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及文化的分析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及文化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754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发了特许状,在纽约成立了国王学院,这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身,也是北美最早的五所大学之一。至此,哥伦比亚终于成为美国人的一所大学了,由此开始了它的光荣史。哥大的第三项骄傲是出过美国历史上几位赫赫有名的总统。哥伦比亚大学原本不在这儿。有90余年历史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被公认为全美最好的新闻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及文化的分析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

寿牧亮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

周子杰 成都理工大学2012级(原山东省油田一中高三)

蔡云轩 七宝中学高三

校园篇

哥大的历史——

独立与革命的园地

尽管从欧洲的标准来看,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在历史不那么悠久的北美,哥大就可以凭借自己的“白发”获得尊敬了。早在1754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发了特许状,在纽约成立了国王学院,这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身,也是北美最早的五所大学之一。

与同时期建立的哈佛等为培养传教士而建立,对学生的宗教取向有要求的大学不同,哥大对学生没有任何宗教方面的要求,这也许是哥大自由主义的来源。

不过令乔治二世失望的是,这所他亲自颁发许可证的学校却培养了不少为美国独立摇旗呐喊的先锋,他们最终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统治。尽管这样,哥大人仍然念念不忘他们与国王的联系,直到现在都把王冠作为校徽,印在自己的校旗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学院吸引了许多革命者。1764年,约翰·杰伊从国王学院毕业,他后来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一任大法官。1768年,美国宪法最后一稿的作者古维纳·摩里斯从这个学院毕业。1774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这所学院入学,他后来成为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

汉密尔顿仁兄大概像所有的革命者一样,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因为在他入学的那年就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学校从1776年到1783年停课,改作美军的医院,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783年才复校。

此时,江山已改主人,原来的国王学院也改名为哥伦比亚学院,以纪念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至此,哥伦比亚终于成为美国人的一所大学了,由此开始了它的光荣史。像中国的学院升大学一样,1896年,哥伦比亚学院改名为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哥大。

哥大的第一项骄傲是成为常春藤学校的成员。

其次是有大量的教职员获得诺贝尔奖。到目前,哥大出身的人已有97人获各领域诺贝尔奖,在全球各大学中稳坐龙头。

哥大同时也是经济领袖人物的摇篮,培养了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罗伯特·蒙代尔(欧元之父)等经济巨擘。

哥大的第三项骄傲是出过美国历史上几位赫赫有名的总统。先不说老罗斯福和1907届的哥大法学院毕业生小罗斯福,只说率领盟军在欧洲打败法西斯的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他于1948年解甲归田,他的“田”就是哥大,担任两任校长(1948—1953年)。当然,武人治校,开头也闹了一些笑话,但艾森豪威尔还是演好了他的角色,在他当上总统后还为哥大作过特别的贡献。

在美国,政府恐怕没有多少权力拨地皮给某个机构,尤其是私立的机构,因此,哥大现在占4个街区的校园曾经被马路一分两半,最早的Low图书馆和最大的巴特勒图书馆隔着一条车河对望,人们深受噪音之苦。艾森豪威尔掌权后关闭了这条路,使哥大有了一个统一的校园和校门,做到了内外有别,闹中取静。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因此,哥大人特别感谢艾森豪威尔,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安静的校园。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出自哥大。

哥大的校园——

晨边的风景

2012年7月底,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访问团一行来到了纽约。从纽约市中心启程,沿着纵贯整个曼哈顿半岛的百老汇大道(Broadway)一路向北,途径繁华的时代广场,最终抵达晨边高地。在晨边高地的最中央,你会看到一块用围墙分隔开的校园,这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原本不在这儿。1897年,哥大才迁往现在的晨边高地校园,此前它在纽约下城的第49街与第5大道的十字路口处,即现在的洛克菲勒中心,周围空间拥挤,嘈杂喧闹。迁到晨边高地后,学校南邻著名的中央公园,东西则各由黑人哈林区(“垮掉的一代”思潮的发源地)和河边公园护持。居高临下,左有东河,右有哈德逊河,旁有百老汇大道直达纽约市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空间和地势,从此就更加势如破竹地发展。来美国之前,在有关哥大的介绍中可以频频看到Morningside这个词,中文翻译叫做晨边。什么是晨边呢?据说有一个学生到了哥大后,每天早上都到哥大旁边的公园跑步,天长日久,就自然悟出了该词的意思: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怪不得,得到了这样的风水,哥大自然中气十足,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丝毫不会让人察觉它的“老迈”。

