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信在赵国战绩考察中的优化与发展

韩信在赵国战绩考察中的优化与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估计韩信在攻克襄国后,得到大量物资,又招募了大量军队。简言之,韩信在赵虽然没有像背水一战那样神乎其神的功绩,但其军事与战略贡献也确实不小,尤其是为刘邦一线补充兵员方面贡献巨大,说明韩信在收拢兵员、训练部队方面很有一套,这是其他将领的记载中所没有的。陈馀没有被韩信斩于上,即表明陈馀不会出现在韩信进攻的方向上。

韩信在赵国战绩考察中的优化与发展

上述考察基本上否定了背水一战的真实性,则韩信斩陈馀的真实性也就不成立了,韩信击赵的功劳顿时就失掉一大块。韩信在赵时间颇长,还是有必要仔细确定一下韩信在赵期间到底有哪些功劳。除了擒斩赵王歇,没有任何记录表明韩信在赵地的功劳。兼之韩信的重要参照者曹参没有与韩信攻赵,灌婴在赵也没有什么具体功绩被记下来,所以要确定韩信的功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阵营将领中只有靳歙名下记了战赵之事,而靳歙显然与韩信不在一个战略方向上,所以靳歙立下的功劳多半与韩信无关。但《傅靳蒯成列传》的内容还是能透露出韩信的功劳所在。《傅靳蒯成列传》记录到的韩信在赵事迹是,“(周)东绝甬道,从出度平阴,遇淮阴侯兵襄国”。周从韩信处接纳部队是输送到荥阳一线还是就投入赵地战局,没有明确的标识。但根据周刘邦的紧密联系,表明周是跟随刘邦过了黄河之后,又到襄国接收韩信的部队。刘邦当时在汉赵战争的南线指挥作战,是得到消息还是推测韩信攻打襄国已经得手不详,反正刘邦派周接收韩信部队了。前面说过,因为赵国可能空壳化,后方军队数量不会太大,所以韩信所部人数也不会太多。这个规模不大的汉军如果还要抽调,就会所剩无几了。估计韩信在攻克襄国后,得到大量物资,又招募了大量军队。这样一来,周只需要带走部分军队就可以了。《樊郦滕灌列传》记有灌婴“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的记录,表明韩信在周抽调部队之后,也南下抵达了邯郸。靳歙有两次邯郸之战的记录,其中第二次攻打邯郸,应该有韩信的功劳。邯郸第一次被汉军攻克后,之所以再度沦陷,估计是赵以外的军事势力介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以赵之残军,是不可能从汉军手中收复邯郸的,一定是有强力外援造成的。这应该是项羽统领的楚援赵军的手笔。邯郸的失陷,是汉方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汉军势必增加兵力投入,才能夺回邯郸,这时韩信的加入应该使汉阵营实力大增。估计因汉军有压倒性数量优势,第二次邯郸之战以汉军的胜利而告终。注意,韩信在此战之前,刚刚将部队调拨给汉王,此番又作为强援出现在邯郸,距刚刚发生的调拨时间很近,是否表明韩信在短短的时间内又积攒了大量兵员,这样的能力在当时可能是首屈一指了。邯郸战后,因赵军残部有限,不需要太多的军队就足以应付,故而韩信又将部队调拨给灌婴。此战之后,赵地战局大势既定,赵成为汉之后方,刘邦在荥阳一线不利时,可以就近逃难到赵避风头。韩信在赵最多只有零星战事需要处理,即列传所说之“因行定赵城邑”,估计在这个过程中,韩信又收拢了大量兵员,所以才会有日后刘邦亲自调兵之举。简言之,韩信在赵虽然没有像背水一战那样神乎其神的功绩,但其军事与战略贡献也确实不小,尤其是为刘邦一线补充兵员方面贡献巨大,说明韩信在收拢兵员、训练部队方面很有一套,这是其他将领的记载中所没有的。而刘项相持,必然是兵员消耗极大,韩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保障,仅此一条,就足以当得起日后刘邦对他的厚封。而韩信从襄国南下邯郸,一路上应该清除了赵国残余武装,这也是大功一件。

综合而言,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韩信袭赵之始所面临的赵国武装力量规模估计不会太大,故其所率部队规模相应也不会太大,但刘邦在韩信在赵期间至少有三次从韩信处调兵,提示韩信在赵地收容训练了大量军队,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里源源不断向刘邦输送补充,这一成绩非常了不起。刘邦无论是与项羽相持不下,还是对赵主力开展决战,都会造成汉军的兵员消耗极大,多亏了韩信不断提供兵力,有力地保障了汉在赵的军事优势,并稳定住楚汉相持的局面。以此为考量,韩信的功劳就是大大的。

前引《功臣表》记(祝阿侯高邑)的功劳有“破井陉,属淮阴侯,以度军”,注意:破井陉是在属淮阴之前,按说《功臣表》是司马迁直接录自朝廷档案,应该是准确的。这样问题又来了,破井陉可能与淮阴侯无关,而以度军又与破魏无关。看来破井陉及以度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真实背景、战略意图、实际价值与史料所说的有出入。那么高邑的破井陉是怎么回事呢。没有任何佐证材料,只能靠推测。估计井陉口还是有赵国守军,规模不会太大,高邑立功时,守井陉的赵军不知道襄国已经陷落,还在尽职尽责地守卫,这在消息闭塞的当时毫不奇怪。最近几年有报道,守在西藏国境线上的国民政府军官兵,一直到政权更迭几年后也茫然不知,直到解放军来接防的时候,还以为是原来的上级派人来换防呢。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赵国守军不知道国王已经死于非命,也很正常啊。

