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熙和湾花灯世界闪耀登场

文化熙和湾花灯世界闪耀登场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龙屋,是客家人聚族群居的建筑群,其主体结构是“一进三厅”加上一“围”或数“围”。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两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五条“围龙”,可以住一两百乃至几百户人家。赏灯时间,各个围龙屋前后不一,原则上是有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群围龙屋中,“老屋家”的赏灯时间必定在“新屋家”之前。

文化熙和湾花灯世界闪耀登场

广东省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1994年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2105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是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杯花舞)之乡、原中央苏区县、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市)、广东省教育强县(市)。

其实,兴宁在设置县级建制之前,已有灿烂的文明。据考古发现,在兴宁市叶塘镇叶南麻岭出土的陶器,是盛产于江西吉安、鄱阳湖一带的商代文物。这些出土的陶器说明,在商代兴宁与江西已有了文化和经济交流。1959年,在兴宁水口镇发现新石器时期文物;1982年,在永和镇挖掘了一批石器时期文物和用火遗址;1984年,在新圩镇大村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战国编钟(六枚)。这些出土的文物和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兴宁已有古人类或本地土著人生存,在农耕时代,已有较为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

兴宁赏灯节当天,灯主们组织队伍迎请花灯。

兴宁地势优越,正如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笔下所描绘:“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清代举人卫希骏从家乡陕西韩城到兴宁任县令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潇洒兴宁县,天南独一隅。”明正德十年(1515),祝枝山授兴宁知县,任职六年,政绩显著,留下许多诗文墨迹,并亲自手写“祝枝山手写明正德兴宁县志稿本”。据记载,兴宁的地形是个“金龟形”,传说是主兴宁平安、出文人的福地。时人作诗云:“铁网挂城头,金龟水上游;任你天下乱,兴宁不用愁。”因为地处闽、粤、赣交通要冲,加上兴宁人善于经营生意,于是自古便有“兴宁小南京,无兴不成市”之称。20世纪90年代,时任广东省长朱森林到兴宁考察后欣然提笔:粤东宝地。

这个围龙屋名叫长兴围,又叫花螺墩,是兴宁市十大古民居之一。

作为客家人聚居县,兴宁自古文化发达。据《广州日报》报道,近80年来,兴宁市涌现出了包括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原院长罗香林,东北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张如心等45位大学校长,被誉为我国“大学校长”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0多人,院士(含学部委员)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兴宁籍专家200多人,国共两党将军113位,享誉海内外的兴宁籍画家100多位。此外,兴宁还有“足球之乡”之美誉,曾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蔡锦标、谢育新、郭亿军、张小文、伍文彬、吴伟英等多名国脚和体操世界冠军李莉等。

兴宁大地上,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围龙屋。

兴宁民风古朴,一方面是继承、保存、发扬了中原文化的深厚传统,同时又在移居岭南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当地和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民俗。例如,“赏灯”民俗,就是其中一例。

全国各地都是正月十五日闹元宵灯节,唯有兴宁迥异于全国:不叫闹元宵,而叫“赏灯”!

兴宁赏灯跟各地的元宵节有几处不同:

一是时间不同。从正月初八日开始,一直到十六日,天天有人家“赏灯”。到了正月十八九日,还有赏灯的尾声——“暖灯”。

二是闹花灯的“平台”不同。自古以来,全国各处闹元宵,都是以城市、圩镇、村落为单元和平台;而兴宁的赏灯,则是以这里的独有的居民点——围龙屋为平台和单位。如果一个村落有十几个围龙屋,就有十几个赏灯的单位,其中若干个围龙屋的赏灯日期不同,也有若干个围龙屋的赏灯日期相同。

什么叫围龙屋呢?据作家朱伟杰撰文所述:

围龙屋,粤赣闽客家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客家围龙屋,遍布梅州、河源各县区,而在有“中国围龙屋之乡”称号的兴宁,更是类型多样,历史悠久,面积庞大,其中建筑时间在400年以上的有331座;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544座。