哥大的学院——

研究型教育

说完了本科说研究生。哥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当然是哥大的拿手之处。哥大研究生学院的名单如下:

Schoo1 of the Arts艺术学院

Graduate Schoo1 of Arts and Sciences文理学

Schoo1 of Internationa1 and pub1ic Affairs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Graduate Schoo1 of Architecture,p1anning,and preservation建筑、规划及保护学院

Teacher's Co11ege师范学院

Graduate Schoo1 of Business商学院

Schoo1 of Engineering and App1ied Science:Graduate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

Graduate Schoo1 of Journa1ism新闻学院

Schoo1 of Law法学院

Schoo1 of Socia1 Work社会工作学院Schoo1 of Nursing护理学院

Schoo1 of Pub1ic Hea1th公共健康学院

Co11ege of Denta1 Medicine口腔医疗学院

下面来向读者介绍一下哥大几个比较著名的研究生学院。

新闻学院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哥大的新闻学院是全球老牌新闻学院之一,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有90余年历史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被公认为全美最好的新闻学院。

在普利策(pu1itzer)提出要在哥大建立新闻学院的整整10年之后,1912年9月30日,哥大新闻学院正式开学。尽管学院的未来还不清晰,但它还是在开学之初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79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5年后,也就是1917年,现在代表美国文学界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在新闻学院第一次颁发。

在1935年时任院长的Car1 W.Ackerman,也是哥大新闻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之一,将学校改革为全美第一所研究生新闻学院。新闻学院的学生开始体验记者的生活:白天在大街小巷内奔走,寻找新闻和故事,晚上则在教学大楼内赶稿。

随着新闻学院声誉日隆,学生申请人数激增。同时,更多的人开始熟悉哥大新闻学院以及它颁发的普利策奖。许多杰出奖项也是在这个阶段落户新闻学院的。如阿尔佛雷德·杜邦奖(广电)、国家杂志奖(杂志)、库尔特·霍克奖(国际新闻)、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等。1961年,《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一份以报道新闻领域发展趋势及成果为主的杂志正式发行。

“一名记者应当扮演国家这艘巨轮上站在舰桥头的瞭望者,”普利策曾写道,“铸造国家未来的权力应当掌握在下一代记者的手中”。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将迎着21世纪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信息技术的变革继续前进。它将一如既往地培养顶尖的新闻工作者,确保他们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而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它也将保持这个领域所标榜的优秀标准。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有四个方向,分别是报纸NewspaPers);广播电视(Boardcast);杂志(Magazine)和数字媒体(Digita1 Media)。学院提供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艺术硕士(Master of Art)学位及传播学博士(Ph.D.in Communications)学位。新闻学院的教员名单内藏龙卧虎,多数是已经获奖的专业媒体人,经验丰富,也许学院里一个不起眼的教授就是名声在外的著名记者、杂志编辑、作家或是制片人。

选择报纸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学习秋季学期的《报道与写作Ⅰ》和春季学期的《报纸工作室》。报纸工作室中,学生可选择学校的小报布朗克斯节奏》(The Bronx Beat)或是《哥伦比亚新闻服务》(Columbia News Service)。这两种工作室都由报纸编辑授课,旨在为学生创造一种在真正报社工作的氛围。对于没有报社工作经验同时又想了解怎样与同伴合作发行报纸的学生,推荐《布朗克斯节奏》。而如果在《哥伦比亚新闻服务》工作,你可以撰写报道并在全国报纸上发表。

选择广电方向的学生必须修完秋季学期的广电版《报道与写作Ⅰ》(由印刷与广电教员合作教授)。在秋季学期,学生要修一个五星期的迷你课程——《电视新闻写作》,该课程主要教给学生如何写不同形式的电视脚本。在春季学期,学生可以在四种形式的“广电工作室”,即广播、电视纪录片、电视杂志制作、电视晚间新闻中进行选择,有些学生也可以选修《广播电视管理》。

选择杂志方向的学生在春季必须参加一个杂志工作社,但不需要选修秋季的《杂志写作》课程。学生在春季还必须在George T.De1acorte杂志新闻中心参加“De1acorte讲座”。该中心提供的其他课程包括杂志写作、文学新闻、叙事写作、杂志生产和非小说文学。

