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将领在世界海战中的辉煌战绩

中国将领在世界海战中的辉煌战绩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海战趣闻调皮的海火1942年末的一天,在太平洋海域,美国舰队正去寻找日本舰队作战。细菌虽小,但数量极大,是海洋生物中的重要成员。这类海火大都是由海洋中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发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飞机就曾利用海火发现并击沉德国潜艇。3个200多千克的浮水炸弹击中了德国“U-451”潜艇,潜艇当即沉没。7月25日,美军下达了原子袭击的作战命令。

中国将领在世界海战中的辉煌战绩

第六章 海战趣闻

调皮的海火

1942年末的一天,在太平洋海域,美国舰队正去寻找日本舰队作战。突然,雷达荧光屏上出现了目标,但目标时隐时现,好像在有意规避。美军以为发现敌情,便前往迎战,但到了目标区才知道,那不是什么敌舰,而是在浪涛间漂来荡去的海洋生物在闪光。

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有一天晚上,以色列士兵正沿着西奈半岛海岸巡逻。眼尖的士兵发现珊瑚礁那边有一片绿色的光团,便以为是埃及蛙人部队在偷偷登陆。他们甩出了一批手榴弹,接着就冲杀过去。到了现场,他们并未发现被炸死的敌人,可闪光依然可见。经过仔细检查,他们才知道发光是光睑鲷所为。海上一片被炸死的小鱼,它们眼睛下方的绿色发光体仍在发着淡淡的荧光。这种鱼一般几十条一起结群活动,多时可达200多条。它们的发光体每分钟闪光2~3次,受到惊扰时闪光加频。

海洋生物发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火。海火的颜色五彩缤纷,形状千姿百态,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闪光型海火。这种海火大都是水母、乌贼和鱼类发出的。鲨鱼能发出强烈的绿色萤光,大西洋和地中海中的乌鲨被捕后放在船的甲板上,死后3小时内全身仍能发光。孟加拉湾中的光头鱼全身皮肤能发出蛋白石光。前肛天竺鲷肛门附近长着发光器,犹如夜间行驶的轿车尾灯。灯笼鱼的腹面两侧长着许多发光器,其光晶莹夺目,犹如华灯闪濯。长尾鳕全身的黏液含有发光物质,身躯摆动,活像火龙飞舞。

二是弥漫型海火。这种海火大都是发光细菌产生的。据统计,海洋中的发光细菌共有70多种,有的独立生活在海水中,有的寄生在活生物上,有的生活在尸体上,使尸体也变成了发光体。细菌虽小,但数量极大,是海洋生物中的重要成员。有的科学家计算,在适易繁殖的条件下,若繁殖的细菌都活下来,在一个月之内,细菌即可把整个海洋塞满。发光细菌喜欢在18~25℃的海水中生活,所以热带、亚热带或温带海域细菌发光现象更为显著。夏日夜暗,海风吹拂,浪花翻滚,海面上火光弥漫,闪闪烁烁,异常壮观。1900年,法国有一位科学家,曾用发光细菌做了一盏细菌灯。这盏灯光芒四射,竟照亮了巴黎国际博览会光学宫大厅。

三是火花型海火。这类海火大都是由海洋中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发出的。它们发出的光有时像旋转的车轮辐条一样在海面展开、转动。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极小,只有很微弱的浮动能力,如鞭毛虫等等。浮游植物是浮悬在水中的很微小的藻类植物,如甲藻等等。浮游生物是海洋中重要的发光成员。大量的鞭毛虫能造成“赤潮”,白日当空,海面赤红一片,夜幕笼罩,海面一片火光。在巴哈马群岛,有一个大湖与河面相通。一到夜晚,湖中浮游生物便发出很强的光亮,划动的船桨激起金光闪闪的波纹,煞是艳美。借助这种光亮,船员能看清怀表的指针。因此人们都把这个湖称为“火湖”。

海洋生物发的光是什么性质的

海洋生物发的光是一种冷光,即发光过程中不产生热。从本质上来讲,生物发光属于化学发光——把化学能变成了光能。生物发光的基本物质是荧光酶、荧光素和氧气。荧光酶是催化剂,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荧光素和氧发生反应,生成氧化荧光素,发出光来。

海洋生物发光的强度与海洋生物的种类、海区的条件、时间和外界干扰等有关。

海洋生物发光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夜间,当水面舰艇潜艇在水面航行时,由于扰动了发光生物,就会留下一条光亮的尾迹,对舰艇隐蔽航行十分不利。特别是在敌航空兵力活动频繁的海域航行,舰船更易暴露自己的方位和行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飞机就曾利用海火发现并击沉德国潜艇。1941年12月21日夜,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第812中队的一架“剑鱼”式飞机正在直布罗陀海峡西部上空巡逻。普鲁梅上尉从飞机座舱后面的雷达荧光屏上看到5千米外一个目标的回波。威尔金森中尉操纵飞机向回波方向驶去,可海空漆黑,一无所见。飞机降到10.5米的低空,从西向东寻找目标。他们打算,如果德国潜艇正向东行驶,那就正好从德国潜艇尾部进行攻击。当离目标只有1.6千米时,雷达目标回波受到海浪回波的干扰,看不见目标了。但飞机仍保持原航向飞行,普鲁梅和威尔金森睁大眼睛,注视着黑暗的海面。不久,他们就看到了德国潜艇在水面航行留下的清晰航迹。在关键时刻,海洋发光生物助了一臂之力。3个200多千克的浮水炸弹击中了德国“U-451”潜艇,潜艇当即沉没。

舰艇在夜间活动时遇到海火很容易暴露目标,这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麻烦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十分困难。为了不使舰船航行留下明显的航迹,操艇人员往往采取曲折的航线,或者降低航速,或者干脆停下来。1942年8月8日夜间,在萨武岛附近海域,日本联合舰队首先发现了敌人,但却首先降低了航速,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降低发光尾迹的可见度。

当潜艇与潜艇,或潜艇与卫星之间使用激光通讯时,也会受到海洋生物发光的影响。当使用的激光波长与海火波长相等或相近时,海火对通讯就造成了干扰。要保证顺利地进行激光通讯,就要对所在海区的生物发光情况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战场上的“小男孩”和“胖子”

1945年上半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政府为避免与日军进行“本土决战”,并赶在前苏联出兵前使日本人屈服,为战后独占日本列岛,向全世界推行实力政策——核讹诈,确定及早对日本进行原子袭击。

当时,原子武器尚为美国所独有。为实施核袭击,美军已于1944年12月组建了专门部队第509特混大队,改装了被称为“超级空中堡垒”的“B-29”轰炸机15架,并进行秘密训练。6月,美陆军部长史汀生同杜鲁门总统确定了突击目标。根据其要求:容易获得突击效果的中等城市,有军事设施和战争工业的滨海基地,而确定广岛、小仓、长崎三地为投弹地点。

7月25日,美军下达了原子袭击的作战命令。8月6日2时45分,一架装载取名“小男孩”原子弹的“B-29”飞机(由大队长蒂贝次上校驾驶)和两架观测机自提尼安岛起飞,至硫磺岛上空上升到轰炸高度。7时许,先行的气象飞机报告广岛上空云量为“2”。此时,原子飞机上的工程人员对原子弹各部件进行了最后装配,并在到达目标上空前进行了最后检查。8时15分,机组进入广岛上空,采用目视投弹方式按动了投弹电钮(高度为10530米,时速525千米),为增大杀伤半径,让其在空中爆炸(爆高为666米)。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广岛上空烟尘滚滚,土石横飞,全市笼罩在一片尘埃、瓦砾和火海之中。5小时后,一架“F-13”侦察机飞临广岛上空检查效果。16小时后,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督促日本投降。顽固的日政府未予理睬。

8月9日3时49分,又一架装载取名为“胖子”原子弹的“B-29”飞机(由斯韦尼少校驾驶)偕同观察机从提尼安岛起飞。当机组飞抵小仓附近空域时,天气变坏,只得转飞预备目标——长崎,气象飞机测定长崎上空云量为“8”。斯韦尼正准备采用雷达投弹法投弹的瞬间,发现云中有一孔隙。10时58分,利用云中孔隙以目视投弹法完成了原子弹的投掷。

