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高等教育升级:湖北考试史

湖北高等教育升级:湖北考试史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后,对于高等教育设施的审查立案放宽。[18]以下分列介绍武昌高师和其他高校的升级和毕业考试的实施。[19]2.湖北其他高校升级和毕业考试的实施此期湖北的知名高校,除武昌高师外,尚有教会办理的华中大学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私立的中华大学和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因教育部须调阅试卷、审查资格后,才会统一发给毕业证书。

湖北高等教育升级:湖北考试史

真正意义的湖北高等教育设施,始于教会学校文华书院于1903年增设的“大学部”(大专性质)。国人自办的私立中华大学,筹创于1912年8月,1915年3月方获教育部注册立案。国立武昌高师则筹创于1913年7月,同年11月2日正式上课。该校的创设虽晚,然而却后来居上,成为此期湖北高等教育的龙头。1922年前,对于私立专门学校和大学的立案审查较严。如1913年取缔私立江汉大学、私立江汉法政专门学校;即使是1914年“准予备案”的私立湖北法政专门学校,次年便明令停止招生,要求办至首届学生毕业后停办。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后,对于高等教育设施的审查立案放宽。据1925年统计,省城武昌有公立高等教育设施8所,私立高等教育设施7所,另在汉口设有私立高教设施1所;这16所高校,也便是湖北省高校的总数。[18]以下分列介绍武昌高师和其他高校的升级和毕业考试的实施。

1.武昌高师升级和毕业考试的实施

1912年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划分高等师范学区案》,决定划分全国为6个“高等师范学区”,在每区的中心城市筹设高等师范一所,分别为北京高师、南京高师、武昌高师、成都高师、广州高师和沈阳高师。1913年2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武昌高师依此在“湖北方言学堂”旧址筹办。是年秋,招收预科生120余名开学。次年预科生升入本科后,分为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博物6部进行教学。开设课程及考试科目,则依据部颁《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

本科各部的通习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和体操。英语部的专习科目,有英文学(讲读、文法、作文、会话和文学史)、国文、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历史部的专习科目,为历史(中国史、东亚各国史、西洋史和史学研究法)、地理、法制经济、国文、考古学人类学;地理部的专习科目,为地理(地理学通论、中国地志、中国人文地志和各洲洲志)、历史、法制经济、国文、考古学、人类学;数学部的专习科目,为数学(代数学、几何学、三角法、解析几何学、微分和积分)、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及手工;物理部的专习科目,为物理学(实验、力学、物性学、音学、热学光学、磁学、静电学和动电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及手工;博物部专习科目,为植物学(实验、外部形态学、内部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动物学(实验、通论、各论、发生学和进化论)、生理及卫生学、矿物及地矿学、农学、化学和图画。各部通选的随意科目,为乐歌、德文、法文。各部所组织各种考试的内容,皆以上述课程为依归。

1917年,武昌高师改制,将原设6部归并为英语、国文史地、数理、博物4部。各部的考试内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此后,武昌高师专门组织了“考试委员会”,负责计划、组织校内的一切考试。考试方式,分为平时考查、学期试验、学年试验和毕业试验。除平时考查由主讲教师自定时间和方式外,其余考试均由考试委员会主持,并安排专人监考、巡视。是年夏,考试委员会主办了该校首届学生的毕业考试,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共有108人(入校时为120名)。[19]

2.湖北其他高校升级和毕业考试的实施

此期湖北的知名高校,除武昌高师外,尚有教会办理的华中大学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私立的中华大学和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现将华中大学和中华大学的升级和毕业考试简介如下。(www.xing528.com)

华中大学的前身为“文华大学”。文华大学始称于1909年。是年,该校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特区注册后改名。[20]辛亥革命期间,该校一度停办。1912年3月复课后,该校办理日臻完善。1922年华中各差会集议议决,以文华大学为基础筹组“华中大学”。1924年10月,华中大学招生开学。与所有的教会大学一样,该校校誉也是在严格考试、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建立的。该校获准在美国注册后,又于1911年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董会”达成协议,美方可为该校首届大专毕业生颁发纽约大学的学位。[21]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便是必须保证培养质量。为此,该校在入学、升级和毕业等环节,强化了考试汰选;其后所独创的“中期考试制度”,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应该说,这也是该校在此期规模始终不大的原因之一。与此期文华大学考试相关的另一重大变化是,该校较早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使教学和考试具备了弹性

中华大学由湖北知名教育家陈时主持办理。客观说来,该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均不是很好,但该校之所以能够长期办理不辍的重要原因,便是重视教学质量,并有事实为证:

1917年6月,教育部首次举行留学选拔考试,中华大学预科一、二班学生报考者众。在省初试合格者达10余人。赴京复试时,其他各省初试合格的总数仅为百余名。复试后,榜上有名者仅数十名,而中华大学一校便占35名;若以学校计算,中华大学位居第二。从个人成绩排名来看,中华大学预科第一班学生夏维海位居第二。[22]

考试成绩无疑是反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922年9月,当《壬戌学制》正在胎育之时,中华大学便停办预科,专办4年制本科,分设文、法、商三科,仿照国外综合大学通例,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改订课程,变更考试方式,使办学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由于教育部对私立大学的督察甚勤,每次派人莅校视察时,必调阅试卷,所以该校在命题、制卷、评分、统计、保存试卷诸环节,均一丝不苟,并多次获得好评。该校对于毕业考试更是特别重视。因教育部须调阅试卷、审查资格后,才会统一发给毕业证书。其后,该校在教务长之下设有“教务会议”,在教务会议之下设有“考试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又专门拟订了《考查学生学业及操行成绩实施规则》,对各科及附属中小学的升级和毕业考试专门予以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