选择数字化媒体的学生必须修《报道与写作Ⅰ》,《进阶数字化媒体技巧》,秋季选修课《报道与写作Ⅱ》中的《网络新闻》,还有春季学期的“数字化媒体工作室”。其他对网络新闻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秋季学期修《新媒体技巧》,学习怎样做网页,以及用图片编辑软件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简称SIPA,是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下属的公共政策学院。创办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当时名为国际事务学院(Schoo1 of Internationa1 Affairs),仅提供国际事务硕士学位,以训练未来的外交、国防官员为宗旨。日后因为国内公共事务教育需求的增长,于1977年增设公共行政硕士学位,并在四年后正式更名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目前仍以硕士学生为主,每年招生名额约五百多人,其中近半为国际学生,每年录取少量的博士生。

在SIPA的官网上写着,他们的学生是“被机会所惯坏了的一批人”。

坐落在纽约的SIPA,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了其他同类学院无可匹敌的优势:纽约城就像是一个巨型实验室,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公共政策实行的结果,从中吸取经验;纽约也让学生有了聆听政府首脑或商业巨子的讲座的机会。看看最近来访的名单就知道了:

米歇尔·巴切莱特(Miche11e Bache1et),智利前总统,联合国妇女署的常务理事长。

希林·伊巴迪(Shirin Ebadi),200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陆天娜(Kirsten Gi11ibrand),纽约州联邦参议员,继希拉里之后的第二位女性联邦参议员。

若泽·曼努埃尔·杜朗·巴罗佐(José Manue1 Durão Barroso),葡萄牙前总理,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保罗·沃尔克(pau1 vo1cker),前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的前任,现任奥巴马政府的经济顾问,被誉为“打断美国通胀脊梁的人”。

杨澜,国内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

以及2007年来访的:

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现任伊朗总统。

另外,近在咫尺的联合国和华尔街也为SIPA的学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珍贵实习机会,学生毕业后也大多数投奔于上述两地工作。

SIPA得益于地利之便,和联合国的关系很深,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现在就在SIPA做研究员。联合国亦有一批现任或卸任的副秘书长或助理秘书长级别官员在SIPA任教。

要想从SIPA毕业,必须从它分类出的两大类课程中各选一门学习。一类叫做Po1icy Concentration,包括:

●经济与政治发展Economic and Po1itica1 Deve1oPment(EPD)

能源环境Energy and Environment(EE)

●人权问题Human Rights(HR)

国际金融及经济政策Internationa1 Finance and Economic Po1icy(IFEP)

●国际安全政策Internationa1 Security Po1icy(ISP)

●城市与社会政策Urban and Socia1 Po1icy(USP)

另一类叫做SPecia1izations,包括:

●地区细分(Regiona1 SPecia1ization):非洲(Africa),东亚(East Asia),东欧及中欧(East Centra1 EuroPe),欧洲(Europe),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中东(Midd1e East),俄罗斯及前苏联国家(Russia and the Former Soviet States),南亚(South Asia),美国(United States)

●进阶政策与经济分析(Advanced Po1icy and Economic Ana1ysis,简称APEA)

●应用科学(App1ied Science,简称AS)

●国际冲突解决办法(Internationa1 Conf1ict Reso1ution,简称ICR)

●国际媒体,倡导及通讯(Internationa1 Media,Advocacy and Communications,简称IMAC)

●国际组织(Internationa1 Organization,简称IO)

●管理(Management)

地区细分中的东亚研究一块十分了得,在之前的关键字:中国中间已经提到。现在,1902年创办的丁龙讲座仍在继续,现任主讲是曾小萍教授(Prof. Made1eine Ze1in)。

商 学 院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Business School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可以说是世界顶尖的商学院之一,被誉为全球入学难度最大的顶尖商学院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迄今共产生了1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包括“欧元之父”蒙代尔、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费尔普斯等。

1916年,在著名银行家Emerson McMi11an的支持下,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常春藤”中的第四所商学院。建院伊始,商学院仅有11位全职教职人员和1个班级(61名学生,含8名女生)。1919年,商学院获得大通银行行长A.Barton Hepburn的巨额捐助后开始迅速壮大,1920年学生人数已达420人,192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45年,获准颁发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1952年是商学院最后一年招收本科学生,之后商学院只提供研究生层次的商业教育。纵观其历史,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致力于科学研究,不断推动课程创新,稳步扩大其全球影响力,是获得广泛认可的全球顶尖商学院之一。

商学院下属一共五个系,会计(Accounting)、决策、风险与运作(Decision,Risk,and Operations)、金融与经济(Finance and Economics)、管理(Management)和市场营销(Marketing)。

法 学 院

Law School/School of Law

法学院是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的学院,也是全美最古老、最有实力和最有名气的法学院之一,成立于1858年。哥大的成立和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前文提到的杰伊和莫里斯就是法律人。

