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花灯文化:源于宫灯,传承千年

中国花灯文化:源于宫灯,传承千年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元宵节有挂花灯、迎花灯的习俗。左边是兴宁花灯裱糊之前的骨架。宫灯之名,由此产生。从此,宫灯制作技术传入民间,成为花灯的重要品类之一,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直至当下,我们将宫灯列为花灯的品种之一,正好说明了元宵灯节来源于宫廷。灯的各个部分均可拆卸,便于清洗干净。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中国花灯文化:源于宫灯,传承千年

自古以来,中国人元宵节有挂花灯、迎花灯的习俗。

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发明花灯这奇妙的玩意儿?换句话来说,花灯是怎样演化、发展而来的?

穿越几千年历史烟云,遥望渺渺过往,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作为物质形态的花灯,它的由来可能有三条途径,或者说来源于三种器具。

其一,是民间的灯笼。最早的灯笼在还没有电灯和手电筒的古代,只是作为照明器具来使用。我们的祖先在夜晚来临时,都会点上蜡烛,或是油灯,或是松木块,或是竹片来给家中照明。但是如果遇到在室外或是有大风的时候,蜡烛、油灯、松木块、竹片这些东西很容易就会被吹灭,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竹编框架裱上纸张,或用布帛把火源罩住,避免火光被风熄灭,于是,就有了灯笼。

客家张姓宗族闹元宵,“张”灯结彩。

后来,灯笼越做越精致,超出了室外照明的功能,赋予了装饰、娱乐、区别门庭等诸多功能,这就接近后来意义的花灯了。

直至当代,仍有不少灯笼式的花灯。

谁家添了新丁,元宵节就要在宗祠里升起一盏灯,灯上写着这个新丁的名字。

广东兴宁的花灯样式,与北京的宫灯一脉相承。左边是兴宁花灯裱糊之前的骨架。

其二,是宫灯。顾名思义,宫灯就是在皇宫里使用的灯笼。封建时代,皇家所使用的器物都跟百姓家的不同,所以皇宫里的灯笼,自然要比民间灯笼豪华、高贵得多,堪称精雕细琢、精致奢华,连布帛上所绘制的图案也都是彩绘,甚至是精美的刺绣或是丝绣。宫灯的作用,除了照明,更是为了装饰庭院和彰显身份。

相传,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庆祝这一功业,就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异彩。宫灯之名,由此产生。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日,在洛阳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此后的隋唐两朝,每逢元宵节,家家宫灯高挂,处处明珠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从此,宫灯制作技术传入民间,成为花灯的重要品类之一,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广州明式宫灯,木质结构,手工雕刻,彩绘装饰,整体内透光。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直至当下,我们将宫灯列为花灯的品种之一,正好说明了元宵灯节来源于宫廷。

其三,是室内艺术灯具。灯具,本来是用于黑夜照明的日常实用器具。但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在保持这些灯具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将这些灯具装饰化、艺术化、欣赏化,使之成为一件又一件精妙绝伦、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作品。于是,这些灯具无论在白天还是在黑夜,无论是在使用还是不使用的时候,摆在厅堂的某一个显眼或者不显眼的角落,都成为一件值得认真把玩、欣赏的艺术品

考古发掘,从战国时期开始,艺术灯具的制作就十分精美了。

例如:战国树形铜灯,通高82.9cm,底径26cm,全灯构思奇特,造型新颖,灯盏上下错落有致,无一重叠,宛如一棵大树,繁茂生华。整个画面生动活泼,龙攀枝顶,呈现出一种繁荣昌盛的气象

到了汉朝,古代灯具艺术制作进入了一个繁盛时代,现已考古发掘出来的汉代灯具十分丰富,如行灯、鼎形灯、座灯以及动物形灯等,五花八门;灯具所用材料也有铜、铁、陶、玉、石等多种。虽然在文字记载上,我们已经难于寻觅汉代元宵灯彩的面貌;但是,由灯具的出土情况可以想象当时灯彩的绚烂多彩。

