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研究决定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校企合作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事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大事。目前学院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刚刚起步。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崔 岩[1] 王 晖[2]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摘 要】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校主企辅”式的初级阶段模式,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期探索形成的搭建咨询决策、共享型实训、互利型服务三个平台,形成浅、中、深三度纵深,全方位构建多形式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为例,提出建立一种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的“融通式”校企合作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技能、素质等质量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而安排实施的、工学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操作培训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核心特点。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是一种“校主企辅”式的初级阶段模式。其共同特点是,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培养任务。笔者认为它恰恰偏离了制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应该是一种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的“融通式”模式。我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特点、体现企业特色、培养学生特长的“三特”式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

1.搭建三个平台,形成三度纵深,全方位构建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我院自2003年建院以来,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的全新途径和方式,先后与34家国有大型工程施工企业建立了65个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共建了4个实验室,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带薪顶岗实习和企业冠名特色班等多形式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提升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推动了学院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学院被评为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毕业生连续5年就业率达到96%以上,真正形成了校、企、生“三赢”的良好局面。

1.1搭建三个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厚实的基础

面对铁路建设大发展、运输大提速、一线施工技术人才紧缺的形势,我院把握机遇,强化服务意识,积极适应企业需求,主动走出校门,多形式、多层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搭建了咨询决策平台、实训平台和服务平台,为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搭建咨询决策平台。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研究决定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各专业也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事业单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委员会成员。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定期组织召开“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暨校企合作研讨会”,聘请54名能工巧匠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为每个专业聘请1名企业高工和1名高校教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形成了组织决策的有效机制。

二是搭建共享型实训平台。学院通过新建、改建或扩建,相继建成校企密切合作的“共建、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12个,实验实训室48个,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5800元。同时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多渠道、多形式联系企业,选择专业对口、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充足、人才需求潜力大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和中国铁路工程集团、中国铁道建筑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65个,与企业共建实验室4个,丰富了学生的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技能强化训练的内容,使学生真正融入施工现场,实现了开放式实践教学的目的,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三是搭建互利型服务平台。校企合作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事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大事。作为校方,关键是要优先考虑企业利益,把“服务”二字真正落实到自身的具体工作中。一是为企业培训职工。近年来,我院相继完成了对企业1000余人次的培训任务,有效地服务了企业的技术更新和增产增效需求。二是提供技术服务。近年来学院先后组织教师和学生承担或参与了北京地铁项目、310国道商丘段12标段和17标段、西合铁路、铜黄高速公路、渭南师院新校区等工程的测量和部分施工管理任务;在国家重点工程广州大学新校区工地,由我院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技术服务组受到了企业和甲方的一致好评。三是实施毕业生“召回制”,打造诚信教育品牌。学院已连续5年共召回23名毕业生并“回炉成钢”。此举解决了企业聘人的后顾之忧,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增强了合作的主动性。

1.2形成三度纵深,为校企合作合理归类定位

考虑学院专业的调整和企业主导产品的更换双重因素,把校企合作放在一个平台显然不现实。我院的做法是按照合作的深度,把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面的模式:一是浅层次合作模式。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目前学院建立的65个校外合作基地首先达到了浅层次合作要求。二是中层次合作模式。学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争取相关行业支持学院发展,并建立由企业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如学院举办的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均达到中度合作水平。三是深层次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项目,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可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目前学院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刚刚起步。

2.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轨、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积极实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带薪顶岗等运行机制,探索形成了“两段三结合”等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确保学生入学即就业,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即可顶岗。

2.1“两段三结合”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两段”即按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在校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结合、顶岗实习和就业结合。第一阶段是指一、二年级(2年)。理实并重,学做交融,突出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相结合;第二阶段是三年级(1年)。主要是强化技能岗前培训,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www.xing528.com)

2.2订单式委培模式

目前,订单式委托培养已经是我院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人单位提前到学院预定毕业生,同时在学校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特殊需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学院依据此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技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院先后与中铁九局订单委培32人,与中铁四局五公司订单委培101人,与中铁一局三公司订单委培29人,先后累计订单式委培学生259人,实现了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效果。

2.3企业冠名特色班模式

在订单式委培模式的基础上,学院还积极探索,选择需求量大或者岗位人才培养要求比较集中的单位开办企业特色班,集中管理,强化培训。不但加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针对企业特点,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自豪感。如与中铁一局桥梁公司合作开办“桥定班”“物流班”,由企业在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挑选组成新的班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两班共定向培养86人;与中铁一局物贸公司合作开办“物贸桥建班”,采用企业和学院共同授课的形式,共培养专业人才54人。

2.4带薪顶岗实习模式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利用与企业建立的6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锻炼。一是结合分段教育,利用课程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到工程一线实践操作,具备真设备、真环境、真氛围、真生产的特性,提高了课程实习的效果;二是在专业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提高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利用参与的生产任务,让学生去有目的顶岗,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和现场的零距离对接。每年都有70%左右的签约同学能够提前6~10个月的时间奔赴各种岗位进行实习。在准就业顶岗实习的同时,企业一般会给学生发放1000元左右的实习工资。若工程结束或任务不紧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学生还可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参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

2.5短期培训模式

开展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一大任务。近年来,我院先后为中铁一局、四局、九局、物流公司、物贸公司等铁路工程企业承担短期培训任务10多项,累计培训学员千人次。

3.对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产学研结合不是做好高职教育的一般性举措,而是一条必由之路,根本之路。只有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才能解决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存在的办学条件差、育人模式单一、就业水平低这三大瓶颈问题。由此我们认为,“融通式”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条必由之路。

第一,要继续深化“融通式”校企合作模式,解决内涵问题。变学校热、企业冷为“双热双赢”,互惠互利。不要停留在依靠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希望企业给予学校一点资助,捐助一些教学设备、为员工培训等的浅层次合作。可以在多元化办学机制方面积极探索,由双向合作变为双向介入,最终达到双向融合。

第二,要建立有效的引入导向及规范运作机制,解决政策问题。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校企合作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实行制度约束及激励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成立协会等社团组织,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进合作向良性和有序化发展。

第三,尝试打破学校界限,依靠国家大型企业,以相关专业为纽带,建立多校、多企共享型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用,减少重复投资,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办好事、多办事、办成事。

【注释】

[1]崔岩,男,教授,博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2]王晖,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