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363年鄱阳湖海战中的接舷与冲撞战术与世界海战战术的比较

1363年鄱阳湖海战中的接舷与冲撞战术与世界海战战术的比较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63年8月30日,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舰队在鄱阳湖遭遇,陈友谅的舰船在数量和吨位上都比朱元璋要大得多,陈友谅认为在传统的冲撞和接舷战中,他的舰队将拥有绝对优势。所以,在这场水战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接舷与冲撞战术。不过我们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因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14—16世纪的海战战术也没有多少改进,欧洲直到中世纪后期,接舷肉搏和用冲角撞击敌船的战术仍占

1363年鄱阳湖海战中的接舷与冲撞战术与世界海战战术的比较

中国人率先将火器运用于海战之前的数千年时间里,世界范围内的海军运用的战术和作战技巧是那么的单一与贫乏,主宰兵器时代海战的作战方式无外乎接舷肉搏和用坚固的船身撞碎敌船两种。其间或许掺杂着少数天才的海军指挥官的创新之举,譬如罗马人发明了前端带有倒钩的梯子,以便在海战中钩住敌船,顺利实现跳帮肉搏;三国周瑜则用火攻船在赤壁之战中烧掉了曹操水军的一半战船,迫使曹操退回北方;而隋代的战船设计师们则发明了拍竿,利用拍竿上的巨石砸碎敌船船体。这些天才的发明创造无疑为波澜壮阔的海战历史添注了几处神来之笔,但是在欣赏完古人在海战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之后,映入我们眼帘的仍旧是海战中冷兵器的搏杀,海战的最终胜利仍旧要靠士兵们跳到敌人的战船上以死相拼来取得。

大约在中国的唐末至宋初之际(10—12世纪),世界造船业取得了许多成就。这时期欧洲出现了帆船,海军舰船开始从单一的桨船向桨帆船过渡。在动力方面,中国舰船比同时期的欧洲要先进一些,至少在公元1世纪的汉代就有了使用桨帆推动的楼船,到了12世纪的宋代,中国还发明了脚踏推进的明轮船。(见彩图11-44)而帆船的建造也变得越来越大,并且舰船大型化的趋势一直贯穿元朝,直到15世纪初排水量达万吨以上的宝船问世,中国的帆船建造水平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从桨船舰队过渡到帆船舰队是在15—16世纪发生的,直到17世纪中叶才最终完成。到18世纪,英国出现了完全依靠风帆作动力的战列舰,成为对外扩张殖民的得力工具。在关键的转折时期,即15—16世纪,中国舰船制造水平由于海禁政策的影响出现严重倒退的现象,伴随着舰船小型化而来的是桨帆船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大型风帆船被严格禁止建造,这给了西方殖民者的风帆战舰以可乘之机,中国人逐渐丧失了对自己海疆的控制权。

在舰船动力改进的同时,海战武器也有了改进。14世纪中叶以前,船上的主要武器仍是船首金属冲角、抛石机、弓弩以及士兵手持的冷兵器。这个时期,要想在海战和水战中彻底战胜敌人,主要靠犁沉敌舰和接舷战两种战法。大约在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火炮开始应用于海战。[107]在这个冷热兵器共处的时期,虽然最终决定海战胜负的战术依然还是接舷和冲撞战术,但是一些新的海战方法已经在海战中被提出和实践。元末明初在中国鄱阳湖爆发的一场著名水战就生动地诠释了武器发展是如何引领战术变革的方向的。

