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王朝鼓励金石学:金石书画研究

清王朝鼓励金石学:金石书画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清王朝对金石学思潮的引导以及对金石学的学术成果的巨大期望,都对金石学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书内容有清晰的等级次序,是以金石考证的方式向皇室献礼的较早的清人金石书。

清王朝鼓励金石学:金石书画研究

三、清王朝对金石学的鼓励

金石学兴起固然有其内部的学术动力,也由于文化领袖的适时倡导,同时还应该看到,清王朝的政治环境也鼓励了金石学的发展。

顾炎武《求古录序》中言“北方之人,鲜能识字”,可知明末清初汉族文人对从北方而来的统治阶层在文化上的蔑视。但是清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汉族知识分子使用怀柔政策,不但不贬低汉文化,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笼络人才,如采用编书的方式汇集了最博学的汉文人:

清高宗席祖父之业,承平殷阜,以右文之主自命。开四库馆,修《一统志》,纂《续三通》、《皇朝三通》,修《会典》,修《通礼》,日不暇给,其事皆有待于学者。内外大僚承风宏奖者甚众。嘉庆间,毕沅、阮元之流,本以经师致身通显,任封疆,有力养士,所至提倡,隐然兹学之护法神也。[26]

这种对汉文化的崇尚,其实是统治者希望进一步从文化上巩固统治,而且他们清楚地知道必须把自己的文化嫁接到汉文化中,才能真正拥有天下。所以,清王朝的统治者不但崇尚汉文化,而且希望更好地驾驭汉文化,掌握汉文化,从被动的文化拥有者成为主动的文化领导者。

所以在《四库全书》的评语中,会出现强调考据的倾向,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术高低的标准,流露出今朝胜旧朝的文化优越感。而这种文化底气必须以文化的繁荣为基础,上文已经论及的在学术文化的连锁反应中金石学得到巨大的发展,就是清人在原有文化上取得的学术进步。

清皇室也很注重金石的收集,如《西清古鉴》所记金石都是内府的金石收藏。皇家金石书的问题是规模很大,金石物品很珍贵,而刊刻只按照皇家的喜好,虽然刻画精美,却偏离原物的气息,而且没有金石释文和考证。(图2.2)

图2.2 清梁诗正、蒋溥等编《西清古鉴》 乾隆二十年(1755)武英殿刻本

因为皇家仅仅是文化潮流的推动者,对金石器物更看重的是其珍贵稀有、价值的高低,并不一定真正了解金石学的深刻内涵。但清王朝对金石学思潮的引导以及对金石学的学术成果的巨大期望,都对金石学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官方的引导在乾嘉后期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外放到各地的官员,他们更多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进行实地考证。以翁方纲《粤东金石略》为例,[27]该书卷首为御书碑刻等,御书题目都写在正文上方,第一卷开始,所记之法与牛运震、褚峻《金石图》一般,并记金石所在的地点、时代,加以书法评论,后录碑文全文。而所附的《九曜石考》无书法考,只是时代、人物来历而已。前人未曾对粤东地区作过系统的金石研究记录,而翁方纲正好有此条件,[28]故阐述深入,使此书成为翁方纲考证代表作之一。该书内容有清晰的等级次序,是以金石考证的方式向皇室献礼的较早的清人金石书。

又如阮元《揅经室集》中载:

且我朝诸儒,好古敏求,各造其域,不立门户,不相党伐,束身践行,闇然自修。乌呼,周、鲁师儒之道,我皇上继列圣而昌明之,可谓兼古昔所不能兼者。[29]

从中似乎可见到考证中的政治内涵。这很像《红楼梦》中从未露面的皇帝,虽然不见其人,但处处有他的影子。从许多的金石书来看,同样可以感受到那背后隐约的支持者。

【注释】

[1]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初诸生,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一代风气。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金石文字记》等。

[2] 钱大昕(1728—1804)字辛楣,号竹汀,上海嘉定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曾为广东学政,后曾主讲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著有《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等。

[3]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3册第70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1986年版。

[4] 曹溶(1613—1685)字秋岳,号倦圃等,浙江嘉兴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入清后官至广东右布政使。著有《静惕堂诗词集》、《金石表》、《明人小传》、《粤游草》、《续献征录》等。

[5] 曹溶:《金石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278册第545页,齐鲁书社,1997年版。

[6]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等,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修《明史》。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王士禛称“南朱北王”。著有《吉金贞石志》、《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7] 杨墨为战国时辨家杨朱、墨翟的并称,学术思想与儒家所主张的不同。

[8]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1986年版。(www.xing528.com)

[9] 顾炎武:《求古录》,《丛书集成续编》第72册第4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10] 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号香泉等,海宁盐官人。贡生,官至江西南安知府。著有《金石遗文录》、《隐绿轩题跋》、《春霭堂集》等。 来浚(明末清初),陕西人。

[11] 来浚:《金石备考·陈奕禧题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8册第257页,齐鲁书社,1997年版。

[12] 林侗(1627—1714)字同人,福建侯官人。贡生。著有《荔水庄诗草》、《来斋金石考》、《昭陵石迹考略》、《学古堂墨迹考》等,其弟林佶亦喜金石书画

[13] 顾炎武:《日知录·潘耒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8册第40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1986年版。

[14]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3册第736—73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1986年版。

[15]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南京人。不仕,以家传行医为业,工隶书,倡学汉碑。

[16] 李因笃(1632—1692)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人。康熙十八年(1679)荐鸿博,授检讨。工诗书,精于音韵,兼通音律,深于经学,著有《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等。

[17] 顾炎武:《答李子德书》,《顾亭林诗文集》第7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8]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李抱真德政碑》,《历代碑志丛书》第三册第22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9]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臧玉琳经义杂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第6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0] 阮元:《拟国史儒林传序》,《揅经室集》第37—38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21]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州人。师黄宗羲,以布衣修《明史》十九年。著有《历代史表》、《群书疑辨》、《石园诗文集》、《南疆逸史》、《石经考》、《石鼓文考》、《书学汇编》等。

[22] 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原籍太原,迁淮安。参修《大清一统志》、《明史》等。著有《四书释地》、《释地余论》、《尚书古文疏证》等。

[2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 杭世骏(1695—1773)字大宗,号堇浦等,室名道古堂,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官御史。工诗书画。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诸史然疑》、《史记考证》、《两汉书疏证》、《石经考异》、《两浙经籍志》、《历代艺文志》等。

[25] 梁章钜为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所作序,道光三年刻本。

[2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7]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苏斋。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历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著有《复初斋诗集》、《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等。

[28] 翁方纲作此书时为广东学政。

[29]阮元:《拟国史儒林传序》,《揅经室集》第37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