美军对广岛(人口24.5万)、长崎(人口23万)投掷的原子弹,分别为铀弹和钚弹,其威力为2万吨级TNT当量。当时,两市被炸后,引起了漫天大火,城市建筑七至八成被摧毁,死亡军民11万余人,受伤12万余人。其中死亡人中受光辐射致死的占20%~30%,受冲击波致死的占50%~60%,患放射性病亡的占15%~20%。此举名曰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实为对日本居民进行空前的大屠杀。其境况惨不忍睹,悲凄之极。

坚冰有妙处,巧用在人谋

1939年11月30日,前苏联和芬兰之间爆发了战争。1940年2月1日,前苏联梅雷茨可夫将军指挥14个师的部队,进攻芬兰曼纳海姆元帅16千米长的防区。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苏军在曼纳海姆防线打开了一个缺口。接着,苏军掉头向外,乘胜进逼两翼的芬兰军队,并朝维堡挺进。在维堡登陆的苏军坦克和乘雪橇的部队越过冰冻的芬兰湾,也对芬兰部队进行翼侧包抄。芬兰部队崩溃了,苏军获得胜利。在这场战争中,苏军巧用冰上通路,无疑加快了进军速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对前苏联采取闪电攻势,曾一度包围芬兰湾畔的列宁格勒。他们疯狂地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消除”,连一个人“也不想保留”。但是列宁格勒却有一条与海湾相通的河通向内陆。天气严寒,河冰坚硬,苏军的汽车满载军用物资在河冰上来往如梭。任凭德军的飞机狂轰滥炸,河上冰路仍畅通无阻,从而保证了前线浴血奋战将士的急需。

冰不仅为部队提供“路”、“桥”之便,还能作舰艇的“隐身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英国和前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后,盟军运输舰只装载着援助苏军的物资,从美国西海岸等地起航,经白令海峡,到达前苏联北方各港口。为了破坏盟国海上交通,从1942年春开始,德军派出伪装成商船的巡洋舰,配合潜艇和飞机,到北极海域对盟国船只进行偷袭。德国潜艇在冰下潜航,这在当时条件下很难被盟军发现。遇到适当时机,德国潜艇就通过冰区间隙上浮侦察。德军潜艇利用冰作掩护,给盟军舰只造成不少损失。另外,冰块在暴风推动下互相撞击,再加上冰本身的膨胀,都会发出巨大的响声,给声纳测潜造成困难。正如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沃特金所说:冰下“是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正因如此,前苏联的导弹核潜艇从摩尔曼斯克出发,先到斯匹次卑尔根岛南部,然后从冰下北驶至格陵兰北部,继而穿过肯尼迪海峡,进入巴芬湾,直至加拿大北部沿岸水域。对前苏联人来讲,这里不仅是发射导弹的理想之地,因为美国探测导弹发射的侦测系统主要盯着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且从这里发射的“SS-20”导弹只要15分钟即可击中目标,若从北冰洋沿岸基地发射导弹则需30分钟。但海冰本身并不利于潜艇机动,潜望镜往往被冰碰坏,电动鱼雷也受冰的阻挡而偏航,影响了潜艇作用的发挥。

有趣的是,冰还可作运输船。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狼群”给盟国运输船只造成很大损失。为保障部队供应,英国制造了一艘冰船。这种冰运输船是用木质纤维和水冷冻而成的。木质纤维能隔热,防止冰层融化。这种船不但非常坚固,而且不会沉没,遇到大风浪也不会剧烈颠簸。英军派出15人,仅用两个月时间就试制成了一条冰船。这条冰船长约18米,宽约9米,在温度为16℃的水中航行数月而未见明显融化。接着,英、美等盟国海军技术人员又准备制造一艘冰制航空母舰。此舰长610米,170万吨重,可载飞机300多架;船壳厚约12米,敌人的炸弹和鱼雷也不会把其击沉;一旦发现漏洞,即可浇水冻补;因船体吨位大,犹如一座小岛,经得起风浪颠簸。但是,没等至成批生产,战争就结束了。

冰块成为救生船的故事

落水人员有时用冰块作“救生船”。1981年3月5日,美国“赛斯纳-180”飞机在阿拉斯加库克湾上空出了故障,被迫降落在库克湾中的一片沙洲上。潮水上涨,飞机进水,两名飞行员赶紧发出求救信号,然后从飞机里逃出来,进入寒冷刺骨的水中。飞机被潮水淹没了,两名飞行员无“家”可归,便找到一个大冰块。他们分别趴在冰块两边,都向中间伸出手,互相拉着。在冰块这个特殊的“救生船”上,他们随波逐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他们在冰冷的海水里苦熬了42分钟,几乎到了垂死的边缘,最后被美国空军直升机救起。

冰块、冰山还可作科学情报站。1957年4月,美国空军在离阿拉斯加州巴罗角以北880多千米处一块巨大的浮冰上,建立了“阿尔法浮冰观测站”。这个站上不仅有宿舍、食堂、游艺室和科学试验室,而且有机场,供冬天来往的飞机起降。站上共有29人,有军人,也有非军人,大都是科学专家或其他技术人员。他们随着冰站漂移,搜集他们感兴趣的情报资料。前苏联在北极海域建立了不少漂流站,其中有个漂流站长5千米、宽2.5千米、厚25米,4年后,漂移至离加拿大伊丽莎白群岛不远的水域。

也许有人说,冰的作用不过如此而已,像那北极、冰原,风雪弥漫,能有多大使用价值?不客气地说,这只是一种井底之见。当然,要真正打通北极通路,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海战利器——烟幕和纵火

我国古代海军兵器的发展和陆军武器装备一样,经历了冷兵器和热兵器两个历史阶段。火药和罗盘使用于水军、水战以前,整个海军兵器虽然不断有所改进和提高,但始终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革。当时使用的水战、海战武器,不外乎“冲角”和“钩拒”、刀矛、弓箭,或者是弹射器、投射器一类的武器,最多不过运用弓箭投掷易燃物和采用火船进行火攻。东汉末年的赤壁水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水战的基本作战方式和作战方法。可是到了东晋,特别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海军兵器有了明显的进步,出现了威力很大的舰对舰攻击武器“拍竿”。这种武器高大,顶端系以巨石,装设于大型舰船的楼橹或舱面之上,敌舰如被击中,木质结构的舰体则往往部分毁坏或断裂而船沉人亡。事实上,这乃是抛石机的发展,也可说是舰炮的先声。

然而,在火药使用于水军、水战之前,在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阶段,对我国古代海军兵器的发展具有突出意义的,就要算烟幕和石油纵火了。

烟幕用于战斗,远古已有传说。“蚩尤能作大雾,军士昏迷”,看来,这里所指“作大雾”,就是人工烟幕。但是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则是在公元589年,距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

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后,继续向南进兵。公元589年,隋大军南下,分兵数路渡江,准备一举灭陈。隋大将贺若弼率军由广陵(今江苏扬州)渡江,进占京口(今江苏镇江),接着向陈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挺进。隋军在城郊钟山附近的白土冈与陈军遭遇,陈将鲁广达率军拼死抵抗,隋军四次败退,形势紧急。这时贺若弼“纵烟以自隐”,即施放烟幕,隐蔽自己。陈军以为隋军已败,便纷纷以隋军士兵的人头向陈主求赏。贺若弼见陈军已乱,遂乘机率部反击,陈军溃散,隋军反败为胜,后终灭陈。

此次战斗,隋军转败为胜的关键就在于使用了烟幕。这也是我国最早使用烟幕的战斗。

最早使用烟幕于水战,则是在此后30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与此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山西还先后和同时出现过十个政权,统称十国,整个称做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各地的封建割据政权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不断挑起战争,结果形成了长期的混乱局面。

贞明五年(919年)三月,南方的吴越王钱璆命钱传瓘为水战诸军都指挥使,率战舰500艘进攻建都于今江苏扬州的吴国,吴派彭彦章、陈汾率水军迎战。四月,两军舰队相遇,激战于狼山江(今江苏南通附近狼山的江面)。临战前,吴越舰队作了周密准备,传令各舰装载灰、豆和沙备用。水战开始,吴舰队求战心切,乘风首先展开攻击,吴越舰队则避开其正面冲击,绕出其侧后,待吴舰队疾驶过后,则自后紧跟。彭彦章见攻击未果,遂掉转舰首,逆风继续进击。而钱传瓘这时已巧妙地占据了有利的攻击阵位,于是陈风扬灰,接着趁“吴人不能开目”的时机,迅速迫近敌舰,展开接舷战。吴越舰队乘势又将沙撒于己船,而将豆子撒在敌舰上,吴水兵踏着浸染了鲜血的豆子,站立不稳,纷纷摔倒,舰队阵容大乱。吴越舰队抓住战机,乘胜纵火焚烧吴舰,吴军大败,水军将领彭彦章负伤数十处,最后自杀,吴舰队全军覆没。

