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棣的明朝:北京的帝国想象

朱棣的明朝:北京的帝国想象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配合出征漠北的军事行动,朱棣逐渐将统治重心由南京转移到北京。朱棣北巡期间,随行的有行在六部官员,行在六部就是全国中枢。永乐十四年,朱棣决定迁都,正式营建新都。在得到群臣的一致赞同后,北京营建工程在次年的六月全面展开。但是,由于北京营建的工程紧迫,大量匠役超期服役。他说,北京是天下之中,对于自己统治区域的人而言是道里适均的,方便所有的臣民来朝。这便是朱棣对于自己的帝国的想象。

朱棣的明朝:北京的帝国想象

为配合出征漠北军事行动,朱棣逐渐将统治重心由南京转移到北京。永乐元年,朱棣将北平城改称“北京”,并在北京设“行部”,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司,俨然是一个中枢机构的雏形。永乐七年、十三年,朱棣两次北巡,在北京共停留了四年多的时间。朱棣北巡期间,随行的有行在六部官员,行在六部就是全国中枢。永乐十四年,朱棣决定迁都,正式营建新都。

迁都北京是一项大工程。宫城的营建是其一,修通运河以保障北京的供应是其二,哪一个都不是小事。修通大运河的工程是在永乐九年开始的。之前,朱棣已经有过第一次的北巡。北巡、北征以及营造宫殿,都需要粮食。但是,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是无法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的。元朝粮食的运输主要依靠海运,明初每年也通过海运向辽东一带的军事卫所运送粮食。明初的内河运输在某些阶段还是仍然在使用,如从南京到淮安一带的运河仍然有一定的用处,从淮安到卫辉府经由黄河的运输、从河南卫辉府由卫河到达天津一带的运输也发挥着作用。洪武元年顾时随徐达北伐时,也曾经“浚闸以通舟师,自临清至通州”。但是,内河运输不能整体贯通,运输的量相对较小,而且由于好几个环节要通过陆路转运,给当地的老百姓造成很大的压力。明初人说:“海路之险,不如陆路之劳。”在此情形下,明初以海路运输为主的南北粮运方式维持了近五十年。但是,海运的风险大,容易翻船,又经常遭到海寇的骚扰。永乐七年朱棣的北巡,让北京的粮食压力骤然紧张,修浚大运河的议题就提了上来。

在修浚运河方面,宋礼、陈瑄二人贡献最大。宋礼的贡献是修浚了会通河。会通河是在元代开凿的,但由于“岸狭水浅”,并没有承担太多的运输任务。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河南原武的决口,更淤塞了会通河道。因此,永乐九年宋礼接受疏浚会通河的任务时,他要做的事情有两件:一、将淤塞的河道重新疏浚;二、解决会通河水浅不能行大船的问题。从永乐九年二月到八月,经过三十万民工六个月的劳作,会通河终于修浚完工。同时,宋礼命人将运河东侧的汶水逼入运河,以解决运河水量不够的问题。此外,宋礼又命人将汶上的各道小河流汇聚在一起,逼至运河,从而在南旺一带形成一个巨大的分水枢纽,即南旺湖。南旺湖中百分之六十的水向北沿着运河流向临清,百分之四十的水向南流向徐州。南旺湖的开设,解决了会通河“水浅”的问题。这是宋礼对于运河最大的贡献。八十年后,朝廷命令在南旺湖为宋礼修建祠庙来祭祀他。陈瑄在永乐初年被封为平江伯,是因为他在建文帝时代负责长江的防务而向朱棣投诚。永乐十三年(1415),朝廷停止海运后,陈瑄开始总督漕运。陈瑄着手对漕运做了布置:第一,开清江浦;第二,设常盈仓。陈瑄在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开凿了一条长约二十里的河道,即清江浦运河。此河一开,漕船就可以一路不用转运,直接从运河经清江浦运河进入黄河。为了便于漕粮的转输,陈瑄命人在徐州、临清、通州等地都设置粮仓,又在沿途运河两岸种树凿井,从而将运河沿岸打造成垂柳荫荫、便于行走的河岸。漕运的畅通,沟通了南北之间的物资交流。南方的粮食及其他物质,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北供应。

朱棣的迁都工程,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虽然之前已有长时间的物料采办的准备,但正式迁都与修建宫殿建筑群是在永乐十四年的一场召集群臣的讨论中议定下来的。在得到群臣的一致赞同后,北京营建工程在次年的六月全面展开。修筑宫殿群所费人力难以估量。按照工匠轮班的规矩,“役不过三月”,连续干了三个月后就可以回家了。但是,由于北京营建的工程紧迫,大量匠役超期服役。大量的军队也被抽调到北京加入营建队伍。永乐十八年底,工程竣工。三年的时间,明朝建筑出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72公顷的建筑群。宫城的设计,在矩形的平面内,宫、殿、楼、阁、堂、廊、亭、榭密布,内河流经其中,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朱棣在奉天殿中接受群臣朝贺,标志明朝正式迁都北京。(www.xing528.com)

朱棣对迁都北京有他自己的解释。他说,北京是天下之中,对于自己统治区域的人而言是道里适均的,方便所有的臣民来朝。从明朝实际控制范围看,北京僻在边壤。但是,在朱棣心中,他的天下南括安南,北至大漠,北京恰好是统治的中心。这便是朱棣对于自己的帝国的想象。身居北京,他不仅可以北控大漠,而且可以自北而南俯视自己的领域。朱棣赋予了永乐一朝的政治、军事深深的个人烙印。他的尚武精神使明王朝有一种积极、外向的政策取向。

但是,在朱棣死后,他的子孙们并没能再延续他的政策,都城一度回迁南京。在他最宠爱的孙子宣德皇帝朱瞻基统治时期,除了再次派郑和出使过西洋一次以及在长城沿边毫无意义的巡边之外,安南被放弃,长城外的开平卫也被放弃,大规模的远征从未再进行,明代外向的可能性被摘除,而内向的性格就此确定下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