哥大法学院出了许多政界名流和法律界的精英,包括两任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和小罗斯福,全美唯一一位犹太裔女性大法官鲁思·拜德·金斯伯格,美国现任司法部长小埃里克·霍尔德。

哥大法学院的课程分秋季和春季课程。第一年的课程主要是给学生留下一个关于法律的大体印象,打下基础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做准备。因此,第一年也被叫做基础年(Foundation Year)。

第一年的秋季,学院提供如下的课程:

法律方法(Lega1 Methods),基础课程的核心,主要介绍法律制度及流程,以及在立法以及判例法中所需的专业知识。(www.xing528.com)

法律实践工作室Ⅰ(Lega1 practice WorkshopⅠ),为学生提供对现实法律问题的分析以及如何使用各种法律材料的培训。

民事诉讼(Civi1 procedure),为学生建立有关美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

合同法(Contracts),全面介绍合同法的方方面面,包括交易与欺诈。

侵权行为(Torts)。

春季则提供如下课程:

基础年模拟法庭(Foundation Year Moot Court),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法庭,这对于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

宪法(Constitutiona1 Law),向学生介绍宪法的基础,为日后更加专业的宪法课程以及公共法律课程做准备。

刑法(Crimina1 Law),探讨刑法及管理机构之中的主要问题,刑法典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该课程的重点。

法律实践工作室Ⅱ(Lega1 practice WorkshopⅡ),作为法律实践工作室Ⅰ的延续。

产权法(property),着重讨论法律系统中应对产权时出现的,有关效率和公平的一些基本问题。

基础年选修课(First-Year E1ective),主要包括国家调控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Regu1atory State),知识产权原则(princip1es of Inte11ectua1 property),和美国与国际法系统(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1 Lega1 System)。

接下来的二、三年级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在临近的联合国等机构实习。

哥大的特色——

“核心课程”计划

哥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哥大别具一格的教育理念。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公认在常春藤盟校中最难的两门基础课:“当代文化”和“人文文学”,就是核心课程的基础。

虽然在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的比例只占25%,但在过去的10年中,哥伦比亚大学最大的变化是重新认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尽管哥伦比亚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但它对本科生教育极为重视,几乎所有的本科系都实力雄厚。

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而专业知识以后很容易掌握。一旦错过基础教育的时光,绝大多数人就不会再苦读和练习这方面的本领了,而是倾向于挣钱的专业知识了。

早在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就在全美高校中率先推行“核心课程”教育计划,实施通识教育。让大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里,通过阅读、听课、讨论和辩论等各种手段来了解包括西方文学、西方艺术、西方音乐、西方文化等,这种“核心课程”以研讨的形式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提供充分畅通的渠道。

哥伦比亚大学对其核心课程的小班规模和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式引为自豪,强调每一个大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和以问题意识为特征的批判性思维方法的形成,注重师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对学术问题的共同探究,重视基本能力的磨练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而非知识的灌输。“核心课程”教育使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增加了解,同时又使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等加深印象。在对自己兴趣、潜质有了足够清晰的了解以后,第三学年才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学院学习具体专业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是必修课形式的,包括“当代文明”、“文学人文”、美术人文”、“音乐人文”、“主要文化”、“外语课程”、“大学写作”、“自然科学的前沿”、“自然科学”、“体育”共十门课程。而其中,除“外语课程”、“主要文化”、体育”和“自然科学”有一定的选课自由外,其余课程都是内容基本相同的必修课。在这十门课程里,有些是一学年的课程,有些则是一学期的课程。但无论课时长短,每门课都具有很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课程设置、学生学习等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手册(Cata1og)中关于“核心课程”的相关内容是这样描述的: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大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

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从下列九个方面选满规定的学分:

——文学:世界文学概论,要求学生从荷马、西塞罗等古希腊、罗马文学家一直读到艾略特、伍尔芙等当代文学作品。

——现代文明:介绍西方政治、伦理、宗教、社会思想等方面历史沿革与现实问题。

——艺术:介绍西方艺术史。

——音乐:西方音乐鉴赏及音乐史。

——外语:学生起码掌握一门外语。

——逻辑与修辞:要求学生学会在批判性、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同时,以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进行口头及书面的表述。

——世界主要文化: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主要文化与文明的历史沿革与现实问题。

——体育:除了完成各种课内要求的体育项目外,每一个哥大学生都必须通过游泳测验,否则不能毕业。

——科学:学生起码要选三门数、理、化、生物等科学课程。

对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学生来说,在招生时就要决定自己是读核,还是不读核。所谓读核,就是第一年和第二年读核心课程,也就是哥大本科教育名副其实的“核心”。