此次狼山江水战,由于钱传瓘部署周密,指挥得当,先退让一步,化不利为有利,占据了顺风的有利攻击阵位,然后适时使用烟幕,结果“白昼如雾,吴师迷方”,吴越舰队乘胜纵火突击,大获全胜,俘战舰四百艘,生擒吴将校七十人,斩首千余。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烟幕的水战,也是我国水战史上的出色战例之一。

哪国是世界上最早在战争中使用烟幕的

美国人普列梯斯在所著《化学战剂》一书中,提到最早使用烟幕的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公元1700年,查理十二率军抢渡杜温纳河时,曾利用湿潮稻草的烟幕作掩护,抢渡成功。普列梯斯对此评价说:“唯此等早期的偶然结果,不能确切证明烟幕的采用为军事上一种公认的策略。”但是,公元589年贺若弼使用烟幕于战斗,绝不是一种“偶然结果”,而是主动地、自觉地“纵烟以自隐”,实际上已将烟幕作为一种隐蔽自己,化不利为有利的一种有效的战法加以运用于实战了。如果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此次偶然情况作为开始使用烟幕的话,那么我国使用烟幕则较其早1100年以上,而最早使用烟幕于水战,也较其早780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世界上最早使用烟幕于战斗和舰队编队攻击的都是我国。

纵火是古代海战,水战常常使用的一种战法。早期是使用木材等植物和油料的常规纵火,以后发展到利用矿物和石油等化学燃剂的纵火。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由一般的常规纵火发展到使用石油纵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纵火,就是火攻,是战争中极其常用的战法之一。不仅古代,就是在现代战争中,纵火仍旧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学专著《孙子兵法》曾专门论及过“火攻”。历代著名战例,如战国时期齐燕之战中的“火牛阵”,东汉末的“赤壁水战”,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西晋初王浚指挥的破除江险的“长江水战”,唐代的“白江口海战”,宋代李宝指挥的“黄海奔袭战”,元末朱元璋攻灭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海战等等,都正确地运用了火攻战法,从而取得了胜利。由此可知,火攻或纵火,既是我国古代战史和古代水战、海战史上的特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海军战法的优点之一。

早在汉代,我国已有了关于石油的记载。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时,我国称其为“沃油”并懂得石油的一些性能,诸如“水中出火,可以燃”,以“猛火油”“燃火焚楼橹,敌以水沃之,火愈炽”等,而且清楚地知道石油用于海战可以之“焚敌舟”了。

根据我国文献记载,最早以石油(即“沃油”)作为纵火剂运用于战斗的时间,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末帝即位时,即公元913年。当时后梁将军李霸率军千人驻守刘杨(今山东东阿北30千米),夜晚作乱,从该城水门突入,“以长竿缚布沃油”,焚烧该城建国门。这是以石油作为纵火剂用于战斗的最早记录。

最早以石油作为纵火剂使用于水战,则是此后六年,即后梁贞明5年(919年)的梁晋德胜水战。4月,后梁将军贺瓖率军围攻晋德胜南城(今河南濮阳,南城在县南2.5千米),并以竹索联结艨艟战舰十余艘,舰上蒙以牛皮建造了像女墙样的垛口,设立了一座坚固的水上堡垒,阻止晋军的救援。晋王李存勖亲自引兵驰援,列阵北岸,受阻而难以渡河解围。这时守城晋军已是“矢石将近,陷在顷刻”,形势十分危急,显然能否破除后梁设置的水上堡垒,就成为晋军守城部队狭处逢生的关键。

这时,李存勖部将李建及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他挑选了勇敢士兵300人,身披铠甲,手操利斧,亲自率领,乘战舰突击。接近艨艟战舰时,后梁水军箭如雨下,李建及奋不顾身指挥士兵冒死突入对方舰队,挥动利斧,砍断竹索;同时又以“木罂载薪,沃油燃火”,从上游顺流施放,焚烧后梁战舰;然后即以大型战舰载士兵“乘烟鼓噪”发动总攻。后梁水上堡垒用以联结战舰的竹索被斩断,战舰受到石油纵火的袭击,“须臾烟焰腾炽”,“火发亘空”,接着又遭晋舰队的猛攻,水兵被烧死淹死者过半,水上堡垒被攻破,晋军遂得以渡河。晋将李建及利用石油纵火,大败后梁将军贺瓖,解救了围城,晋军转败为胜。

但是,到了同光元年(923年),后梁终于攻占了德胜南城,并乘胜东进猛攻杨刘。杨刘临河,后梁以巨舰封锁渡口,切断了晋军的粮食、武器等后勤补给。晋军守将李周急速派人向晋王李存勖求救,请以每日百里行军速度驰援。结果援兵来到,李周已绝粮三天。李存勖采取断然措施,以巨大木筏堆积材薪,上浇“沃油”,由上游“顺流纵火焚梁舰”,梁舰队被迫撤退,解除了杨刘之围。晋军再次使用石油纵火于水战,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由于石油具有燃点低、火势旺、蔓延快、熄灭难的特点,所以在战斗中就成了破敌、烧船的有效武器。我国早在公元913年就用之于攻城,公元919年又将其运用于水战,这显然是我国武器装备,特别是海军武器装备的重大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早在距1000年前已成功地运用烟幕和石油纵火于陆战和水战,这不仅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古代兵器发展史的巨大贡献,而且也促进了我国古代陆上和水上作战方式的变化和革新。

水雷随流动,顽敌心内惊

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的一种爆炸武器。200多年前,美国正在进行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独立战争。一天,美国人把一些酒桶投进河里,让它们顺水漂去。当时在美国的费城港停泊着英国舰队。一艘英国小艇捞到一只酒桶。艇上士兵十分好奇,觉得怪好玩的,就争着玩起来。哪知道,突然一声巨响,酒桶炸开了,当场死了4个人,还有许多人负了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桶”战争。原来,美国人在酒桶里装上了炸药和发火装置,英国水兵在玩酒桶的时候,使发火器触发了炸药,引起了爆炸。

最早利用水流进行水雷战的不是美国,而是我国。1590年,我国人民创造了一种能随水漂流的水雷——“水底龙王炮”。这种水雷又叫“混江龙”。它利用牛脬(牛的尿泡)沉入水中,在牛脬里装上炸药,炸药上安一个小火炮,可以用香点燃。牛脬下坠着石头,悬挂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上面插着羽毛,远远看去,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鸟,用来麻痹敌人。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到敌船的距离、水流和香燃烧的速度,计算出香的长度。把香点着,插在小火炮上面。然后让这种水雷向敌船漂去。当“水底龙王炮”漂到敌船边时,香正好点燃火炮,炸药引爆,就可把敌船炸毁。

世界最长的防潜水雷障碍设在哪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美在德兰群岛和挪威之间海域所布设的“北海大障碍”,可以算是历史上最长的雷阵了。这个雷阵根据最初设想,宽约250海里,预计需要10万枚水雷,分别布设在三个区域,主要为锚雷。1918年5月,美英共派出数百艘舰船投入布雷行动,11月中旬才告结束,共布设了7万多枚水雷。雷障总长230海里,由24条不同水深的水雷线组成,历史上称为“北海大雷障”。但是由于雷障位置被德军发现,又没有完成预定布雷数量,加上水雷质量低劣,因此,触雷概率极低,半年里只炸沉了6艘德国潜艇。大批德国潜艇仍然自由地通过这一带海域,前往袭击大西洋交通线。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水雷的种类多起来了。但按其布设状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漂雷,能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面下较浅的深度,随水流漂动;二是锚雷,雷索通过锚固定在海底,雷索上端挂着水雷体,雷体悬浮在一定深度上;三是沉底雷,即水雷沉卧水底待机。

这三种水雷都会受到海流的影响,特别是前两种更加明显。在海流的推动下,漂雷随流漂去,来往舰船碰上就会遭殃。在海流的冲击下,有时在一昼夜之间就能使锚雷脱锚。断索锚雷随流而去,变为“漂雷”。即使锚雷不脱锚,海流冲击雷索,使雷索弯曲,水雷下沉过大,来往舰船碰不到它,也会失去原有的作用。

