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熙和湾:花灯世界

文化熙和湾:花灯世界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全国而言,张灯结彩闹花灯一般是在元宵节,但田村的花灯节却是闹中秋,即“八月里来八月正,八月十五闹花灯”,并且不是年年搞,而是三年闹一次,俗称“三年一任”。据江西省赣县文化局的黄玫和介绍:“中秋花灯节三年一届,从八月初一早上出灯悬灯,直至八月十五晚上落灯,历时整整15天,落灯结束后还要将所有花灯焚毁。”架花灯多在花灯结束时燃放,一般置放在村边的旷野之中。

文化熙和湾:花灯世界

江西赣州市的赣县素有“灯彩之乡”的美誉。赣县历史久远,汉高祖六年(前201)设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另有一说,因两水于赣州合流成赣江,以此得名。赣县是“千里赣江第一县”,客家文明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集散地、聚居地之一。境内有白鹭客家民居群、汉朝契真寺、唐朝宝华寺、晋朝储君庙、清朝文昌阁名胜古迹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客家文化名镇田村镇,更是以灯俗闻名遐迩。田村与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年代,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中原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大,形成独具特色的田村花灯。田村花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特别是在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田村花灯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属乡亲的目光,受到高度赞誉。

赣县田村花灯秉承了中原灯彩艺术之精华,经过历代老艺人的实践创作,田村花灯品种繁多、别具特色。最早的是五彩灯笼宫灯走马灯。后来逐步发展出花篮灯、风景人物戏曲故事灯、宝盖灯、牌楼灯、龟纹灯、麒麟灯、狮灯、象灯、云灯、莲灯、架花灯等多种类型花灯。

田村花灯节来自中原,但又与众不同。就全国而言,张灯结彩闹花灯一般是在元宵节,但田村的花灯节却是闹中秋,即“八月里来八月正,八月十五闹花灯”,并且不是年年搞,而是三年闹一次,俗称“三年一任”。

三年一届的“中秋花灯节”这一习俗,是在明代后期逐渐形成的。节日期间不但本地人云涌观看,广东、福建、浙江以及湖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一些人士也长途跋涉前来赏灯。展出的花灯分12类108盏,大的有高6m、宽7m的彩灯牌楼,最小的也有80多cm高,品种很多,争奇斗妍。花灯节期间,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田村花灯,还能品尝到别具风味的客家小吃,了解到浓郁的客家风情。

据江西省赣县文化局的黄玫和介绍:“中秋花灯节三年一届,从八月初一早上出灯悬灯,直至八月十五晚上落灯,历时整整15天,落灯结束后还要将所有花灯焚毁。”昔时田村悬挂花灯有村规:但凡圩上的住户,不论市民工商、贫富与否,大户人家多多益善、数量不限,小康之家则一户一灯或一户几灯,贫寒之家至少也要两户出一盏灯。悬灯时并用白布或黑布盖满街道上空,布上悬上各式花灯,这种悬灯方法被后人称为“瞒天过海”,这和花灯起源传说之一中的汉武帝欺骗火神的做法相似。同时还伴有花灯谜、云灯、踩高跷、扮故事等古代民间音乐舞蹈随队伍畅游灯市街中,景象壮大,气氛热闹。赏灯时,花灯区设有一些与观众互动的节目,如射花灯、猜灯谜等,另外还有装故事、踩高跷、云灯表演等。各姓祠堂要负责请戏班子,轮流在契真寺里的古戏台上表演,每天大戏不断、好戏连台,如本地的采茶、木偶、东河戏,外请的楚戏、昆曲花鼓戏,风云际会、同台献艺,南腔北调、应有尽有。整个灯市期间,到处是鼓乐喧天,每天都热闹非凡,四面八方来做生意的商贾摊贩数不胜数,十里八乡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少齐聚田村。看,三街九巷人头攒动,酒肆茶楼生意火爆;听,叫卖声震耳欲聋,喝彩声此起彼伏,不是过年胜似过年。难怪田村周边有民谚称:“有女最好嫁田村,三年一任看花灯;有女如果嫁清溪,三年一次看大戏;有女嫁到黄屋村,竹筒门口舀水用。”还有田村的店家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可见,田村的花灯节不仅让当地和周边的民众饱了眼福,也使众店家赚了个盆满钵满。(www.xing528.com)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烛油灯已逐渐消失,如今大多用电灯取光,既方便美观,又安全可靠。在去年的田村中秋花灯节上,不但本地人云涌观看,连远在广东汕头、潮州,福建漳州、泉州莆田,浙江杭州,以及湖南、安徽和江苏等省市的香客游人,也长途跋涉到此观看。