当然,读核的竞争很激烈。读核的录取率低于5%,而不读核的录取率要高很多。如果算上读核的部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率是美国常春藤盟校里最低的。

既然读核这么困难,那能不能报考不读核的那一块,入学后再转成读核的,钻空子?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哥伦比亚大学有规定,即使在大学已经读了两年,转过来后还要从一年级开始重新读核,奥巴马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读核时,学生要到凌晨2点才能做完作业,所以,早上的课程比较晚。读核的作业难点在于,不仅量大,而且很难抄袭,比如锻炼表达能力的写作练习作业,每个人都不一样。这种读核期间的锻炼,对喜欢挑战的学生是个难得的机会。有了这种写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终生受益。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核,毕竟读核很辛苦,能够读核的学生更是万里挑一,读核过程中的竞争十分激烈。不过还是有很多学生愿意接受挑战。

哥大最初的建校目标是:“在已知的语言、人文和科学领域内教导和教育青年。”为此,学校的教师及课程设置都必须围绕以下3个问题来展开:一、让学生学习什么?二、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三、毕业时,学生除了学位和所学的知识外还具备何种世界观?哥大最强调的一点是实践,注重学校与社会结合,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学以致用。哥大还经常举办研究生论坛,主席、评委都由学生自己充当,但会议程序和规格则完全和正式的研讨会保持一致。

现在哥大的教育目标是: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具有渊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以及高超的语言能力的高等人才。

哥大的特色之二,在于它地处纽约。纽约将她的多变、交融以及光怪陆离赋予了哥伦比亚。在哥伦比亚,你可以和华尔街的银行家畅谈世界金融局势,在这个全国的文化、金融中心,你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

特色之三在于它周围的社区,哥伦比亚的学生有很多休闲的好去处:著名的百老汇就在哥大门口,周围也有很多公园和大草坪,以及小餐馆和购物商场。

哥大与中国

哥大与中国颇有渊源,是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粗略估计一下,唐绍仪、杨振宁、蒋梦麟、胡适、马寅初、陶行知、梁实秋、徐志摩、金岳霖、冯友兰、闻一多、潘光旦、吴文藻、顾维钧、蒋廷黻、宋子文、唐敖庆、姜圣阶等著名的中国学者都在哥大学习或工作过。

在这里呆过的中国人的感觉如何?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出身的闻一多于1922年7月来哥大,住过校园附近的C1earmont大道114号,他说过实话,“留学若非过来人孰知之?作中国人之苦,若非留学孰知之?”“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俟后年年底我归家度岁时,当与家人围炉絮谈,痛哭流涕,以泄余之积愤”。

为何哀痛?因为闻一多留学美国的时期,正处在美国排华的时期。从1882年到1943年实行排华法案,美国的官方态度就是歧视中国人。直到1943年中美两国建立起抗日友谊,美国国会以法律允许在中国出生的华人通过入籍成为美国公民后,中国人的日子才好过一些。以后就逐渐好起来,以至于到今天,吴健雄(vivian Chien Shiung Wu)的照片被挂在哥大书店作为激励学生的榜样,并不因为她不是美国人而否认她作为榜样的价值。当然,现在大家去美国留学就更加不用担心了。

大家都因《再别康桥》的诗篇而知道徐志摩是剑桥出身,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1920年9月离开哥大前往英国的。徐志摩的父亲为殷实商人,希望儿子读书理财,因此,他在哥大学的是财经。先往克拉克大学学银行和社会学,后到哥大读硕士,选学了政治、劳动、民主、文明、哲学、科学、文学等课业。他关心社会问题,甚至读起了列宁的著作,得到了“布尔什维克”的绰号。其硕士论文是《论中国妇女的地位》。初来美国,他一切好奇,主动参加美国学生的军训,倾听各种演说。他当时的志向也是当一个财政家,遂自名为汉密尔顿·徐,取哥大出身的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之名为名。其实当时也并无写诗的兴趣。后来放弃了哥大的博士往英国追随罗素,遇林徽因生恋,才成为诗人。徐志摩没有谈过他在哥大的经历,但他离开哥大往英国的事实不能证明他在哥大过得很愉快。