例如,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发掘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夫人窦绾墓中的长信宫灯,高48cm,重近16000克,通体鎏金,造型为执灯宫女,上身平直,跣足跽坐,着广袖内衣,外着长衫;灯盘为双重直壁,两片弧形屏板作为灯罩,可转动,可开合,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可调节;侧举右臂和下垂作灯盖的右袖,可以使灯盘内空气流动,换壳以将烟导入体腔。灯的各个部分均可拆卸,便于清洗干净。其造型及结构的科学性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充分显示了我国制灯艺人的聪明才智。

战国树形铜灯,原物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品,1977年出土。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www.xing528.com)

西汉时期的雁鱼铜灯,通高53cm,长25cm,宽18cm。全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站立状。雁体丰腴,雁嘴大张,雁冠绘有红彩,雁鱼通身施翠绿彩,雁鱼和灯罩屏板上用墨线、红彩分别勾出翎羽、鳞片和龙纹。造型生动,工艺考究,是一件有很高使用价值的艺术珍品。

东汉时期的错银牛形铜灯,通高46cm,牛身长36cm。通体遍饰精细的龙、虎、凤、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错金错银图案。作品线条流畅飘逸,工艺精湛,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这种象形类灯具在汉代十分流行,巧妙地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的颈等,作为导烟管,反映出汉代人为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的环保意识。

西汉雁鱼铜灯,原物为山西省平遥县考古队藏品,1985年出土于平遥县。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东汉错银牛形铜灯,原物为南京市博物馆藏品,1980年出土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此后历朝历代,灯具艺术日趋成熟。例如,三国熊形柱青瓷灯,通高11.5cm,口径10cm,全灯以熊仔形象雕塑,十分生动。熊作为一种凶猛的动物,在古代常用来比喻勇士,而在这件灯具中,却将熊仔形象刻画成憨厚可爱的样子,更多地显出吉祥美好的意思。这件熊形柱青瓷灯是研究三国时期青瓷器的一件断代的标准器物。

三国熊形柱青瓷灯,原物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西晋凹炫纹青瓷灯,通高13cm,口径9cm多,全灯由底座、立柱和灯盏三部分组成,灯盏为一钵形,造型虽属简单,但通体所施的凹炫纹却是这一时期越窑瓷器的流行纹样。

羽人捧圈青铜灯架,流行于南北朝。通高27cm,全灯由底座、立架和灯圈组成。底座作倒扣的莲花形,周围的瓣尖微微上翘,立架为一羽人形象,头部有触角,两耳高立过头,做微笑状,身穿短衣短裤,双手从肘部前伸捧灯圈。其形象既写实,又富于想象力。造型秀美,工艺精湛,是当时极为少见的灯具精品。

西晋凹炫纹青瓷灯,原物为浙江省吴兴县文管会藏品,1972年在吴兴县出土。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南北朝羽人捧圈青铜灯架,原物为江苏省文物商店藏品。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辽代摩羯灯。原物为出土文物。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辽代摩羯灯。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鱼身鱼尾的水怪。这种水怪通过佛经以及印度的工艺品传入我国,我国古代工艺家将其融入灯具造型之中。在内蒙古哲里木盟、辽宁北票等地的辽代墓葬均有摩羯灯的出土。

明代八吉祥纹银酥油灯,通高23cm,底径17cm。全灯深腹杯形,四周镂刻吉祥图案,整个器形敦厚,是我国西南藏族的典型器物,但其纹饰却体现了汉族特点,是一件多民族工艺相融合的珍品。八吉祥纹是元、明、清三代瓷器上的一种纹饰,共有轮、螺、幢、伞、花、瓶、鱼、结八种图案,属佛教纹饰。

历代以来的艺术灯具,显然极大地激发了后来的花灯工匠们的灵感。可以这样说,后来异彩纷呈的花灯,正是灯具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明代八吉祥纹银酥油灯,原物是四川省博物馆藏品,1960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征集而得。本花灯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以上三个由来,三条途径,三种器具,对后来花灯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单向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整合的。因此,在今天全国各地的花灯作品中,大抵都可以找到上述三种器具的综合基因、三个由来的相互影响。

备注:本节插图中的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均由山西省平遥县灯艺研究所研制,浙江海宁江南彩灯艺术街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