在海战中,交战国双方都不失时机地利用了水雷。但水雷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水流相助。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太平洋舰队以旅顺港为中心,在我辽东半岛沿岸水域布设了包括漂雷在内的数千个水雷,使日本海军的2艘战列舰、3艘远洋舰、2艘海防舰、2艘驱逐舰和2艘水雷艇触雷沉没。特别使日本海军恼怒的是漂雷,它不仅威胁日军的安全,而且使他们的将士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恐惧感。当然,日本也不甘示弱,他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旅顺港外和其他有关作战海域也布设了水雷。结果,炸沉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彼得堡洛斯克”号巡洋舰,舰队司令马卡洛夫海军中将等600名官兵随舰沉入海底。另外,还有5艘舰只被日军水雷炸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袭击欧洲沿海有些国家的舰船,在欧洲海区重要航道上和一些港口外布设了大量水雷,给一些国家带来很大损失。但有些水雷并未停留在德国希望的海域,而是顺着海流漂移,有的甚至漂流到接近北冰洋的俄国新地岛附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德国抢先在英国周围海域,特别是在英吉利海峡布放了大量水雷,给英国舰船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德国所以能顺利地布设水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利用了北海至英吉利海峡这一带的海流,把大量水雷漂送到英国舰只活动水域。

在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巧布水雷达3000多个,炸沉了美军不少舰只。特别是在元山抗登陆作战中,由于元山港外布放了大量水雷,把美国兵力阻截在海上达8天之久,为人民军的反击赢得了时间。在朝鲜布放的水雷中,许多都是漂雷,这使美国部队大为气愤,不得不动用飞机轰炸、火炮轰击,以便扫清进军航道。当时的美国水雷部队司令部司令喜金斯海军少将就职不久曾说:“基本的事实是,任何滨海小国,哪怕只有原始的运输工具,几乎没有技术经验以及最低限度和临时凑合的装备,只消把原始型的水雷广泛地布放,就可以不费力地拒绝一支庞大而现代化的海军兵力使用其港口、浅水区及其沿岸。”

继前苏联、日本、利比里亚和巴拿马等国的船只在苏伊士湾、红海和曼德海峡先后触雷后,1984年7月31日上午,我国远洋公司的“惠阳”号轮在红海南端触雷;8月3日上午,我国上海远洋公司的新型集装箱货船在红海被水雷炸伤。这是有的国家指使一些人在这一水域布放水雷造成的。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还有前苏联,先后派出扫雷部队到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联合扫雷。扫雷结果表明,这一水域布放的大多是漂雷和沉底雷;漂雷大多布设于运河入口处,沉底雷多布放在红海南端。为什么他们把水雷放在这两个地方?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有一条是考虑了海流的作用。他们的主要军事目标是曼德海峡以北水域。在曼德海峡中,海流由印度洋流向红海;而北部苏伊士运河的水,除涨潮时外,也是由地中海流向红海的。在这两处布放的水雷,一般不会漂流至地中海或印度洋,有利于实现他们的政治军事企图。

因此,在布放水雷时,必须考虑海流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甚至给自己造成损失。历史上多次海战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青纱帐中行,智者立奇功

海雾犹如海上的青纱帐,利用海雾隐蔽,对敌人进行突然攻击,往往可取得惊人的战果。

1916年5月31日,英国主力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在日德兰半岛海域遭遇。当时,英国舰队有99艘舰只参战,德国公海舰队舰只总吨位几乎比英国舰队舰只的总吨位少一半。论实力,英国舰队比德国公海舰队强大得多。但德国人当时却巧妙地利用了斯卡格拉克海峡的海雾与英国主力舰队周旋,使得英国主力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大为沮丧。15点46分,双方进入大炮射程,开始交战。火光闪耀,炮弹呼啸,海面激起一个又一个高高水柱。这时德舰背有大雾,英舰却被阳光照射,形势对英舰十分不利。15点51分,德舰“吕佐夫”号一顿炮火,把英国最新式的无畏级战列舰“狮”号的副炮塔炸毁;德舰“莫尔特克”号一炮又击中“狮”号前甲板;接着,又一德舰穿甲弹钻进“狮”号中部主炮塔,引起大爆炸。“狮”号上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只是由于士兵们放进海水,扑灭了大火,“狮”号才免于毁灭。不久,德舰又击沉英舰“坚定”号和“玛丽女王”号等舰只。18点15分,英舰队司令杰利科的舰队主力从东北杀入战场。经过一场激战,德国公海舰队于18点45分西行,避入茫茫雾霭。英国舰队害怕德舰的鱼雷和水雷,未敢贸然进行追击。18点55分,德国公海舰队又倒转航向,从雾中直冲暴露在夕阳下的英国舰队。19点20分,德舰开炮,又击毁英舰“无敌”号和“防御”号。德国人得利就走。19点35分,德国舰队在鱼雷艇队掩护下,又向西避入茫茫大雾中。夜晚,德国公海舰队夺路返回德国海军基地。在整个海战中,德国公海舰队损失2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而号称世界无敌的英国主力舰队却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损失总吨位比德国公海舰队多一倍。英国主力舰队未能彻底打垮德国公海舰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德国公海舰队利用海雾作战,的确是一个制胜的高招。

利用海雾进攻的战例在海战史上举不胜举。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美双方都想占领阿留申群岛的基斯卡岛等岛屿。但日军利用海雾作掩护,首先抢占了基斯卡岛、阿图岛、阿加图岛等岛屿。这引起美国太平洋西北沿岸各州人士的极大恐慌。美军计划首先夺取阿留申群岛西端的阿图岛,孤立基斯卡岛的日军,然后再乘机夺取基斯卡岛。阿留申群岛是太平洋北部有名的多雾之乡。美军也利用雾天,一举登陆成功,攻占了阿图岛。阿图岛被美军夺占,基斯卡岛的日军觉得孤立难守,便不战自弃,乘大雾悄悄撤离。美军飞机虽在上空盘旋,但看不清水面目标,日军舰只损失很小。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5年5月11日,美国海军“海鲛”号潜艇正在日本海水下航行。通过潜望镜,突然发现一艘日本运输船。“海鲛”号悄悄向运输船接近。但在接近过程中,由于海雾影响视距,运输船不见了。“海鲛”号决定上浮,利用海雾的隐蔽作用,用雷达搜索运输船。雷达发现了运输船,潜艇继续在水面跟踪。当离运输船较近时,“海鲛”号潜入水下,占领了有利射击阵位,最后用鱼雷把运输船击沉。第2天,美国“廷奴沙”号潜艇在潜望镜中又发现日本运输船,便立即跟踪而去。海上浓雾骤起,“廷奴沙”号想用海雾掩护对运输船进行攻击,就浮上了水面。在追踪过程中,海雾又突然消逝了。但这时离运输船已不远了,潜艇并未停止前进。最后,潜艇用火炮打坏了运输船的火炮,运输船未来得及反击就被潜艇击沉了。

利用海雾打伏击或潜伏搜集情报,也备受军事人员的重视。1945年4月1日,美国潜艇“皇后鱼”号正奉命在台湾海峡巡逻待机,它的鱼雷可随时飞出,打击敌海上目标。夜幕降临,浓雾重重,“皇后鱼”号伏在“青纱帐”中,在水面状态航行,并用雷达不停地搜索着。晚上10点钟,雷达兵报告发现了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日本运输船“阿波丸”。这艘船建造于1941年7月,长154.9米,宽20.2米,深12.6米,可载1900名乘客,可装9800吨货物。据说,它名义上为监禁在南洋各地的盟军战俘和为英美侨民运送救济品,实际上还给在南洋被困日军运送弹药枪支。这时,“阿波丸”正以18节航速前进着,哪里想到,“皇后鱼”号潜艇已经盯上了它。深夜11点半,当“阿波丸”在鱼雷射程之内时,“皇后鱼”号潜艇的艇长劳福林一声令下,4条鱼雷呼啸而去,直逼“阿波丸”。4条鱼雷先后击中“阿波丸”,爆炸声震海空,烈火撕碎了夜幕。3分钟后,“阿波丸”沉入海底,除1人外,2000多人都葬身水府。直到1980年底,“阿波丸”残体才被我国打捞上来,重见天日。1945年初,德国海军把“U-248”号潜艇派到法国和纽芬兰之间,让它作为一个气象站,为德军行动提供大西洋气象情报。这一海域是世界有名的雾区,不仅一年四季都有雾,而且雾区范围很大。正因如此,德国潜艇长期未被发现,为德国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天气情报。直到后来,才被英美发现击毁。