另外,哥大出身也是胡适一生的自豪点之一,他评价自己当年在哥大求学的时光对“其后一生的文化生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哥大哲学系,他师从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杜威,后于1917年4月27日在哥大完成其博士论文,同年5月22日通过了答辩,于是应北大之召回国。1927年,哥大才追授胡适博士学位。后来,胡适赴美,同林语堂先生同居纽约,经常到哥大借书,但哥大没有聘他们教书(聘了赵元任、李芳桂教书),有人认为是校方怕他们与本地人竞争。胡适遂生活拮据。台湾当局曾专为他拨60000美元,遭拒。最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过短期的中文图书管理员。胡适以哥大为自豪,哥大却薄待胡适,一冷一热成对比。而且,胡适一生自称哥大哲学博士,人们却不能在哥大图书馆找到他的博士论文,博士真假问题成为悬案,也成为胡适先生心中永远的痛。

冯友兰于1919年抵哥大学习,住在后来闻一多要住的C1earmont大道114号。他在这里把孔子的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历经磨难后,他于1983年回到哥大母校得文学博士学位。期间因批孔的经历遭人诘难,他因此老泪长流。在哥大求学期间,他感到西方近代科学发达基于两种动力:一是寻求认识自然界的知识,二是寻求统治自然界的权力。而中国人只求幸福于内心,疏于追求认识自然、控制自然,因此研究哲学史,希望解剖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并发现其弱点。

还有一个非学人与哥大有勾连,他就是清末的名臣李鸿章。美国南北战争后,李鸿章来到美国,在克莱蒙大街哥大的外国学生宿舍后面的格兰特总统的坟墓后面种了一棵树,它至今存活。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垂老的李鸿章来美国不易(似乎是乘船3个月),当地华侨十分感念。

哥大的东亚研究系更是独步天下,是世界汉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在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汉学研究或东亚系都是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或二战之后,大多偏重于实用目的。但哥大的东亚系则有所不同,从创建时间来看,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是美国汉学研究的鼻祖之一。它的来历是这样的——

在19世纪50年代被贩卖到美国的“猪仔”中,有一个叫丁龙的人,他受过基础的教育,在加利福尼亚为一个叫卡本尼埃的退役将军当管家,服务良好,终身未娶,毕生积累了12 000多美元,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款子。他到退休年龄时向其主人请辞。后者感其忠诚和良好的服务,答应为他满足一个心愿。丁龙即提出,用他的毕生积蓄在美国的一所大学设立一个汉学系,以张扬自己祖国的文化,增进世人对她的了解。而卡本尼埃就是哥大1850年的法学院毕业生,于是与哥大联系此事。得知为了设立一个汉学系,12 000多美元根本不够,于是,丁龙倾其所有,卡本尼埃也倾其所有,他一共为这一计划投资275000美元。丁龙的兴学之心感动了慈禧太后,她捐献了5000册图书给该系。李鸿章和当时的驻美官员伍廷芳也各有捐赠。当时哥大的意见是以卡本尼埃的名字命名汉学讲席,卡本尼埃坚持以丁龙的名字命名。该讲席是1901年设立的,至今其讲席仍然以丁龙命名,在世界范围内,这都是异数。

二战后,该系增加了日本研究等内容,改名为东亚系,于是成了现在的哥大东亚研究系。

感悟篇

梦起飞的地方

——走进哥伦比亚大学

寿牧亮 周子杰 蔡云轩

纽约第五大道,世界闻名的名品大都会。坐落在这里的哥伦比亚大学,素以她的红砖铜顶优雅端庄的姿态,彰显着世界核心城市的核心影响力。这所世界闻名的常春藤联盟名校,不仅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天堂,也是中国留学生心仪的国际名校。

2012年8月,我们穿过百老汇,穿过歌剧院巨大的海报墙,穿过时代广场,来到哥伦比亚大学。

成功的机会最多

哥伦比亚大学位于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的纽约。纽约市是一个国际经济、金融、艺术、传媒之都,所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非常著名。在明眼人看来,该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莫大的良机。纽约这座城市不光是经济发达,它也是联合国总部与各类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是全球最具特色的移民城市之一,约有18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移民在此生活。纽约给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与世界各地人接触的一个平台;给了他们一个走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找寻工作,寻求创业的契机。众所周知,世界著名的华尔街就在纽约,世界前500强的企业几乎都在这里落下脚,上了市。毫无疑问,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将“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先抢得纽约商界的就业先机。

除就业机会以外,纽约还有着丰富多元的人文社会资源,这一点极大地方便了学院的科研活动与学生的实习。一方面,因地缘优势,学院承担了大量由联合国与各国际组织所委托进行的科研项目,同时本院的学生可以极为便利地获得去上述机构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移民城市的种族与民族多样性、流动性及阶层多元化,为学院教员与学生的各类教育研究提供了世界上最大最多元的教育研究与实验土壤,为各类研究提供了便利。

