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考试史:《癸卯学制》颁行后的实施

湖北考试史:《癸卯学制》颁行后的实施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4年1月《癸卯学制》颁行后,湖北的各级各类学堂不仅依制设立或改办,而且在招生方面也能依照上述规定。现依次对湖北普通教育的招生考试进行介绍。清末湖北新式小学的办理,位居全国中上游。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后,两湖高等学堂则改为两湖总师范,另设湖北高等学堂和湖南高等学堂。报考资格规定为,年在20岁以下;祖籍湖北的廪生、增生、

湖北考试史:《癸卯学制》颁行后的实施

1904年1月《癸卯学制》颁行后,湖北的各级各类学堂不仅依制设立或改办,而且在招生方面也能依照上述规定。由于设学之初的生源有限,加之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故对相关规定也多有变通。现将此期普通教育的招生考试作一简要介绍,另外选取两湖师范、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和存古学堂三校,以对其他类别的招生考试管中窥豹。

1.普通教育的招生考试

所谓普通教育,是相对于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其他教育而言的,系指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清末湖北并无大学堂,仅设有大学预科性质的“高等学堂”。现依次对湖北普通教育的招生考试进行介绍。

清末湖北新式小学的办理,位居全国中上游。据1908年统计,全省初等小学堂为1740所,高等小学堂为106所,两等小学堂(初、高合设者)为32所。[82]

初等小学堂的修业年限为五年。规定“七岁入学(即外国之满六岁入学)”,即实足年龄6岁入学。又规定:“兹当创办之初,暂行从宽变通,年至九岁、十岁者(即足满八岁、九岁者),亦准入初等小学。但此例系暂时通融,俟学堂开办五年后,即不行用,至七岁必须入学。”[83]换言之,初等小学的入学招生,无须设考,仅以年龄是否达到或超过衡之。但是,湖北大多新式小学的招生,均须家长带领报名入学的子弟到校面试目测一番。一方面,检测是否发育迟缓或残疾病弱;另一方面,则考问年龄、姓名、住址等常识性问题若干,看是否智力低下。由于兴学之初的“僧多粥少”,所以进入初小事实上也存在汰选。

高等小学堂的修业年限为四年。依照规定:“毕业初等小学堂者,如愿入高等小学堂时,可不用考验,一律升入学习,以宏教育之途。”[84]但鉴于办理之初并无初小毕业生,所以又规定:“但此时创办,应暂行酌量从宽。凡十五岁以下,略能读经而性质尚敏者,经考验合格,亦可入高等小学堂。但此例系暂时通融,俟学堂开办合法五年后,即不行用,仍应由初等小学毕业后升入。”[85]即是说,对于同等学力者,仍须进行“考验”。在兴学之初,湖北以省城武昌作为示范,创立了东、南、西、北、中5所高等小学堂,合称为“五路高等小学堂”。该校的入学试验项目,为识字、写字和诵经,即“能背诵经书一二部的少年(‘四书’未读的、不能写字的不收)”[86]。即使在五年后有了初小毕业生,由于高等小学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全部容纳有志升学者,所以事实上也仍有汰选。各校往往自定条件和方式,尚无统一要求和定规。

清末湖北的新式中学,据1910年统计,共20所。具体为:(1)省立文普通中学堂;(2)省立第二中学堂;(3)省立日新预备中学堂;(4)荆州驻防官立中学堂;(5)汉黄道德中学堂;(6)荆宜道官立中学堂;(7)武昌府官立中学堂;(8)汉阳府官立中学堂;(9)汉阳府公立预备中学堂;(10)黄州府官立中学堂;(11)安陆府官立中学堂;(12)德安府官立中学堂;(13)襄阳府官立预备中学堂;(14)施南府官立中学堂;(15)荆门州官立中学堂;(16)蕲州官立预备中学堂;(17)通城县公立预备中学堂;(18)安陆县私立预备中学堂;(19)天门县公立预备中学堂;(20)石首县官立预备中学堂。其中的“预备中学堂”,尚不能视为严格意义的中学。总体说来,清末湖北的中学教育,也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中学堂的修业年限为五年。如高小毕业生报考中学者不足中学招生名额时,“可不须考选”;否则,则须采用“招考之法”。考试科目,则依据“高等小学堂各学年课程”而定。对于同等学力报考中学者,可放宽至“十五岁以上十八岁以下”,“而其应考所试验之功课”,须“实足副高等小学毕业之程度”[87]者。1909年,湖北各中学堂依照学部的要求,实行“文实分科”,并改订课程。随之,入学招生考试科目也相应发生了变更:报考中学堂文科者,侧重考试经学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报考中学堂实科者,侧重考试外国语、算学、博物(生物)等科。