进行转移和突围,海雾也可助一臂之力。1942年初,德国希特勒认为英国军队即将进攻挪威,便命停泊在法国西部布勒斯特港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和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强行通过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进入本土水域,然后开赴挪威。要在英军炮口底下通过海峡绝非易事,但海峡浓雾却给德舰突击强行创造了条件。2月11日,夜雾茫茫,德国3艘巨舰悄悄驶出布勒斯特港。英军对德国3舰是格外重视的,也估计到它们可能从海峡出逃,但是直到12日中午才知道德国3舰已驶出布勒斯特港的消息,这时,德舰已行驶了2/3的航程,快到多佛尔外海了。它们在300架战斗机掩护下,正高速向前行驶。英国派出的鱼雷艇被德舰击退,英国派出10架“喷火”式战斗机、6架“剑鱼”式轰炸机,在“喷火”式战斗机掩护下,“剑鱼”式轰炸机向德舰俯冲。但未等英机逼近德舰时,德国战斗机就扑下来截击。在激烈的混战中,英国6架“剑鱼”式飞机全被击落。最后,德国3艘巨舰到达安全水域,只有“沙恩霍斯特”号被水雷炸伤。

利用海雾进行防御和退却,在海战史上也不乏其例。

美国独立战争时是怎样脱离险境的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776年8月,美国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在纽约附近的长岛与英军作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华盛顿的部队受到很大损失。英国陆、海军把华盛顿部队包围,华盛顿处境十分危险,弄不好就会全军覆灭。但是,8月29日夜间,浓雾铺天盖地,能见度十分低。华盛顿抓住时机,在大雾掩护下,安全撤出,脱离了英国陆军和海军的包围,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利用海雾退却最有名的要算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5月24日,同盟国近34万部队被德军围困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附近,后有德军的进攻,前是波涛汹涌、水宽流急的多佛尔海峡,上有德军飞机的巡逻轰炸,同盟国部队的命运危在旦夕。英国海军部万分火急,制定了由敦刻尔克经多佛尔海峡撤退的计划,并由拉姆齐海军中将指挥实施。英国七拼八凑地集中了850艘各种舰船。撤退开始的第一天,即5月27日,在德军飞机的不断俯冲轰炸下,在一片血肉横飞的喊叫声中,仅仅撤走了7600多人。德军坦克滚滚逼近,形势真是千钧一发。但是到了5月30日,浓雾笼罩了敦刻尔克和多佛尔海峡。德军飞机看不清下面的目标,急得干转圈。同盟国部队抓紧时间,仅一天就撤走了5.3万多人。浓雾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之久,至6月4日,同盟国338200多人逃出了虎口。这次大撤退,被人们称为“敦刻尔克奇迹”。

挫败“海狮”和“鹰”计划,是利用海雾谱写防御战绩的灿烂篇章。1940年7月16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发出了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继而,希特勒又令德国空军“尽快以其所有力量打败英国空军”,取得英国上空的制空权,并把8月13日作为大规模对英空袭的“鹰日”,即“鹰”计划的开始,以保证“海狮”计划顺利实施。一些德国空军将领曾得意地盘查过,虽然英国伦敦等地大都云遮雾障,城市和郊区都隐没在茫茫雾海中,但城市的高大建筑物和烟囱可能突出于雾顶之上,成为轰炸的好目标。希特勒的空军头子戈林扬言,只要有4天的好天气,他就能取得空中优势。德国空军出动一批又一批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对英国进行狂轰滥炸;仅“鹰日”这一天,就出动了1485架次。但是,希特勒和他的空军将领们并没有想到,英国自有御敌之策。英国处于西带天气系统的上游,德国处于下游。也就是说,英国在西边,德国在东边,天气变化通常由西而东,所以英国先于德国知道天气情况。英国对天气情报严加封锁,使德国不能掌握英国地区的天气情况。英国伦敦和北海水域的大雾的确名不虚传,几乎天天云雾弥漫,致使德国战斗机和轰炸机不能按时到达集合地点,造成有的轰炸机群有战斗机双重保护,而有的轰炸机群却没有战斗机保护的反常局面。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奋勇迎战,再加地面防空炮火猛烈,使德国飞机损失相当严重。从7月至10月底,德国损失飞机1733架,也没有摧毁英国空军,最后不得不停止对英国的轰炸。希特勒的“鹰”没能飞起来,“海狮”也未能“下海”,以失败而告终。

海上的雾,时隐时现,年复一年,经历了无数的冷枪热火。它无偏无向,作用“神奇”,谁都可以利用。在双方都想利用海雾作战时,谁能取胜呢?这就要看指挥者的军事素质和才能了。但是,不要忘记,海洋中的惊涛骇浪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为什么说山本五十六之死是最成功的海空“行刺”?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人十分震惊和愤慨,特别是对策划人、侵略者的化身——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这位日本海军大将恨之入骨,久欲除之而后快。

山本五十六的事迹

山本五十六,1884年生,毕业于江田岛海军学校和海军大学。1905年参加日俄战争,历任海军参谋、教官、巡洋舰舰长、航空母舰舰长、海军省次官等。1939年起,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美国人把山本视为“仅次于裕仁天皇和东条首相的第三巨头”。

1943年初,日军侵略矛头指向所罗门群岛,大批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转移到前线基地。为鼓励士气,山本偕同参谋长宇垣缠海军中将拟乘飞机前往布干维尔岛的卡伊里(布因)视察。4月17日上午11时,美国情报机关截获并破译了山本之行的密码通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授意下,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下令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派飞机半途截击。随即,一份精心部署的代号为“复仇”的海空“行刺”计划付诸实施。

4月18日清晨,一向以严守行动时间而著称的山本长官及其幕僚们完全按预定计划乘两架双引擎中型轰炸机,在6架“零”式战斗机的护送下,自拉包尔的拉库纳机场起飞,计划9时45分到达布干维尔岛南端的巴莱尔机场,然后换乘驱潜艇到对岸的卡伊里。

美军驻所罗门地区的航空指挥官米彻尔海军少将根据尼米兹的指令,挑选了18架“P-38型”新式战斗机担任截击任务。其中6架编为狙击机队,由朗菲尔中尉任队长,12架编为佯动机队和掩护机队,由米歇尔少校指挥,预定9时35分在卡伊里以北80千米上空与日机遭遇。估计山本座机高度为3000米,据此,米彻尔将狙击机配置在3500米高度,掩护机配置在6000米的高度。

4月18日早餐刚过,位于瓜达尔卡纳尔岛东北部的亨德森机场,人来车往,热闹非常。18架“P-38”型飞机翘着双尾翼,威风凛凛地停放在起飞线旁。7时25分,飞机开始滑行。突然,两架狙击机因机械故障而熄火,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只得由16架飞机去完成。7时30分,腾飞长空的机群整队北飞。为了避开日方雷达的探测,机群在海上低飞了两个小时。9时30分,狙击机队和掩护机队分别上升到预定高度,并越过布干维尔岛的绿色海岸线,进入林海上空飞行。9时34分,美机群在卡伊尔以北60千米的上空,先后发现两架双引擎飞机,转瞬间,6架“零”式战斗机也映入眼帘。米歇尔率领掩护机队首先接近“零”式飞机并展开空战。美机且战且退,把日战斗机引开。9时35分,朗菲尔率领的2架狙击机从低空突然跃升,向已放下起落架、暂无战斗机护卫的山本座机冲击,仅一个连射,座机中弹起火,拖着浓烟坠毁在丛林中,山本及其随员们全部丧生。几乎同时,参谋长宁垣缠乘坐的另一架轰炸机和3架“零”式战斗机也被击落。宁垣缠坠海受伤。这是日海军自中途岛海战和瓜岛战役失利后的又一重大损失。从此,日海军一蹶不振,每况愈下。

战斗中,美军仅损失“P-38”型战斗机1架。

美军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其一取决于对山本行动的准确破译;其二是指挥机关预先进行了周密的科学计算,包括兵力、行动时间、海空气象、飞行高度等,几乎是分秒不差,料事如神;其三是部署得当,战术灵活,仅两分半的时间,战斗即结束,真是干脆利落,一举奏效,堪称是海空战史上一次最成功的海空“行刺”。

郑和七下“西洋”传友谊

距今500多年前,明朝派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宏大的舰队,扬帆南海,驰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中外关系史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颂歌。