哥伦比亚大学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就业情况:只要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只要你还没有找到工作,就业办公室就会召开“星期一会议”,为你提供就业建议和帮助。1996年,美国291家公司到哥伦比亚大学招聘,共举行了6 742次面试,最终哥大的学生获得了1 600多份工作机会,其中有218份来自国际著名商业企业。不仅如此,哥伦比亚的毕业生第一年就业所获得的平均报酬普遍能达到85000美元以上,成为全美商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年薪最高的8所院校之一。

当然,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是和它的名声远扬分不开的,但同时也有校长的一份功劳,校长格林哈伯德教授和纽约商业界有密切的联系,每年都要举行约10次鸡尾酒Party为学生联系工作。

哥伦比亚大学不仅商学院很有名,教育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也很有名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方面的综合研究生院,它拥有众多的研究中心,是美国上述学科最好的研究生院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拥有这么好的硬件,当然也有骄人的内涵。最令哥伦比亚大学自豪的是它拥有5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人获选国家工程学院会员,7位国家科学奖得主,美国文理学院会员89人。哥伦比亚大学不仅毕业生就业率高得惊人,法学院、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也大多成为纽约法律界及纽约媒体、纽约商界的中坚分子,因而被誉为美国政治、经济领袖人物的摇篮。

迄今,哥伦比亚大学已培养出了两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两位美国总统——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综上所述,我就一句话:哥大是所好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不必愁!

课余生活最丰富

纽约从近代社会开始就是世界知名的大城市。每年的游客络绎不绝来这里游玩,参观。每天纽约的流动人口很多,因此,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每天下课后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世界各地的事情,开拓自己的视野。

身处纽约大城市里的哥伦比亚大学,无疑得到这个城市为学生提供的许多非正式教育机会。学生们可广泛利用各类戏剧院、博物馆、音乐会、讲座或大型会议等获得学习机会。有一句话形象地点出了这一点:“哥大的学生在华尔街学经济,在联合国总部学政治,在百老汇看戏剧。”

在课余时间,许多学生都会走向健身馆,因为那里的健身器材通常是免费对所有学生开放的。学生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尽情潇洒。在闲暇时间里,他们可以试着玩一些乐器,或者学习一下如何编织,热爱运动的学生更是驰骋绿茵场上,成长为全球明星。

美国大学生很少玩网络游戏,他们都会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去帮助社区的老人,去福利机构做义工;去帮助孤儿院的儿童们等。他们并不是为了得到感激和赞扬,而是为了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UCLA的时候,我曾经去了解美国学生的课余爱好。有一个大学的社团成员给我看一些困难儿童的照片,给我讲述了这些儿童的悲惨遭遇,我感受到这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场捐了10美元,并写下了自己的姓名,来自中国。当时我觉得很自豪,虽然是一笔很少的美元,但只要为世界作点贡献也是非常值得的。那位黑人兄弟拥抱我,并为我击掌,竖起了大拇指,我那个时候感觉真好……

哥伦比亚大学生除了课余融入社会外,还和纽约的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他们可以去百老汇听歌剧、看戏剧,还可以去Jazz Bar听听美妙的爵士乐,欣赏音乐带给人们那种美妙的感觉,甚至也可以去酒吧喝喝酒(美国21岁以下不准喝酒,我说的是21岁以上的),谈谈对未来的规划和自己的人生梦想。女大学生则可以去第五大道逛逛街,买买心仪的时尚礼品。

总之,身处纽约大都市的哥伦比亚学生们不仅从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可以融入这座美丽的大都市,学会人际交往,学会社会担当,学会更多围墙外面的丰富知识。当然,也有人说:“身在大城市中,利益诱惑多多,不如在小城市中安静,诱惑少,专心读书。”但我相信,凡是崇尚身心健康,活力发展的当代青年,一定会对哥伦比亚大学学子的丰富业余生活无比赞赏。

纽约因为有了哥伦比亚大学,更加充满活力,而哥大因为身处大都市而变得更有优势,更有竞争力。

中国留学生比例最高

哥伦比亚大学是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顾维钧、著名学者郭秉文、陶行知、胡适、蒋梦麟、马寅初、冯友兰、唐敖庆、吴文藻、宋子文、金岳霖、姜圣阶等都毕业于此,徐志摩也曾在哥大求学。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女士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曾在哥大任教。今天,吴健雄的大幅照片依然悬挂在哥大书店里。

2005年秋季,哥大学生共计24 417名,其中,有1 000多名中国学者和学生。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逐渐增多。在所有非美国籍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比例是最高的。

中国留学生的哥大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对希望进入哥大的学弟学妹们有何建议?

