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灯笼店:北京街头的中央帝国

中国灯笼店:北京街头的中央帝国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美士德使团初访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部分随团人员乘坐简陋至极的两轮小畜力车,车马如龙、灯光摇曳,在漆黑如墨的乡间小路上迤逦行进。纱灯遮风挡雨的性能较差,中国灯笼匠采用的补救措施是使用印度次大陆周边岛屿盛产的一类杉藻的浸出液预处理纱布,形成坚固耐久的表面涂层。中国人悬挂灯笼没有任何数量上的限制。

中国灯笼店:北京街头的中央帝国

手提一纸灯笼中国人跨出大门,

面对沉沉夜色,他的内心闪过踌躇;

如豆的灯火照亮脚下的寸土,

那一缕人造的微光,怎比日月之明。

——T.M.

作为社会发展演进的产物,民风民俗生根发源的痕迹虽然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浩浩长流中,但其铸造国家民族之灵魂的作用却不会漫灭;乍闻某个国家的名字,首先浮入脑海的便是这个国家生动鲜活的世象。如果说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的名片,那么大清的名片就是打灯笼。夜幕降临以后,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人必须手执书有本人姓名及家庭住址的灯笼,违者面临的处罚是身陷缧绁,直待官老爷审明原委后,再行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无论小道通衢之上奔走的车马,还是江河湖海间游弋的船舶,入夜时分都要悬挂大清帝国的标志——煌煌灯笼,宛若夜空中张开的眼睛,守护着一方平安。

沉沉夜色,点点灯火,景致看上去非常壮观,颇有一番如梦如幻、诗意盎然的韵味,不过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此俗带来的安全威胁是致命的。阿美士德使团初访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部分随团人员乘坐简陋至极的两轮小畜力车,车马如龙、灯光摇曳,在漆黑如墨的乡间小路上迤逦行进。虽然时间过了午夜,但天朝子民看热闹的兴致并未稍减,城郊便道两侧人头攒动、密密匝匝的红纸灯笼下面是一张张窥视的面孔;迎候外交团队的看客如此之多、灯火如此之盛,以致整条官道亮如白昼、满目都是飘忽不定的影子。看够了汗涔涔的人脸、光溜溜的头皮以及人群后面鳞次栉比的房屋,使团人员只能举目远眺,欣赏城畿广场那掩映在一片昏黄的灯光里、参差错落暗影幢幢的建筑物,缓解视觉疲劳。

中国人掌灯夜行是积年而成的习惯,自然、祥和,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跟寺院等公共建筑设施白日挂灯差堪仿佛。19世纪是热兵器盛行的时代,纸制灯具是天然的靶标和火攻助推器;军营内张灯结彩,无异于自掘坟墓。可惜大清帝国竭一国之智,竟然没有人勘破个中奥义,直到马克斯维尔舰长率领的“阿尔西斯特号”护卫舰一举拿下虎门要塞,朝野上下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英国炮舰逼近虎门之夜,阿娘鞋炮台里里外外灯火通明,守军阵地布防情况完全暴露在英舰的监视之下。战斗打响后,清军率先发起攻击,密集的炮火雨点般落在英舰四周的洋面。不过清军很快就见识了对手的强大:“阿尔西斯特号”当下调转船头,一轮舷炮轰击过后,阿娘鞋炮台已不复存在——箭孔后的灯笼悉数熄灭,残破的雉堞内弥漫着死一般的寂静。如果说清军挑战装备舷炮的护卫舰是自不量力,那么他们撤退时的表现只能用愚不可及来形容:一触即溃的清军丢得了阵地、放得下武器装备,唯独不能舍弃大红灯笼。炮台后方的山坡上,明晃晃的红灯此起彼伏;训练有素的英军射手无须费力搜索、瞄准,灯光为他们勾勒出每一个射击目标的轮廓。某些鸟类在受到天敌的攻击时会将头颅埋入翅膀,以为只要遮挡住自己的眼睛、对手也会变成睁眼的瞎子;大清帝国的军人掌灯夜逃,愚蠢的程度与其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不是扬着一颗灯光掩映下闪闪发亮的秃脑壳、身后垂一条风中芦苇般疯狂晃动的长辫子豕奔狼突的清兵太过滑稽可笑,以致我们的士兵不忍对他们痛下杀手,经此一役,阿娘鞋炮台的守军将遭受灭顶之灾。(www.xing528.com)