1363年8月30日,朱元璋陈友谅的舰队在鄱阳湖遭遇,陈友谅的舰船在数量和吨位上都比朱元璋要大得多,陈友谅认为在传统的冲撞和接舷战中,他的舰队将拥有绝对优势。朱元璋的舰船没有陈友谅的大,数量也不及对方,但他的舰载火器——碗口铳和手铳比陈友谅多。为了充分发挥己方火力优势,扬长避短,朱元璋对首次交战的战术做了修改。他命令将自己舰队分成11支分舰队,轮番向敌人发起进攻,并且告诫诸将,攻击敌船时要先用火器,然后是弓弩,等到两船接舷,再进行白刃战,以求最大限度杀伤敌人。相反,陈友谅的舰队火器少,又受湖面水浅的制约,不得不采取一字纵队阵形接战,结果数量众多的划桨楼船前后拥挤在一起,在鄱阳湖面无法机动,反倒成了朱元璋军队舰炮轰击的活靶子,造成了一些无谓的损失。不过,当火炮在第一轮交战中完成了它的使命后,双方的舰船和士兵就搅杀在一起了,冲撞和白刃格斗充斥了整个战场。在持续4天的战斗中,双方数万士兵牺牲,其中绝大多数是在肉搏战和火攻船袭击中丧生的,火炮在鄱阳湖水战中取得的战果只是烧毁了陈军20艘战船,没有击毁一艘敌舰。所以,在这场水战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接舷与冲撞战术。

虽然元末明初的身管火器还比较原始。手铳装填复杂,射速慢,命中率低,杀伤力较大的碗口铳也难以最后轰毁敌船,要夺取水战的最后胜利仍然需要由士兵手持各种冷兵器进行跳帮格斗,但毕竟舰载武器的发展已经对海战战术的改变产生了影响,并且也有人敏锐地察觉了这种影响将会给海战带来与以往不同的结果,火力将取代人力成为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不过,这一改变并没有使所有人都立即意识到海战战术也应随着武器的进步而发展。(www.xing528.com)

15世纪10—30年代明成祖统治时期,郑和舰队尽管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数量最多、威力最大的舰炮,但在几次有限的武装冲突中发挥作用的还是步兵和他们的肉搏战。30—60年代明英宗统治时期,明朝政府为了防御倭寇,逐渐淘汰了400料以上操作不便的海船,而改用从民间征募来的渔船担负巡逻预警任务。沿海府县则将居民渔户编定渔甲,渔民出海既从事生产活动,又担负哨探倭船的任务。如遇一两艘贼船,渔船就近用弓弩、火铳、飞石攻打。如果贼船众多,渔船便急报官快船,由官军御敌。作为英宗朝海战主力舰船的快船,每艘船备有“小瓦罐三五百筒,小铁菱角多办,临期将罐多半用淤泥和菱角装罐内,打过贼船。贼皆跣足,可以制之。又将余罐装盛石灰于内,纸糊罐口,打过贼船,可迷贼人眼目”[108]。此外各船还备有标枪200根,专门由望斗上的士兵投掷,居高临下射杀敌人。当官军的快船攻击敌船时,众多的小渔船就围拢上来帮忙,颇有一点打群架的架势。令人惊奇的是,郑和下西洋30多年后,明朝海军的主力战舰居然不再使用火炮,而是退回到冷兵器时代,依靠石灰、淤泥和标枪来进行海战。

显然,一种新的战术思想要被广泛接受,还得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与等待。不过,即便新的海战战术被认可和接受,甚至被广泛采用,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战术退出海战的历史舞台。譬如在16世纪60年代出现的戚继光海军舰队,尽管它的主力战舰大福船装载了大量的佛郎机火炮和鸟铳,但在与倭寇的海上交锋中,戚继光还是要求他的战舰利用高大坚固的船体冲撞倭船。正如戚继光自己总结的那样:“夫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舟自来矮小,如我之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109]甚至到了崇祯六年(1633年)的料罗湾海战,郑芝龙也还是利用火攻船和接舷战打败了装备红夷大炮的荷兰战舰。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因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14—16世纪的海战战术也没有多少改进,欧洲直到中世纪后期(15—17世纪中叶),接舷肉搏和用冲角撞击敌船的战术仍占主导地位,这与明朝海军使用的战术区别不大。

图11-45 1571年勒潘多海战中,欧洲联合舰队依然使用冲撞和接舷战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