来自上外附中的留学生庄凌梓,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因为他喜欢研究地图,被同学们赠一雅号“活GPS”。进入哥大后,他选择和地理、城市规划有关的专业,坚持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他眼中,学业固然重要,应该放在首位。但更重要的是要学有专长,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他认为哥大丰富的课余生活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机制正是他走进哥大的最大动力。

对于哥大的新生来说,庄凌梓目前正处于学业适应期。因为在“难度超高,讲解飞快”的课堂教学中不紧跟教学节奏不行。为此,他利用暑假进行了一段强化学习。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仔细进行预习和复习工作;另一方面经常和教授进行学术探讨,在交流中仔细揣摩教授的教学和学术思路,并且获得重要的学习建议。他认为,哥大采用的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对学生的提高太大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哥大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帮助绝对不只是一些知识,而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解决方案。

尽管学业紧张,可是庄凌梓的假期项目已经拟定,将会体验一个地理和城市环境科考的项目。

Jenny入学哥大已经第二年了,她来自广州,她学的专业是金融管理。这两年中,她已获得高盛、德意志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实习机会。她的就业目标非常明确:捧一个花旗银行或高盛等国际投行的金饭碗。她给那些希望来哥大的中国留学生的建议是:

如果想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除了需要具备优秀的学术背景和托福以及SAT高分外,还要“谦虚”、“自信”、“乐观”和“积极”。在这些学校里面,比自己水平高的外国同学是很多的,不要盲目认为自己在国内学习多么领先,就可以在常春藤盟校里面独占鳌头。一定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水平,在学习的时候更加认真努力,才能成为常春藤大学中最优秀的学生。所谓“自信”,意思是千万不要被刚入学时的一些学习不适应情况所吓倒,要坚信自己的实力,尽力去调整,把水平提高上去。所谓“乐观”,不要因为学业压力大和情绪的波动而影响学习,精神上保持乐观是非常重要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积极”。在哥大的学习阶段,应当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一定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各类活动,让自己的留学经历精彩活力,并留下人生最美好的怀念。

三大最深刻印象

走近哥伦比亚大学,我有三点印象比较深刻:一是高贵名望却低调务实,一视同仁,公平教育。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它被命名为国王学院,从它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上看,它是高贵而富有名望。但多年来它却一直秉承着务实和低调。一般来说,世界名校的门口大多竖立着名人的雕像,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哈佛大学门口就矗立着创始者哈佛的塑像。但哥伦比亚大学并没有竖立任何雕像,它只是低调而温馨地张开臂膀融入都市,以它独有的文化气息和魅力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

在我没有参访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认为哥伦比亚大学是一个非富即贵的大学。因为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每年的学费高得惊人,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对我们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说,这笔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开始参观的时候,还真的如我想的一样,有经典宏伟的希腊风格的校舍,有气势宏伟的演讲厅,里面熙熙攘攘坐满了人,那样的场景蔚为壮观。来自俄罗斯的大二学生彼得,带着我们参观了学校。当他讲起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时,我们看到的是他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虔诚。我一开始以为彼得来自俄罗斯的富裕家庭,但彼得的回答令我汗颜,彼得家庭并不富裕,但他学识渊博、才艺出众,名校哥大一视同仁,给他机会,公平教育。

第二是地理优势明显。哥大在纽约,这是其他很多美国名校没有的优势。尤其是想要做金融方面工作,需要常常到华尔街跟银行的人接触,在哥大就可以坐上地铁30分钟后就到JP Morgan(摩根大通)等银行去跟他们接触,其他学校的话要辗转坐火车坐飞机来纽约。我觉得这个地理优势是其他学校比不上的。

第三点是人才济济,世界精英高度集中。当你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接触到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你才可以知道自己有很多地方不足,继而想要花心思来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向哥大优秀学子学习。在演讲大厅、在实验室、在篮球场……随处可以遇到很多精彩的人,而这些优秀的人才却无时无刻地活力张扬着哥大独特的优势和精彩,身处如此氛围,你会情不自禁地向往。

这次的美国大学采访引起我的思索,使我的视野拓宽了不少。当我漫步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现代文化气息与浓厚的人文气息。内心张扬的是一颗追求创新和活力的中国心。

img4

参观哥伦比亚大学,于Low Library前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