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考试史:《癸卯学制》颁行前新式学堂的招生考试

湖北考试史:《癸卯学制》颁行前新式学堂的招生考试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癸卯学制》的颁定为界,之前的各类学堂较为零散,没有系统的制度可言。其后的各级各类学堂,基本上按照《癸卯学制》依次建立和改制,形成了由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等组成的一套完备的学制系统。现分别介绍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工艺学堂的升学招生概况。据统计,本年共招收了23名学生,其中22人为湖北籍,另有1人为湖南籍。

湖北考试史:《癸卯学制》颁行前新式学堂的招生考试

晚清的湖北,在张之洞的策划下,创办了军事、外语、实业、师范、普通等各类学堂。以《癸卯学制》的颁定为界,之前的各类学堂较为零散,没有系统的制度可言。其后的各级各类学堂,基本上按照《癸卯学制》依次建立和改制,形成了由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等组成的一套完备的学制系统。前期开办的学堂较为零散,所以这些学堂的招生考试都是独立进行的;此期所创办的新式学堂,由于没有与之匹配的合适的生源,所以只好从旧有举、贡、廪、增、附生中挑选。现分别介绍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工艺学堂的升学招生概况。

1.湖北自强学堂的招生考试

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在北京创建。随后,上海、广东、福建、天津等地也办有同文馆、广方言馆、船政学堂、机器学堂、武备学堂等洋务学堂。湖北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筹划下,始创设第一所洋务学堂——湖北自强学堂。该学堂的基本情况,前文已有介绍。该堂方言斋学生,须先推荐,后经过严格挑选,方能招收。入学后,须住堂肄业。而其他算学、格致、商务三斋的学生,则是由书面考试挑选录取,不必住堂,只须按月到堂考课即可。

光绪二十二年(1896),湖北自强学堂章程有所改变。考虑到算学、格致、商务三斋因学生不住堂,“不免多空谈而少实际”,“莫若改课方言,可为一切西学之阶梯”[67],于是剔除了算学、格致、商务等课程,专门致力于外语教学,自强学堂遂成为湖北第一所外语专门学堂。此时的四堂,分别为英文堂、法文堂、德文堂、俄文堂,每堂招收30人。初办时,限于堂舍紧缺,每堂仅招15名,学生来源省份不限。当年共招得学生60人。后由于各种原因,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时,首届学生仅剩41人;其中湖北15人,江苏17人,湖南、四川各2人,河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各1人。[68]

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张之洞在谕示招考自强学堂学生时,主持拟定了《自强学堂招生章程》。其中与招生相关的条款有:

一、自强学堂以一百二十名为额,分习英、法、德、俄四国语言文字。每门三十名,分四堂授课。

一、学生必须年在二十四岁以内十五以外,口齿较灵、志趣渐定者,过二十四岁或不及十五者,均不录取。

一、学生必须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儒书既通,则指授西文,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次挑取学生,非华文精通、义理明白、根基已立者,断不收录。

一、吸洋烟者断不收录,毋庸投考。

一、挑取学生,先考华文一次,照定额加倍挑取,再行面试。并相其器宇端正、口齿灵敏、体质壮实、确无嗜好者,录取入堂。并于定额之外,备取三四十名,俟入堂三月以后甄别一次,将不堪造就者剔去,仍照旧额留堂学习……[69]

是年招生后,自强学堂又添设东文(日文)堂,使自强学堂下设5堂。(www.xing528.com)

光绪二十五年(1899),考虑到湖北本地人才的需要,张之洞将自强学堂招生来源仅限定在湖北本省生员,遂布札申言,自强学堂“专为造就人才而设,所有肄业诸生,自应遴选湖北本省文生员文理深通者,学成之后,方有大益”[70],并将年龄上限改定为18岁以下方可录入。据统计,本年共招收了23名学生,其中22人为湖北籍,另有1人为湖南籍。

2.湖北武备学堂的招生考试

湖北武备学堂创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是湖北有关人士有感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惨痛教训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堂。正如张之洞所说:“自强之策,经武为先”,“武备事宜,尤以设立学堂、教育将才为首务”[71];“湖北地据长江上游,南北枢纽,又将来铁路所发端,尤为用武之邦,宜设武备学堂,以储将才而作士气”[72]。该学堂开设有军械学、算学、测绘、地图学、各国战史、营垒、枪队、炮队、马队、行军、体操等课程,以培养陆军人才。

