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操课程的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操课程的实施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毛泽东、恽代英曾在中学学习,这是他们上体操课的亲身感受。而体操教员又大多由退役士兵担任,其言行举止又表现不良,使体操课遭到学生反感。[11]从宋君复的回忆中,可见他所上的中学当时还没开设体操课,体育场地、设备条件也非常差。但仍有学校没有条件开设体育课。可见体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很不平衡。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操课程的实施

四、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操课程的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的体操课程,其内容包括: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以及游戏。但由于当时担任体操教员的大多数是退役士兵,他们只会一些军队队列训练的立正、稍息、托枪、举枪、开步走等兵操技能,一般不会普通体操和游戏运动文化层次也较低,因此当时的体操课实际上是军事训练课。

王耀东先生回忆他上中学时(1916—1918年)的体操课时说:“那时中学只有一位军官学校毕业的体操教员,对于球类、田径等项目一窍不通”,“中学时我没见过篮球排球[7]。当时一般学校的体操课质量较差,普通体操、游戏形同虚设。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这样评价了当时的体操课:“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爱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8]恽代英同志也于1917年著文批评当时的体操课说:“惟知僧然从教师之口令,而动作上息止其对强健身体之关系亳不知晓,终无异于军队之从鞭笞教令中得到学问者而已。即令为军国民,岂足谓之曾受军国民教育者哉?”[9]毛泽东、恽代英曾在中学学习,这是他们上体操课的亲身感受。可见,当时的体操课实际上是军事训练,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也不能真正达到军国民教育的目的。而体操教员又大多由退役士兵担任,其言行举止又表现不良,使体操课遭到学生反感。对此,徐一冰在《廿年来体操谈》中,作了这样的叙述:“一般无知识无道德的营弃之兵士,竟一跃而为学校教师,品类不齐,非驴非马,既不知教授为何物,又不知学堂为何地,酗酒狂赌,好勇斗狠,无所不为,不一年学校之名誉扫地,社会之信仰尽失,学生父兄,多仇视体操一科。”[10]可见,由于缺乏合格的体育教师,造成了不少人对体操课的反感,这对以后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宋君复回忆道:“一九一二年,我从小学毕业后,进了杭州的蕙兰中学,第一次看到一个大皮球。我们学校里没有体育老师,也没有体育课。这个大皮球是在下午四点钟下课后才拿出来,远不能满足一百多同学的要求。可是在那时候,我们的条件还算好的呢,别的中学连一个球也没有。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修了一个篮球场,这是杭州城里第一个篮球场。”[11]从宋君复的回忆中,可见他所上的中学当时还没开设体操课,体育场地、设备条件也非常差。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当时有些曾留学日本和师范学堂或体育学堂毕业的体操教师,因教学效果较好而受到学生的欢迎。(www.xing528.com)

在《河南学校体育情况的回忆》中记载的李泳斋和徐中慧的回忆。李泳斋:“一九一二年,我在汝阳县第一公小三年级上学,体育教习(即教员)霍照轩,听说是豫南师范毕业,教体操和唱歌,兼管课外活动。另外,还有位武术老师。我十六岁时(1918年),考入开封留美学校,该校当时开展的体育项目有足球、篮球两项,均由外国人指导,但每周两节体操课,却都是军事操。次年才有从法国回国的留学生潘知本,来校当体育教师,专教足球、网球。”徐中慧:“一九一四年,我入开封优级师范学堂的附属小学,上小学在开封前营门学堂侧,校址很窄,只有两班学生,无体操课,仅是‘斗鸡’、‘踢毽子’、‘跳绳’等游戏。一两年后,迁校至后营门,就有了体操教师,每周两节体操课,由老师领着走步、跑步、变排、游戏。一九二零年,我考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全校三百多学生,有一个周围五百米长的操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一百米跑道和一个跳高跳远用的沙坑都在其中。”[12]

在朱善斋的回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当时所上的中学,不仅有体育课,而且有课外体育活动,其内容不仅有徒手操、器械体操,而且有田径、武术。他写到:“一九一五年,我在本县(山西定襄县)北村第二高小上学时,有张奋武老师、太原中学毕业生,教我们撑竿跳高和单杠。1919年我入五台县至中学读书。记得教体育的教员有三位:史统三,河北人,北京师大体育科毕业;胡正明,五台县人,北京民国大学体育科毕业;单不语,江苏六合县人,浙江南河中国体操学校毕业。川至中学每周两节体操课,还有两小时课外活动。教授田径、器械体操(八段锦、徒手操、十二路谭腿、五禽戏等),还有位武术老师,教形意拳、花拳、刀棍、棍棒等。场地有四百米跑道、足球场,器械也较全”[13]

张秀熟在回忆自己上中学的体育课时写到:“我进中学是1912年—1915年,那时的年龄十七岁至二十岁,学校很重视体育,我们经常利用星期天去观雾山,郊游或爬山。学校每学期还专门组织旅行,旅行也是一种运动,每次走得很远,记得当时还有球类活动,体育主要内容还是兵式体操、徒手操、器械体操、游戏等”[14]

从以上材料来看,民初不少学校均开设了体育课,主要内容还是以兵式体操为主,也有徒手操、器械体操、游戏,个别学校也开展了田径、武术、球类等内容,有的学校还进行了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了郊游、爬山、旅行等。但仍有学校没有条件开设体育课。可见体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很不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