郑和的生平

当年率领这支宏大舰队的,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卓越的外交家和杰出的舰队组织领导者郑和。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回族。他幼年被掳入宫,成为阉人,侍奉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在朱棣夺取帝位的战争中立有战功,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姓郑,名叫郑和。

15世纪初,从明成祖朱棣称帝后的年代开始,社会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特别是造船业达到了空前水平,火器和罗盘也日益完善和进步,航海知识和海上斗争经验在宋元大规模远航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舰队,无论从舰船建造、武器装备、航海技术,还是组织编制、指挥艺术和作战战法上,都达到了我国古代海军的最高水平。

郑和统领的舰队,舰船极其先进,规模相当宏大,组织非常严密。舰船中大的称为“宝船”,最大的长147米,宽60米;中等的长123米,宽50米。这种“宝船”航行时可张12帆,一个锚就重达数千千克,舵杆长11.07米,操纵这些篷、帆、锚、舵,就要二三百人,加上战斗人员等整个战舰人员可达1000人。在当时来说,这种船堪称举世无双。整个舰队,多则由62艘,少则近50艘这样的巨舰和其他辅助船只组成。如此宏大的舰队,航行在万顷碧波之上,真是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这支远洋舰队全部成员共2.7万余人,由郑和和他的副手王景弘等统率。这支舰队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其人员大致可分为五部分:领导人员,有正使太监、副使太监等,他们掌握外交、贸易、航行、作战的决策权;属于财经贸易方面的人员,计有“户部郎中”、“买办”、“书算手”等;保证航行的,有掌管航海罗盘的“火长”(即领航员)、观察天象的“阴阳官”、操舵的“舵工”、起落锚的“班碇手”,及“水手”、“民梢”,还有“钱锚木艌搭材等匠”,可以及时修理舰船及其舣装;用于警卫的水兵和海军陆战队人员,有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和旗军、勇士等;其他保障人员有医官医士、“通事”(翻译)等。整个舰队指挥人员多达638人,医官医士有180人。由此亦足见郑和舰队规模之宏大和组织之严密。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舰队七次远航,所历“凡三十余国”,到达今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等许多地区,最远曾抵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郑和远航极其频繁,备航时间极为短促。第一次出航是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返航归国在永乐五年九月初二日(1405年7月11日~1407年10月2日),同年冬季又第二次出航;第二次返航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夏,第三次出航为同年12月(1409年12月~1410年1月)。这可以说明,当时我国造船和航海保证等所具有的水平和组织效能。这些执行和平使命的远航将士,不畏飓风暴雨,不惧惊涛骇浪,连续航行,纵横于海洋,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征服海洋的聪明智慧和顽强斗志。(www.xing528.com)

这些舰船是以风为动力的木质帆船。其航海人员具有丰富的海洋气象知识。他们根据我国沿海冬春多西北季风,夏秋多东南季风,所以舰队出航多在冬季,而返航则多在夏秋。罗盘已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仪器,他们把它和天文航海、地文航海有机地结合起来。驰名中外的《郑和航海图》记录了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航到“外国诸番”的航道,包括航向、航程、碇泊点及沿途暗礁、浅滩、水深、底质……,已是相当详明的航海图。它已成为研究15世纪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术史的重要依据,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郑和和他的部下在胜利完成远航任务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航海和地理方面的著作,表明了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

郑和舰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金银等珍贵物品。每到一国,首先拜会国王,赠送礼品,表明发展友好关系的诚意,同时以中国的手工业品(丝织品、漆器、瓷器、金属器皿)换取当地的土特产品,扩大了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这一地区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邦交,友好使者不断往还,“西洋”各国争相来中国进行贸易。中国人民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达,相继来到这些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利用带去的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同当地人民一起,以辛勤的劳动为开发和建设这些地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尽管在前后近30年的七次远航中,由于自卫或应当地人民请求平息正在进行的战乱,也有过几次规模不大的军事行动,但这和半个世纪以后,所谓“发现新大陆”之类,为殖民掠夺开路的那些被西方大吹大擂的远航,有着迥然不同的性质。正因为如此,东南亚人民十分怀念三宝太监郑和,不少地方采用三宝来命名,诸如泰国的三宝港、马来西亚的三宝城、印尼的三宝垅等。

这支执行和平使命的舰队,也有过几次战斗。

永乐三年(1405年)6月15日早晨,雄伟的舰队第一次远航,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起锚出海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又西行到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沿印度洋西岸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归途中,在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上),同海盗陈祖义相遇。陈祖义原为广东人,流落到南洋后,聚集一帮人,横行海上,劫掠商旅。郑和舰队到达后,陈祖义一面采取假投降的手法欺骗郑和,一面密谋策划,妄图偷袭舰队,劫掠“宝船”。郑和获得可靠情报后,作了严密部署,决定采取后发制人,诱敌深入,伏击破敌的战法。漆黑的夜晚,海盗舰船向郑和舰队发动了偷袭。郑和下令还击,指挥战舰迅速包围了敌船,猛烈的炮石射向敌舰。经过激烈的海战,毙贼5000余人,烧毁海盗船10艘,俘获7艘,活捉其首领陈祖义等3人。这一仗,为当地和南海诸岛人民铲除一大祸害,保证了南海航行和贸易的安全。

郑和如何俘获锡兰国国王?

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该国国王亚烈诺耐儿傲慢无礼,欺侮邻国,不断劫持来往使节,在该地区横行霸道。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的途中访问锡兰国,宣读明成祖朱棣敕谕海外诸国的诏书,劝告亚烈诺耐儿改弦更张,同明朝和各邻国修好。亚烈诺耐儿不仅置若罔闻,而且引诱郑和进入国中,暗中发兵5万抢劫郑和的“宝船”,同时切断了郑和的归路。郑和临危不惧,一面派人改道至海上,通知舟师坚决抵抗来犯的锡兰军,一面派部队3000人,乘着夜色由小道攻入王城并加以固守。前往劫掠郑和“宝船”的锡兰军闻讯后,即回师会同国内其他部队,对王城进行围攻。战斗持续了6天。第7天凌晨,郑和出城突围,且战且行,黄昏时抵达舟师。这次战斗,郑和出其不意地攻占锡兰王城,俘获了国王全家,又以此调动锡兰劫船部队回援,保障了舟师的安全,真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次远航中,途经锡兰山,其国王亚烈苦奈尔企图伤害郑和。郑和发觉后,即离开锡兰去别国。又得知这个锡兰国王还欺侮邻国,不断劫掠往来使节,在该地区称王称霸,邻近各国均受其害。郑和舰队返航时,亚烈苦奈尔诱使郑和进入国中,勒索金银宝物。被拒绝后,就暗中发兵5万去抢劫宝船,同时切断了郑和的归路。郑和一面派人由小道回船,组织自卫抗击,一面亲率精兵2000,乘敌空虚,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都城,俘获了亚烈苦奈尔全家。这件事发生在永乐八年(1410年)。第二年,明王朝释放了亚烈苦奈尔及其妻子,并把他们送回本国。

以上事例表明,以经济、文化友好交往为目的的舰队,在遭到进攻时,应当后发制人,坚决反击,速战速决,夺取胜利。郑和正是这样做的。他的舰队不论是海战或登陆作战,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组织和指挥的才能。

郑和舰队在下“西洋”途中,扬帆南海,穿越我国南海诸岛之间,并在《郑和航海图》上标绘出了这些岛屿的位置,记录了航道的详细情况,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人们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年号和人名作为一些岛屿命名。如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宣德群岛”,就是以郑和下西洋的两个年号命名的;而南沙群岛的郑和群礁、景弘岛、费信岛、马欢岛则是以郑和及其随行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这进一步说明南海诸岛自古就和中国紧密相连,鱼水难分。

郑和率领的强大舰队,抱着和平友好的目的,纵横于波涛汹涌、浩瀚无涯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往返七次,历时近30年,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它是我国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航行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世界性航海活动的先驱。

南北极之争

1.南极争端及其法律地位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6块大陆中最后被人们发现的一块大陆,因此它有地球的“第六大陆”之称。南极大陆面积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158万平方千米,合起来成为南极洲。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为一片连续的海水所包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大洋。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5℃,在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在寒冷的季节可达零下80℃以下。19世纪以前,这里几乎没有人类的踪迹。19世纪末早期的南极探险者们揭开了这块神秘大陆的面纱,此后一支支探险队相继进入南极,打破了南极的宁静,也给南极带来了主权纷争。