招考之际,考虑到国内各省所招考的武备学生,“多系民间幼童及营学生两项,地望寒微,仕进不易”,导致了“见功甚缓,收效甚微”的窘况。张之洞力求使湖北武备学堂更具吸引力,明确提出,武备学堂“意不在于充兵勇,而在于储将领之材”,因此“专取文理明通及本有功名易于仕进者,选录教练”[73]。具体招生要求为:以120名为限;凡文武举贡生员及文监生暨文武候补员弁,以及官绅世家子弟,无论本省外省,皆准其报名与考;姓名、籍贯、功名必须确实,不得隐冒捏报,如若查出,一律斥退;必须有汉文根底,文生俊秀子弟必须文理通畅,武弁、武生亦须文理粗通;须体质坚壮,志气朴诚。招考之时,文员、文生、俊秀子弟试论一道;武弁、武生试说帖一道。一律糊名考试。举贡另为一日考试,作策问一道,不必糊名;挑取以后再行面试,录取素行谨饬者入堂。如有文字不符、身体柔脆、气质浮嚣者,概行剔去。录取入堂时,可照额多取30~40名;入堂三月以后,再甄别一次,将不堪造就者剔去;不愿学习者,准其于此三月内请假,仍照定额留堂学习。[74]

光绪二十二年(1896)九月初四,湖北武备学堂贴出招生告示。至十月十一日,报名投考者达4000人之多。主试者不得已,只得将“原报名之文童、武童、武监、军功功牌顶戴”,“本人未有功名又非祖父、胞伯叔、胞兄确等仕版之人”,“年在四十以外之人”[75]等,不发给试卷,直接取消了他们的与试资格,方使考场可容,且淘汰率不致于太高。经考选,最终按照章程所定,录取了120名学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鉴于武备学堂学生“不守礼教,不求实学,一年有余,积习未改”[76],张之洞对学堂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在切实考核华、洋教习的同时,也严格考核学生,最终将学生名额缩减至60名,分为东、西两讲堂,每堂各30名。

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北武备学堂更名为武高等学堂,专门招考本省举贡生监,学额仍定为60名。武高等学堂设立之初,以原武备学堂学生,分习马、炮、工三科专门高等学;以新招考的学生,补习普通及以上各科专门学。

3.湖北农务工艺学堂的招生考试

湖北农务工艺学堂,包括农务和工艺两堂,是近代湖北的第一所实业学堂。它致力于湖北农业和工业人才的培养,以求湖北的富强。正如张之洞所言:“中华向为重农之国,乃因农学不修,农利日薄,而工艺一切,尤多拘守旧习,不能用新法制造,以致利权外溢,民生益困,亟应创设农务、工艺各学堂,采用西法,实力讲求,以开风气,而广利源。”[77]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湖北农务学堂率先在湖北武昌城内大东门处设立。当时参照国外办学经验,须收取学生伙食杂用银四两,所以报名人数很少。半月后,才招得20人。以后续招10人,共招得农科学生30名。次年,伙食费改行公费制,添招了蚕科学生30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农务学堂移建至武昌城北武胜门外宝积庵,增加了农学课程和学额。此次改定学额为120名,分习农桑、畜牧、森林等各门课程。《癸卯学制》颁布后,学堂计划自所有旧班学生毕业后,开始招收普通学堂及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入堂学习农务。

工艺学堂与农务学堂同时招生,但因为一方面要收费,另一方面受报名资格为绅商子弟的限制,再加上传统的“读书做官”观念的影响,所以无人报考。八个月后,工艺学堂再度招生,在学额和年限上规定:以60人为限(附设艺徒额30名),分课汽机、车床、绘图、翻沙、打铁、打铜、木作、漆器、玻璃等各门工艺。学习年限为三年。前二年学习专门之学,后一年兼习各项工艺。在学生入学资格上,较前次有所放宽:只须身家清白,年在12~16周岁,天资聪颖,身体健康,读过“四书”,能识2000字以上;但必须有绅商作保,方可收录。[78]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拟将工艺学堂改为高等工艺学堂,计划招生60人。该校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正式开学。其时,仅招得学生10人。该学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省城中等工业学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