田村闹花灯为什么与众不同?当地主要有两种传说:一是壮行说。客家人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田村的灯节年一般设定在古代科考的大比之年,其目的是给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远足参加科考的学子以壮行色,同时也寄托着家乡父老对莘莘学子金榜题名、跳龙门的渴望。二是抗元说。据说当年的客家先民为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决定组织起义,为设法麻痹田村的“家鞑子”,便将正月闹花灯的习俗改在农历八月,以营造太平祥和的节日气氛,掩盖全村即将起义的图谋,并取得成功。孰是孰非,现已无法考证。

田村的花灯品种繁多,最早从唐代传入时只有五彩灯笼、宫灯、走马灯几个品种,后来逐步发展有宫灯式、花瓶式、楼阁式、牌楼式、花篮式、古亭式、牌坊式、象征式、花船式、鼓灯式、禽式、兽式、虫式、鱼式、花草式、树木式、珠式、球式、香包式、吊牌式、器皿式、龙灯式、走马式、提龙式、架花式等25个品种。其中,以龟纹灯、牌楼灯、架花灯等最具客家特色。龟纹灯,造型巨大,远看形似一个大绣球,近看有头有尾、四脚齐全,象似神龟,多悬挂于寺庙、祠堂门前,灯内可放置108盏油灯,夜间点燃后,灯彩灿烂,十里可见。龟灯上配有大型宝盖,盖上镶嵌着一组鲤鱼跳龙门的造型,寓意深远:巨型神龟象征着福寿康泰,鲤鱼跳龙门预示着前程远大。牌楼灯,又称彩楼灯,分立式牌楼和平面牌楼两种,为长条形,多悬挂于灯市入口和出口处的高大建筑物上,与五彩三天门并列。这种灯上面或设有图文并茂的吉祥祝福,或设有忠孝节义的民间故事等,灯内装有可自动循环、上下移动的机关,各组人物图案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展现,在烛(油)灯光亮的照射下内容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架花灯,是用木架为支撑的多层多彩多艺的花灯,是花灯中出类拔萃、制作最为繁杂的一种,灯内有4至6层跌落装置,每层或为天上人间、社会百态,或为悲欢离合、善恶有报等内容。各层设有烟花爆竹及引爆装置,一经点燃,烟花爆竹齐鸣,闪光如电,震耳欲聋。各层跌落装置逐层降落,灯内景物同时出现,惊心动魄,蔚为壮观。架花灯多在花灯结束时燃放,一般置放在村边的旷野之中。当人们在繁华的街市饱览各种花灯的情趣之后,便争相去村边看独树一帜的架花灯点燃盛况

赣县田村花灯久负盛名,花灯节享誉江南,离不开从花灯世界里孕育出来的一大批工艺美术家,刘盛涵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其事迹被收录进《世界艺人大辞典》,人称“江南花灯王”。刘盛涵出生于花灯世家,其爷爷是田村镇有名的花灯艺人。刘盛涵六七岁时开始帮着爷爷抽纸条,10岁起就跟着堂叔刘兰生走村串户,跑祠堂、进道场,开始学习扎花灯,并练就了一身好手艺。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种文宣活动,成为当地业余东河剧团演小生的一把好手。1956年,他出席了全省民间灯彩舞蹈表演,获得优秀表演奖和民间灯彩舞蹈奖。1958年,他作为突出的民间艺人,被县里推荐到省群艺馆参加江西农民美术学习班,在美术家唐雉云的精心指导下,刘盛涵的创作及绘画水平明显提高,先后在省级刊物发表了大量美术作品,成了一位集戏剧、美术、灯彩艺术于一身的工艺美术家。1978年以来,刘盛涵有感于许多老艺人去世,许多花灯制作工艺和技巧正渐渐失传,从此踏上了搜集、整理田村花灯之路,一生乐此不疲,为田村花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986年至今,他创作花灯200多件,在县、市(地区)、省获奖70多次。1996年制作的“龙凤富贵灯”入选第28届国际手工艺博览会并赴以色列展出,同年他制作的“国泰民安灯”荣获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2000年,他集现代科技与古老技艺于一炉,创作了一条旷世巨龙,龙头高4.6m,龙身直径2m、长108m,作品不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且安装制作的各种零部件运转自如、奔跑如飞,在赣州市区展出时轰动了整个赣州城,使田村的灯彩艺术大放异彩,令人刮目相看。2004年,他创作的百余盏客家花灯在赣县客家文化城展出,获得海内外众多参加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代表的赞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