高邑的这一资料对现行历史记忆的冲击颇大,它不仅干扰了定魏的记载,也干扰了破赵的记载。会不会是司马迁抄录档案的时候抄错了呢。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只是这样的可能性实在太小。所以无论这一记录是否抄错,表明楚汉战争记载的乱啊,真是无法形容啊。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在司马迁抄错的可能性之外,再给出合理的解释。愚以为,高邑这路汉军是在定魏太原之后,是作为汉军的后援,穿越井陉来到赵国战场,然后归入韩信所部。而其之前的战斗,无论是定魏太原,还是破井陉,都与韩信无关。正因为取道井陉的汉军又加入到韩信的行列,韩信才在短期内有部队调给汉王。从汉将高邑走井陉一线可知,井陉道为历代用兵要道,所以其间有行军遗存也很正常,大概因为韩信背水一战名气太响,所以一些古代遗迹就被打上韩信传说的烙印。不知这样的推测能否解释靳文提到的井陉道中有着太多紧扣背水一战传说(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有发生)的遗迹现象。

陈馀没有被韩信斩于上,即表明陈馀不会出现在韩信进攻的方向上。那么陈馀应该在什么地方呢?愚以为,赵汉开打伊始,陈馀就应该在赵汉前线,大致在朝歌附近,邯郸也是个不错的选项,那两个地方距楚汉相持的荥阳一线不远,无论是指挥赵军侵汉,还是与楚联络,都以这类地方为妥。陈馀的结局很可能是在与汉在朝歌、邯郸一线的战斗中落败,楚国援救战役失败后,陈馀注定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便选择了向北逃窜,即逃归他的封地——代。但这个时候代已基本上被汉平定了。只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陈馀可能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侥幸穿越韩信所部的战线后,又落入陈豨所部的范围,最终陈馀被陈豨部擒获。被俘的陈馀,最终还是被处死,这与他在赵、代的政治象征意义有关。汉处理这样重量级被俘首脑人物有固定套路,此前的章邯,也是被俘后被处死的;此役的赵王歇、日后的齐王田广也是被俘后身死;被俘的魏豹虽然没有立即处死,还假模假样地在刘邦阵营中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没让他活下来。所以,陈馀也可能是这样的处理套路的牺牲品。

有关陈馀结局的时间,《秦楚之际月表》记(汉三年十月)汉将韩信斩陈馀。汉灭(赵)歇。(汉三年十一月代)属汉为太原郡。但这种时间是有问题的。因为前面说了,陈馀不在韩信进攻的方向上,所以他完全可以在赵歇之后被俘被斩。《功臣表》记(阏氏侯冯解敢)以代太尉汉王三年降,为雁门守。此人极可能是在陈馀被斩后招降的,这在当时是一种通行模式。所以,大致上可以判断,陈馀绝对不像史料记载的那样于汉三年十月被斩。即使《秦楚之际月表》定其为斩,又将其功劳记在韩信名下,也不表明其为历史真相。(www.xing528.com)

否认了韩信斩陈馀之功,对陈馀的归宿还是要多说几句。除了前面已提到张苍事迹之外,还有史料间接提及陈馀的事。拙作《千古谁识汉灭赵》的以下文字可以说明一些情况:

《惠景间侯者年表》记乐平侯卫无择“以队卒从高祖起沛,属皇,以郎击陈馀”,则皇一部,亦为赵地参战者。而单独提及卫无择击陈馀,表明此人在此役中有立功表现,只是不详其所属战线。卫无择击陈馀又不言属韩信,提示韩信面临之敌非陈馀;属皇,表明皇所部至少是一支与灌婴级别相同军队。但除此一处记录外,没有任何皇的战绩,这种无解的现象,在《史记》中比比皆是,是读史之人的遗憾。如果陈馀身处汉赵战争的南线,则皇所部归刘邦指挥,卫无择之功也不必提皇。那么,皇会不会属于陈豨,倒是可以分析一下。皇反秦时为魏将,《高祖本纪》作皇欣,曾与刘邦一起攻秦于昌邑,可能就此并入刘邦部。由于皇与魏的渊源,在汉击魏时,可能将皇派上阵。而击魏一役汉有多路人马参战,韩信只是其一。陈豨之击代,亦必取道于魏,所以陈豨在魏作战就毫不奇怪。皇被独立提出来,究竟是一支独立作战部队,还是从属于哪条战线,考虑到皇有在魏地作战的可能,故亦有属陈豨的可能。但陈豨因反叛被抹去功劳抹去痕迹,故而皇就突出了出来,也许这也是汉政权为化解陈豨功劳的一种手段。

应该是刘邦阵营中爵位较高者,而汉功臣封侯者中没有皇,其部下卫无择都能封侯,皇不在封侯之列,提示此人甚至没能活到天下大定,也许是战死了,甚至可能就是战死在与陈馀交战时。而这样有高级将领战死的战事居然没有记录在案,表明楚汉战争失载处甚多。

、卫无择记录提示,陈豨所部的规模可能大于韩信所部,而且其介入赵地战事的程度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可惜史料不载,究竟如何已不可考。菜九坚信,人们心目中清清楚楚的秦末战争图卷,一旦代入吕泽、陈豨的因素,原本那个堪称完美的图卷便碎裂到全体成疑。而这种前景亦因为史料不全,恢复无期,是为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