高等学堂修业年限为三年,系大学预科性质,类同于现今的高中。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后,张之洞主持将两湖书院改办为两湖高等学堂,聘请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来鄂筹划,分设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学、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兵事学8门。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后,两湖高等学堂则改为两湖总师范,另设湖北高等学堂和湖南高等学堂。高等学堂分为三类:(1)为预备升入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等大学者而设;(2)为预备升入格致科、工科、农科大学者而设;(3)为预备升入医科大学者而设。不同类别的入学考试科目,当然有所不同。

在《奏定高等学堂章程》中,专列了“考录入学章”。其中规定:“高等学堂应考选中学堂毕业生升入肄业。其有未得过中学毕业凭照而其学力实合中学堂程度者,如考验合格,亦准入学。”鉴于高等学堂开办之初并无中学毕业生或学力相当者,于是开设一年制的备斋(预备科),招收学生补习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东语、英语体操等科,然后升入高等学堂正科学习。进入备斋,也须经过考选,条件是:“品行端谨,中国经史、文学确有根柢者。”[88]湖北高等学堂的入学考试,完全依章办理。

2.两湖总师范学堂的招生考试

在两湖总师范之前,湖北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办有武昌师范学堂,它是全国第一所单设的官办师范学堂。武昌师范学堂以培养小学教习为目标。当时的招生要求为:学额120名;学生必须是性情纯谨、文理清通、身体强健的廪生、增生、附生;必须是年龄在24岁以上30岁以下的本省人士;考验试题为“史学题文”和“师范各科题文”。(www.xing528.com)

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在省城武昌又设立了一所单设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由两湖高等学堂改建而成,亦称“两湖师范学堂”或“千师范学堂”。与武昌师范学堂不同的是,该学堂致力于为湖北、湖南“广储师资”。两湖总师范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招收学生,原定该校学额为1200人。到第一期招生结束时,所招实际生额为480名。其中,湖南60名,由湖南巡抚负责考送;外省20名,就武汉所居外省人中招收,被录取的有四川、浙江等省人士;余400名,由湖北各府、县考送。报考资格规定为,年在20岁以下;祖籍湖北的廪生、增生、附生。当时分配湖北10府1州的名额为,大县送10名,小县送2至4名,由各府县学教谕负责选拔,合格者编册送省应考。在省复试时,要求很严格,以致第一次录取者只有200人。为了补足定额,于是举行第二次招考,将报考年龄放宽为25岁以下。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才考试完毕,共补录了280名。[89]

因张之洞原籍为直隶天津府南皮县,出生在贵州兴义,其父张瑛曾在兴义府作过多年知府的缘故,两湖总师范学堂添收了天津府学生10名、贵州兴义府学生30名,定名为“特招生”。为了避免两湖人士的不满,这40名“特招生”,规定伙食自费,以区别于两湖师范生的免费待遇。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湖总师范招收第二期新生60人,还开办三年制的理化专修科,招生120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招收第三期师范新生60人,同时还设立三年制的博物专修科,招生120人。两湖总师范学堂第一、二、三期共招收学生620人,附加理化专修科和博物专修科的240名,共招收学生860名,[90]与原计划的1200名还有一定差距。