围龙屋,是客家人聚族群居的建筑群,其主体结构是“一进三厅”加上一“围”或数“围”。所谓“围”,也叫“围龙”,就是把一列几十间、上百间乃至几百间的房子建筑成一段半圆的弧线,围住“一进三厅”这个核心。三厅,就是上、中、下三个大厅。下厅向外开大门,“围龙”的两端是小门,与大门排成一条直线,从而使整个围龙屋形成一个半圆形。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两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五条“围龙”,可以住一两百乃至几百户人家。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小门前面必有一块长方形大禾坪和一口半月形池塘。房屋主体这个半月形和池塘这个半月形,加上中间的禾坪,刚好是一个大圆,一个前后对称的“太极圈”!清末民初以降,西风东渐,四方形甚至加炮楼的所谓“四角楼”逐渐盛行,但其核心建筑——三个大厅,大小门成一直线,大禾坪和大池塘等形制则始终保持不变,其围龙屋文化依然一脉相承

当一个围龙屋的人口繁衍到一定程度时,其中某一房某一派,就会另外新建一个围龙屋。相对而言,新建的叫“新屋家”,祖屋就叫“老屋家”。例如笔者所在的老朱屋,始建于明末清初,300多年来,已经先后繁衍了15个“新屋家”之多。

这一个个围龙屋,就是赏灯节的个体单位,每一个围龙屋用一天时间赏灯。

赏灯时间,各个围龙屋前后不一,原则上是有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群围龙屋中,“老屋家”的赏灯时间必定在“新屋家”之前。例如,某村李姓“老屋家”的赏灯日子是正月十四日;那么,所有由该屋分出去的“新屋家”的赏灯日子,必定在十四日之后。而且,所有“新屋家”的住户,皆有资格参与“老屋家”的赏灯活动。因了这个缘故,亲戚、朋友各个家庭之间,可能天天有人赏灯,大家可以轮流着走动,忙忙碌碌。这段时间的乡村间,处处熙熙攘攘,锣鼓爆竹喧天,夜以继日,热闹非凡。那年味,那节味,没法形容!

围龙屋的上、中、下三个大厅,以及大门前的禾坪,就是赏灯活动的主要舞台。(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兴宁人似乎不再喜欢住在群居的围龙屋中,都纷纷建起了单家独院的楼房,甚至住到圩镇、城市里去了,但是,到了赏灯时候,他们还是要回来参加围龙屋的集体活动。(见朱伟杰:《兴宁“赏灯节”:百万之众的狂欢》,原载《神州民俗》2013年第1期。)

在兴宁人的心目中,赏灯的隆重程度胜过春节,所谓“赏灯大过年”。很多在外工作、居住的游子,宁可过年不回老家,却要千方百计地赶在赏灯时节回一趟老家。

令人奇怪的是,兴宁人的赏灯风俗,并不是出于哪一朝代的行政长官的命令,却俨然以县界为界!在兴宁与邻县的边界上,甲乙丙丁四个村落,山水相连,鸡犬相闻,村民往来不绝,而属于兴宁管辖的甲乙两村落就是过“赏灯”,而属于邻近县管辖的丙丁两村落偏偏是规规矩矩正月十五日过元宵!

赏灯的“灯”,顾名思义,就是欣赏花灯;但是,在实际上,这个“灯”与男丁的“丁”同音,“赏”与“上”“响”同音。因此,赏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上灯、响丁、上丁、上灯”。

兴宁的赏灯节起于明朝,有悠久的历史,久负盛名。大概是由于兴宁的客家先民初到兴宁时人口较少、势单力薄,于是就产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客家话丁与灯同音,添了新丁,被喻为“赏灯”(上灯)。因此,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客家人添了新丁就要请花灯,庆祝一番,祝愿人丁兴旺。没有添新丁的人家,也要通过赏灯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丁兴旺的愿景。

兴宁的赏灯节为何从正月初八日到十九日,可能与兴宁人的某种智慧有关。如果亲、族、友们都集中在一日过元宵,彼此之间就不方便互相来往庆祝。如果大家不同日期,彼此之间就方便互相来往,何其乐也!

