无类教育的创新模式

办私校:无类教育的创新模式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国之重器,孔子抱有改革天下的宏愿,因而分外注意发展教育事业。他创造性地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第一次将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共享给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孔子提倡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尊重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至今仍极大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办私校:无类教育的创新模式

教育是国之重器,孔子抱有改革天下的宏愿,因而分外注意发展教育事业。他创造性地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第一次将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共享给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华文化由王公贵族把持的涓涓细流,汇集成汪洋大海。

孔子提倡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尊重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他门下生源十分复杂,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不同国家的人都有。学生出身也遍及社会各阶层:有穷居陋巷的颜回,有“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有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有“家累千金,结驷连骑”的大商人子贡,有曾为大盗的颜涿聚……这些弟子在读书讨论时,常因各自立场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争得面红耳赤,观点不断碰撞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更促进了文化在整个社会的普及。

孔子教育注重弘扬高尚的德行。孔子认为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服从兄长,做事要谨慎、讲信用,要对大众有爱心,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精力,就要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所以品德为先,知识其后,孔子要培养的是德行高远的“君子儒”。所以当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种菜时,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小人”是指学成某一专业并以此谋生的“小人儒”。孔子强调朝廷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尊敬;朝廷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朝廷重视信用,百姓就不敢不说出真实情况。如果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百姓就会背着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为政者自己去种庄稼呢?由此可见,孔子并不灌输给学生静态的知识,锻炼他们的专业技能,而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判断力,而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所学去改造社会,为天下谋太平,为百姓谋福祉。(www.xing528.com)

孔子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学生不到冥思苦想而不可得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孔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观点,而后再进行点拨,并敦促学生要举一反三,拓展视野,深化思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还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禀性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子路和冉有曾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明白了道理就可以马上行动吗?孔子给子路的答复是:“有父兄在,怎么能不请示就行动呢?”但回答冉有时则说:“明白了就行动吧。”弟子公西华对此很好奇。孔子告诉他:“冉求(冉有)做事瞻前顾后,要多鼓励他;仲由(子路)的勇气过人,但爱莽撞冲动,因而要让他慎重。”在《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在回答仁、孝、君子、政治等问题时,对不同弟子回答得各有不同,这不是孔子没有固定的观点,而是他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最恰当的指引,这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孔子培育了众多天下英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楚国后,楚国的国君楚昭王曾想将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分封给孔子。结果楚国令尹子西对楚昭王连发四问:“楚国的外交人才,有没有像子贡那样杰出的?”“辅佐楚王的大臣有没有能比得上颜回的?”“楚国的将领有没有能和子路相抗衡的?”“朝廷机构的管理人员有没有比宰予还厉害的?”楚昭王的回答都是“没有”。子贡、颜回、子路、宰予都是孔子的弟子,子西警告楚昭王如果将土地分给孔子,以孔子和他弟子的能力,其今后势力一定会对楚王造成威胁,于是楚昭王打消了分封孔子的念头。这件事于孔子而言虽然遗憾,却也让人们看到孔子育人的巨大成功。孔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至今仍极大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