南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磷虾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蕴藏量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最高估计量为50亿吨,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人平均每人可拥有一吨磷虾;鲸类以蓝鲸、须鲸和南方露脊鲸为主,现在约有30万头;此外南极的海豹、企鹅、鱼类、海鸟、龙虾、巨蟹和海草资源也很引人注目。南极矿藏含量非常丰富。1966年,前苏联地质学家在查尔斯王子山发现了70米厚、100多千米长的带状磁铁矿。仅这一地区的铁储量就可供全世界使用200年。随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在南极其他地方发现了铁矿。但是为了保护南极这块最后的净土,国际社会决定在50年内禁止开采南极矿产资源。南极大陆又是世界上平均高度最高的大陆,平均高度为2350米,内陆高原的平均高度为3700米。其实它的高度主要是冰形成的,如果剥去上层的冰,其高度将降低很多。所以南极大陆又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冰的平均厚度为1700~1800米,大陆内储藏冰的体积为2400万平方千米。所以说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仓库,世界上70%的淡水集中在南极。

190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对南极大陆西经20°~80°的扇形地域拥有主权,并成立福克兰群岛属地。1923年英国又代表新西兰对东经160°到东经150°的南极扇形地域提出了主权要求。以后又代表澳大利亚对东经45°~136°和东经142°~160°的两块扇形地域提出主权要求。英国的这一做法使得很多国家相继效仿。法国1924年将阿德利地(东经136°~142°)划归法国管辖,并于1938年将其范围扩展到南极点。挪威1939年正式对南极的德罗宁•莫德地(西经20°55′东经45°)提出领土要求。智利、阿根廷也于20世纪40年代对南极大陆提出了主权要求。由于离南极最近的国家智利和阿根廷对南极的主权要求区域大部分与英国要求的地域相重合,三国之间的矛盾迭起,冲突不断。50年代初在南极曾发生过小规模武装冲突和武力行为。英国曾因此在1947年和1955年两度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和阿根廷认为南极本来就是他们的领土,拒绝国际法院审理此案。

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本来也想在南极占上一席之地,但经过仔细的考察之后发现,南极剩下的无人问津的区域既贫瘠又难进入。所以他们干脆宣布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主权要求,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广阔的南极大陆上随便活动了。另外,日本和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曾宣布过部分南极区域归他们管辖,但二战以后都放弃了。

由于南极大陆领土的纷争导致了各种矛盾的激化,如果主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南极有可能成为国际纷争的对象和场所。这就要求有一个国际条约来缓解各种矛盾和纷争。于是制定了“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体系”指什么

1958年6月起,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前苏联等12个国家的代表经过60多次起草会议,最后于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6月23日正式生效。1964年举行的第三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订立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并且为了解决在管理南极特别是保护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在第七届南极条约协商会上建立了“南极特别科学兴趣区”。目前已经建立了25个特别科学兴趣区。另外,1988年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管理条约》。以上这一系列法律制度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2.北极海域争端

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区域,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接近800万平方千米。

自16世纪起,北极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探险家们,至19世纪末有数十个国家的上千名探险者在北极留下了踪迹。进入20世纪后,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极不再仅仅是探险家的乐园,其丰富的资源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1937年前苏联飞行员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考察站,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开始了对北极资源的大规模的考察。现在已经探明,在北极的冰雪覆盖之下储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此外北极的铁、锌、银、金和铅矿的含量也十分丰富。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使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对其垂涎欲滴。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国家实力的关系,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国家便捷足先登,纷纷在北极占地开矿。享誉世界的芬诺斯勘的亚和亚和科拉半岛大铁矿就是在北极开发出来的,此外北极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外,在军事上北极地区对周边国家和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958年和1963年美国和前苏联核潜艇分别在北极冰层下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并冲破重重险阻在北极点破冰而出。美国人和前苏联人以生命作代价在坚硬的冰层下、在兀立的浮冰之间浮出海面,不仅是为了寻求刺激,而且是用他们的生命验证北冰洋在战略上的价值。因为北冰洋海底地形非常复杂,潜艇潜伏在潮沟后面很难被发现。如果占据了有利地形,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掌握了北冰洋的地形,就可以说是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凡是有条件参与北极调查的国家都不甘落后,各国都尽一切努力在北极占上一席之地,以期将来在北极问题上取得发言权。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北极陆基站的数目迅速增多,尤其是以单一学科目标为主的小型站已连片成网。80年代以后,大型的综合观测研究站相继在北极建立起来。90年代,全球极地科学研究迈进了新的时代。1990年,美国、前苏联、加拿大、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8个极地国家发起并签署成立了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来协调管理北极事务。随后又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荷兰、瑞士和波兰7国相继加入。我们的邻国日本也不惜血本,远涉重洋,筹划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

中国是除了环北极国家外,距离北极较近的大国。在一些西方人的眼里常常是把北极点和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北极的土著人为因纽特人,他们跟中国人一样也是黄皮肤、黑眼睛。据考证因纽特人的祖先与中国人血缘很近,最早的因纽特人可能就是从中国过去的。此外,北极的变化也影响到中国的自然环境。比如说,每年来自北极上空的冷气团和来自赤道上空的暖气团在我国上空交汇,是造成我国长江流域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我国也开展了对北极的研究工作。1995年5月“中国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登上了北极。

1909年,当皮尔里将军在北极点竖起美国国旗之时,曾经有人担心过美国人要占领北极。但一则由于北极不是陆地,而是冰封的海洋,并且随着海流移动,因而不适宜占领。但是围绕北极海域的陆地已为其沿海国划分完毕。而关于北极的领土主权问题,早年就存在着一系列的争议,如对挪威和丹麦有争议的东格陵兰岛,由常设国际法院于1933年判给了丹麦。目前涉及北极陆地的领土,包括岛屿的争论已基本解决,但对主张拥有北极领土的所谓扇形原则,仍是有争议的。

“扇形原则”和“扇形理论”最早是由加拿大议员1907年正式提出的,作为加拿大对所有北极岛屿主权要求的基础。加拿大议员声称位于两条国界线之间直至北极点的一切土地应属于邻接这些土地的国家。这一理论得到了前苏联的支持。如1929年前苏联单方面立法,以扇形理论为根据,主张凡位于北冰洋前苏联沿岸以北,在北极和东经32°4′35″至西经16°49′30″的所有陆地和岛屿,都是前苏联的领土。但扇形原则遭到了其他北极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挪威的反对。这一理论在国际法上也是缺乏说服力的。正如布朗利在《国际公法原理》一书中所指出的,扇形原则不过是一种粗糙的划界方法,而没有成为独立的法律规则。

在北极海域管辖权方面,北极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少争议。美国和前苏联在北极水域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加拿大则颁布了《北极水域污染防止法》,但他们都遭到了质疑。北极法律制度和南极完全不同,它不拥有一个完整的条约体系,而更多的是双边协定。唯一的多边条约是1973年通过的《保护北极熊协定》,由加拿大、丹麦、挪威、美国和前苏联共同签署。该协定旨在保护北极熊的生存环境,除科研目的之外,禁止捕杀北极熊。

1987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和深入。1990年,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立,1991年,北极国家首脑会议发表了《保护北极环境宣言》,并制订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可以预见,有关北极国际合作的多边法律安排即将诞生。

世界海战中著名的将领中国

明代水师勇将——陈璘

壮烈殉国的近代海军将领——邓世昌

战死于露梁海战的明代将领——邓子龙

晚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抱恨以终的海军爱国将领——刘步蟾

“但愿海波平”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代著名爱国将领——俞大猷

七下西洋的明“舰队司令”——郑和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完成统一台湾之良将——施琅

历经四朝的近代海军宿将——萨镇冰

“抗日爱国”的民国海军部长——陈绍宽

古希腊

古希腊雅典舰队统帅——地米斯托克利

古希腊斯巴达天才海军统帅——来山得

古罗马

古罗马杰出的海军统帅——阿格里帕

荷兰

荷兰天才的舰队司令——鲁特

西班牙

新式海战的革新者——唐•约翰

英国

英国海军著名将领——贝蒂

英国海军元帅,伯爵。1884年参加海军。1896~1898年,参加入侵埃及和苏丹的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0年,晋升为海军少将。1913年,任英海军战斗巡洋舰分舰队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黑尔戈兰湾的袭击战中,有力地支援了突击舰队,击沉德舰4艘,英方无损失;在多格浅滩海面的拦截战中,率战列巡洋舰切断德舰队的退路,击沉德“布吕歇尔”号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中,率先迎战德公海舰队。1916年12月,任英大舰队司令。1919~1927年,任海军大臣。