中国灯笼制作材料不同、外观各异,极具观赏价值。球形、椭球形、方形、五棱柱形、六棱柱形、八角形……只要是规整的正交图形,中国的能工巧匠都能信手拈来、制作出美轮美奂的灯笼。至于制作龙骨使用的材料,木棍、竹片、象牙、金属丝等应有尽有;而制作精良的上等灯笼包含绘画、镂刻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虽是照明器具,但中国的灯笼鲜少使用密闭性和透光性最好的材料——玻璃(事实上,玻璃在中国的唯一用途就是制镜),而是代之以轻薄透亮的角片、贝壳、丝绸、纱布等。纱灯遮风挡雨的性能较差,中国灯笼匠采用的补救措施是使用印度次大陆周边岛屿盛产的一类杉藻的浸出液预处理纱布,形成坚固耐久的表面涂层。

灯笼在大清帝国子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如此之大、社会覆盖面如此之广,制灯自然会发展成为这个东方古老帝国最赚钱的产业之一。制作一具完整的灯笼要经过多道工序,孰轻孰重还真不好界定:灯匠磨制与骨架严丝合缝粘接在一起的动物犄角蒙板,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一把钳子、一口铁锅、一只火炉,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灯笼主体框架制作完成后,紧接着进入下一道工序:绘制灯笼蒙皮装饰图案、美化外观。从事相关工作的画师可不是泛泛之辈,他们通古知今、技艺精湛,悉知中国灯笼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涵,落笔多以洋溢着喜庆气氛的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与中国画审美意蕴一脉相承。虽然样板化的画风不尽符合诸如寺院、孔庙、宗祠等宗教设施的环境氛围,但削足适履是中华民族的长项,他们并不在乎所谓主题的协调一致性。

中国人悬挂灯笼没有任何数量上的限制。只要空间允许,无论民居还是宗教设施、公共场所,主人想挂多少就能挂多少,这就为灯笼经销商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故此灯笼店主在装潢门面、招揽顾客方面做足了文章;七尺柜台,演绎市场竞争的波谲云诡;古街老店,凸显消费时尚的风云际会。中国灯笼的画饰讲究适时应景,画面内容随季节的变化不断调整,此风与欧洲国家丝、棉纺织行业流行的印花工艺规范如出一辙。满清官员都有定期造访灯笼店的习惯,买几盏既精美又时尚的灯笼提回家去,装点夫人小姐的闺房绣阁。

前些年,海德公园国际展馆曾经展出过一具大清帝国只在举办重大国事活动场合悬挂的超级大灯笼,馆长对这件东方神物这样描述:“灯体呈圆球形,通高八英尺、直径四英尺,灯架雕工细腻、描金镶银;红白相间的丝绸蒙面两端各绣着一圏图案精美、造价不菲的滚边,渲染出既雍容华贵又不失清新素雅的视觉氛围;上下檐所配的吊穗、流苏也极尽富丽堂皇,装饰风格与灯笼主体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总而言之,这盏宫灯体现了中国雕刻、镶嵌、丝纺织、刺绣、珠宝加工多项技术成就,堪称手工艺品典范之作。”

骨架本身透光性能不佳,庞杂繁复的坠饰又将透出蒙绸的那一丝微光遮掩得暗影幢幢,这样的灯笼与其说是照明工具,不如说是徒有其表并无其实的摆设。宫灯内置一盏没有灯罩之类附加设施的普通油灯,提高亮度的唯一办法就是添加棉线灯芯。充作燃料花生油可燃性、耐用性都很出色,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也比较少——吃不起动物油脂的中国穷人,常用花生油烹制食品。

灯笼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功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虽然罗马雅典等欧洲古代邦国制售灯笼的历史有迹可寻,但相关记录与中国史志典籍、文艺作品中洋洋洒洒的描述出现的年代相比,差距何止几个世纪!对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作家在个人作品中首提灯笼时间的考辨是一个有趣的史学课题,值得史家深入挖掘和仔细分剖,廓清笼罩在人类古代文明之上的迷雾。赫库兰尼姆、庞培古希腊、罗马遗址考古发现表明,首次谈到灯笼的古希腊诗人、作家有塞奥彭普斯、生活在阿格里根特的恩培多克勒。据称古罗马马戏团夜场演出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灯笼;而暗昧不明的灯光下,古代希腊人也曾纵酒狂欢。普鲁塔克坚称,灯笼最初作为道具,曾经被广泛应用于占卜活动。如果在“阿尔西斯特号”战舰炮火轰击之下作鸟兽散的清军肯屈尊俯就,稍稍研读一点罗马史,想必会对灯笼的军事妙用有更深更好的理解。罗马军团夜间行军的时候,常将灯笼挑在戟端,指向最合适的位置。

街头猫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