除了两湖总师范这一优级师范学堂外,还有支郡师范学堂和省师范学堂两所优级师范学堂。支郡师范学堂于1905年9月在省城武昌开办,分甲、乙、丙、丁、戊、己六堂,后增添庚、壬两堂。学员由各府属录取申送,每堂100名,不限年岁。截至1907年7月,该堂共毕业学生620人,回原府属初级师范学堂和师范传习所任教。清末湖北在张之洞等人的筹划下,还创办了一批初级师范学堂和师范传习所,为全省各府县培养小学教员。

3.湖北高等农业学堂的招生考试

1903年,湖北农务学堂在武昌草湖门外宝积庵建筑新校舍。1904年,新校舍落成,将农务学堂改称高等农业学堂。对原农务学堂的学生进行考试,选定成绩合格者10余名作为毕业生留校从事教学、农场管理工作。另约40名作为普通毕业生,升入农业专科甲班继续学习;成绩不合格的10余名,与新招学生一起编入普通科,1905年底,又将此10余名学生编入林科甲班。1905年,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分普通科和专门科:普通科三年毕业,升入专科。专科分农科、林科;农科四年毕业,林科三年毕业。1907年,高等农业学堂附设农业小学堂和蚕叶学堂。小学课程,在一般小学基础上增加博物和养蚕等课。蚕叶学堂,则专重养蚕实习。小学堂毕业后,可直接升入高等农业学堂普通科学习。1909年,另有一所中等农业学堂在武昌贡院开办,向各县招生40人,课程与高等农业学堂普通科相同。1910年,该农业中学堂并入高等农业学堂。至此,农业学堂形成了包括小学、中专、专科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实业学堂体系,在招生升学上有了相对固定的生源。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北高等农业学堂无形解散。

4.湖北存古学堂的招生考试

湖北存古学堂创设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原武昌经心书院改建而成。与当时其他各类学堂格格不入的是,这所学堂以“存国粹而息乱源”为鹄的。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现代,也是一所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新式”学堂。湖北存古学堂对于“本国最为精美擅长之学术、技能、礼教、风尚,则尤为宝爱护持,名曰‘国粹’,专以保存为主”,“中国之圣经贤传,阐明道德,维持世教,开启神智,尊显乡邦,固应与日月齐光,尊奉传习”[91]

本此宗旨,存古学堂开设了四门专业课程:经学门、史学门、词章门、博览门。经学门的学生,应于群经中认占一部,《说文》《尔雅》学,包括音韵学在内;史学门的学生,应于二十四史及《通鉴》《通考》中认占一部,包括本朝掌故在内;词章门包括金石学、书法学在内;博览门为以上习经、史、词章三门的学生,于四年后一致攻习的专业。以上无论是习经专业的,还是习史专业的,必须兼习词章一门;即在词章之中,任选散文骈文、古诗、古赋中的一种进行攻习。考试合格者,方可毕业。

存古学堂专聘博通中学经史、诸子、词章各门学问之师儒为教员。在招生时,则选取“中学”较优之生入堂肄业。按照规章,学生投考资格为:高等小学毕业之优等生(当时此类人员尚少),以及年龄合格之举、贡、廪、增、附生;年龄须在35岁以下,道德品质较好者。预定招生240名,分三班录取。第一班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录取,第二班于宣统二年(1910)录取,第三班未及录取便停办。学生学习七年后方可毕业。毕业后,可升入大学堂文学选科,或升入通儒院,或备文学侍从之选;一般则储备充任各师范、普通中学、高等学堂、大学堂等文学专门之师。

存古学堂于宣统二年(1910)举行第二班入学考试,由张仲炘(?—1913)主试。投考者有高等小学和预备中学毕业的优等生,以及由科甲出身之举、贡、廪、增、附生,年龄均在25岁以上,录取了100名左右。此次考试,分笔试、口试两场。第一场笔试,共两道题:一是《拟刘子骏移让太常博士书》;一是《拟存古学堂藏书楼上梁文》。与试者可任选一题。前者考试诸生在经学方面的学力,后者考试诸生在词章方面的学力。第二场口试,首先由主试官从试卷上的文章中挑出两句,让与试者自己依次往下背诵;接着是就文外的事情询问考生,如进学年龄等话题。[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