英国近代海军著名将领——杰利科

约翰•拉什沃思•杰利科,第一代杰利科伯爵(1859-1935),是英国皇家海军元帅。战前杰利科作为“费希尔帮”的一员,为英国海军贡献良多。一战中,杰利科小心谨慎而且成功地维护了英国的海上优势,但是他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确让一场辉煌的胜利从手中滑过。如果抓住了那个机会,约翰•杰利科会成为一个象纳尔逊一样的人物。

具有前瞻战略思维的军事家——蒙巴顿

路易斯•蒙巴顿(1900-1979),英国海军中将、元帅,东南亚盟军总司令。1913年参军,曾任威尔士亲王副官。1927至1933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1942年任盟军联合作战司令,指挥英国海军袭击驻法国和挪威港口的德国海军。1943年起任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率部收复缅甸。1947年任印度总督,提出“蒙巴顿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2至1954年任北太平洋公约组织地中海舰队总司令。1955年任英国海军参谋长。1956年晋升元帅。1959年任国防参谋长和参谋长委员会主席。1965年退役。1979年在爱尔兰因所乘游艇被炸身亡。

英国史上最著名的海军将领——纳尔逊

霍拉肖•纳尔逊(1758-1805)英国海军上将,被誉为“英国皇家海军之魂”。1758年9月29日,纳尔逊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伯纳姆索埔镇。

1771年1月,12岁的他作为一名海军军校生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并到了他舅父沙克林任舰长的舰上当实习生。开始了长达35年的服役生涯。他勤奋好学,很快便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成为一名经验丰富而又能干的年轻军官。他比自己预定的目标提前一年通过了皇家海军上尉资格考核,并在1779年成为“欣琴布鲁克”号的舰长,晋升为海军上校,时年21岁。

1797年2月14日的圣文森特角海战让纳尔逊一举成名。那天,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的15艘战舰同西班牙舰队的27艘战舰在大西洋圣文森特角遭遇,展开激战。战斗中,作为分队指挥官的纳尔逊违抗了舰队司令的命令,脱离队形冲向西班牙舰队,拦住其去路。在炮击西班牙战舰后,他亲自率水手登上敌舰展开肉搏。纳尔逊的行动对英国舰队取得圣文森特角海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因此被晋升为海军少将,并荣获勋爵封号。

从陆军指挥官改任的海军统帅——布莱克

英国皇家“海盗统帅”——德雷克门

纳尔逊之后最卓越的海军将领——费舍尔

英国现代著名海军将领——弗雷泽

成功摧毁“狼群战术”的英海军将领——霍顿

中世纪英国海军著名将领——霍金斯

首创海空袭击战的海军元帅——坎宁安

充满传奇色彩的英海军将领——考克瑞恩

打赢首场“计算机战争”的“童子军”——伍德沃德

俄罗斯

前苏联现代海军创始人——戈尔什科夫

戈尔什科夫生于1910年,1927年参加海军。毕业于伏龙芝海军学校和海军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战前任太平洋舰队护卫舰、驱逐舰艇长、支队长。二战中任舰队司令、新罗西斯克防御区副司令、陆军第47集团军代理司令、第56集团军司令,海军多瑙河区舰队司令、黑海舰队分舰队司令,参加了许多战役。战后历任黑通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第一副总司令,1956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

经历坎坷的苏海军统帅——库兹涅佐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1902-1974),二战时期的前苏联海军总司令,军事家,前前苏联海军元帅。“前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在斯大林晚年和赫鲁晓夫时期曾两度解除职务降级,为了纪念他,1991年服役的俄罗斯航母被命名为“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

杰出的沙俄海军统帅——纳希莫夫

纳希莫夫1802年7月5日生于斯摩棱斯克省维亚济马县戈罗多克镇(今斯摩棱斯克州安德烈耶夫区纳希莫夫斯科耶镇),1818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曾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务。1822~1825年在“巡洋”号巡航舰上任值更官,参加了环球航行。后来在“亚速”号战列舰上任火炮中队长,1827年参加了纳瓦里诺海战。

俄土战争(1828~1829年)期间任“纳瓦里诺”号轻巡航舰舰长(参加了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1829年返回喀琅施塔得后,任“智神”号巡航舰舰长。

1834年调到黑海舰队,任“锡利斯特拉”号战列舰舰长,该舰在勤务组织、战斗训练和实施机动方面在黑海舰队中名列前茅。舰队司令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拉扎列夫(常常来到“锡利斯特拉”号战列舰上,并把该舰作为全舰队的榜样。纳希莫夫曾担任支队长(1845年),总队长(1852年)和分舰队司令(1854年),他指挥的这些兵力都在高加索沿海执行战斗勤务,以阻止土耳其人和英国人动摇俄国在高加索和黑海的地位。

闻名遐迩的海军上将——乌沙科夫

费多尔•费多罗维奇•乌沙科夫(1744-1817)俄罗斯帝国海军第一个世界意义上的名将,意大利医院骑士团团长,东正教2000年宣布的俄罗斯海军保护神。1787~1791年俄土战争期间,指挥俄国舰队前卫队在菲多尼西亚海战中重创土耳其舰队。1798年参加了英、俄、土、奥等国联合反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战争。胜利攻取了法军在地中海的重要据点科孚岛,晋升海军上将。乌沙科夫指挥海战注重把航行队形与战斗队形有机统一起来。

海战指挥天才——谢尼亚文

俄国海军统帅,海军上将。出生在今卡卢加州博罗夫斯克区科姆列沃村。1780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1782年在亚速海区舰队服役。一年后,调到黑海舰队工作。1787~1791年第 2次俄土战争期间,在卡利阿克里亚角海战中崭露头角。1798~1800年跟随乌沙科夫远征地中海,出任“圣彼得”号战列舰舰长。在夺取累夫卡斯岛要塞和强攻科罕堡垒的鏖战中,先后担任舰艇队指挥和旗舰舰长。战后,人们称他为“乌沙科夫的学生”。

卫国战争时期著名海军将领——尤马舍夫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尤马舍夫(1895-1972),前苏联军事家,1943年晋升海军上将。1895年10月9日生于第比利斯,是个铁路工人的儿子,1912年被征入俄国海军服役。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水兵、机械师,后来被提升为军士。俄国十月革命时,被选为火炮中队委员会主席。国内战争期间,在伏尔加河和里海区舰队服役。1919年,加入苏俄工农红海军。1920年起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战列舰火炮中队长。1926年调入黑海舰队,历任巡洋舰第一协长、驱逐舰舰长。1932年毕业于海军学院舰艇指挥战训练班,任巡洋舰舰长。1937年9月,任黑海舰队参谋长。1938年1月,接替彼得•伊万诺维奇•斯米尔诺夫任黑海舰队司令,当时军衔是二级舰队级。1939年接替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任太平洋舰队司令。致力于太平洋舰队的巩固和发展,加强前苏联远东地区的海军基地、机场和岸防建设。1943年晋升海军上将。1945年8月,指挥太平洋舰队协同前苏联远东第1、2方面军,对日军作战。粉碎日本关东军,收复南萨哈林岛等岛屿,协同朝鲜人民革命军,歼灭驻朝鲜北部日军;同年,获前苏联英雄称号。1947年任前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1950年2月任前苏联海军部部长。重视海军建设,以新兵器装备海军。1951年,任海军指挥学院院长。1957年退役。1972年在列宁格勒去世。著有《太平洋舰队为祖国而战》。获列宁勋章6枚。前苏联有一艘克莱斯塔II级驱逐舰以他的名字命名。

“俄国海军之父”——彼得一世

俄国著名的航海家——拉扎列夫

沙俄著名海军将领——马卡洛夫

杰出的沙俄海军统帅——纳希莫夫

朝鲜

朝鲜著名海军将领——李舜臣

李舜臣(1545-1598),字汝谐,号德水,朝鲜京畿开丰(今开城)人,李氏朝鲜时期名将,谥号忠武,死后追封领议政,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出身于没落士大夫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他颇有学问,能骑善射,32岁时武举登科,从此开始军旅生涯。他刚直不阿、一生忧国忧民,追求正义,几处逆境而无悔无怨。47岁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后(朝鲜王国皇家海军全罗左道舰队司令),积极操练水军,构筑防御阵地,并创建了铁甲战舰龟船,防范倭寇的进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