附录

长兴围(花螺墩)赏灯“烧烟火”

长兴围(俗称花螺墩)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围龙屋,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办大圳村,距兴城3公里。据罗氏族谱载,长兴围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该屋坐北朝南,分布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533多平方米,有1大门、5小门,14个天井,12条巷道相通,房屋315间,结构为三堂六横三围龙屋,夯墙坭砖木瓦构筑,硬山顶。门前有宽阔禾坪,屋前及左右侧有6口水塘相拥,水塘面积达23亩,该屋形似一条大船,俗称船形屋。屋左侧有一口10亩水塘,塘中有一直径10米左右之圆形大土墩,墩上有棵蚊子树,树龄达数百年,仿似水中盆景。相传土墩四周水中有许多花斑色石螺,花螺墩由此得名。屋的中轴线是上、中、下三个厅堂,正中均悬挂花灯,款式各异,色彩斑斓。中堂最为宽阔,正面悬挂“敦彩堂”匾额,为族人议事之所。

孔明灯放起来。

长兴围于2009年被评为“兴宁十大古民居”,2009年12月被评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2月被评为梅州市客家古民居。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为花螺墩长兴围赏灯日,是日举行的烧烟火,颇具民俗风情。据族人介绍,该屋烟火分为两类:一类是脚盆,只有一层;另一类是“企(客家话,为‘立’的意思)盆”,有多层,分层设置才子佳人、八仙过海、七星伴月、仙姬送子、桃园结义、武松打虎等传统故事及动画,制作精妙,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正月十四日晚,长兴围热闹非凡,子孙们从各地回到家乡,在祭祖、“升灯”仪式过后,迎来了独具特色的“烧烟火”活动。大门门梁上挂上了村里命名为“企盆”的烟火。点燃后,烟火会自动脱落,每层约烧5至10分钟,层层都有表现不同故事的贴纸,代表不同寓意。在烟火燃烧的同时,爆竹声响、烟花四溅,村里的老人在一旁敲起“烧烟火锣鼓”,根据烟火燃烧的进度来决定鼓板和速度,配合着烟火敲打出不同的旋律。灿烂的烟火配以喧天的锣鼓,热闹非凡。

烧烟火备有专人拉着绳索,一收一放,烟火架一上一下,火随风势,越烧越旺,架中景物不断摆动,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硝烟火箭四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然后一层一层烟架便自行脱落,每层约烧5至10分钟,一气呵成,颇为壮观。花螺墩的烟火架由刁坊、宁新的花灯艺人制作,燃烧时格外引人注目,变化万千,惟妙惟肖。烧烟火配备大量爆竹,放爆竹意味着大发,烧烟火寄寓着兴旺。爆竹从烟火点火开始,一直放至烟火烧完。

花螺墩烧烟火亦要敲打锣鼓,其锣鼓及打法与一般狮鼓及龙锣大不相同,为100年前该屋先辈自行设计,请人制作。全套锣鼓为大鼓1个、平面锣2面、咚锣1面、钹2对、小铜锣1个,其大鼓一般鼓大且高出一倍。此套专用锣鼓,打法与一般锣鼓亦是大有区别。烧烟火时先以铛锣开头,然后击鼓,且击鼓先右锤再左锤,快速连续击打三次或多次,节奏非常和谐,优美动听。总的打法是根据烧烟火之进度决定鼓板及速度,直至最后烟花四溅时,一锤按鼓一锤连击,进入高潮。此时击鼓者鼓起全身力气,全神贯注,摇头摆脑,身体左右摆动,锣鼓喧天,形态生龙活虎,观众如痴如醉,现场欢呼声、笑声、礼花相互交织,爆竹轰鸣连一片,火树银花撒满天,非常壮观。烟火柱对联描绘盛景:“火树夺天工,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宁非千金一刻;笙歌留客赏,喜斯陶,陶斯永,永斯悠,不觉半夜三更。”

烧烟火花灯,熙和湾花灯博物馆展品。

烧烟火是客家地区独有的民间形式,流行于兴宁的宁中、宁新、刁坊等地。特别是花螺墩罗屋最具代表性。烧烟火活动全过程大约40分钟,每一盏烟火一般设立五层,每一层都表现一个传统故事或者意境,如花开富贵、仙女下凡、神童骏马、七星伴月等。烧烟火活动需一群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其中一组人拉绳索,一组人放烟花,一组人打锣鼓。绳索一收一放,烟火架一上一下,火随风势,越烧越旺,烟火景物不断摆动,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硝烟火箭四射,五颜六色,场面非常壮观。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国际台(中央4台)曾经采访报道过兴宁长兴围的赏灯节,并介绍说这是兴宁独有的“闹元宵”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