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驼运历史与文化的分析介绍

驼运历史与文化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骆驼的这些特性,蒙古民族不仅骑骆驼代步远行,还用骆驼驮运货物或驾在车里远距离运输。在当时通常是相邻的几个村庄的人们经过协商合伙组成一个驼运队(灶火),并推举熟悉道路、人脉较好、有一定社会威望的年长者担任伙头儿。驼运队每天行走30千米左右便宿营休息,每到一个宿营地时都要重新整理一次驼背上驮子和驮子底部的毡垫,以防骆驼背部损伤。

驼运历史与文化的分析介绍

在人们的交通运输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和传统方式的时代,骆驼曾是长短途货物运输的一支主要力量。骆驼具有极强的耐渴能力,它可以在8天内不饮水而不影响正常役用;骆驼还具有特殊的体温调节功能,它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可以升高或降低自身体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骆驼的采食性、对风沙的适应性也极为特殊,它喜欢采食其他家畜不愿采食的植物,其特殊的眼鼻构造可冲洗和过滤风沙。骆驼的这些生理特性是牛、马等其他牲畜根本无法比拟的。

骆驼是一种团体性动物,适合在沙漠中行走。它的嗅觉特别灵敏,对一 二十里外的盐池和碱滩,只要顺风,也能嗅到气味,长途奔跑就食,因此骆驼往往能把迷路的客人带到有人烟的地方。此外,骆驼在运输道路上因小病或乏弱,仍可坚持到站,很少把驮子(“驮”此处读音“duò”,指驮的物件)撂在半道上,故骆驼有“忠实的沙漠之舟”之美称。因此,骆驼最适宜在水草缺乏、人烟稀少的戈壁沙漠进行长途运输。鉴于骆驼的这些特性,蒙古民族不仅骑骆驼代步远行,还用骆驼驮运货物或驾在车里远距离运输。

正蓝旗由于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这里的人们从远古时期就很普遍地使用骆驼驮运货物,偶尔也见用骆驼驾车运输。当时北到大库伦,南到大都北京,西到阿拉善鄂尔多斯,东到克什克腾和乌珠穆泌等地的粮食、布匹、日用品、武器、碱和青盐、皮毛等货物大部分是靠双峰驼来驮运的。在正蓝旗境内的“特猛呼都嘎”“赛音胡都嘎”“盘子音呼都嘎”“鲁嘎尔呼都嘎”等蒙语地名都是当时驼运队的宿营地和为骆驼壮膘的营盘。

驼车   

一个驼队一般由八九骆驼串组成,每九峰骆驼编为一串,每个驼队蒙语称一个灶火。在当时通常是相邻的几个村庄的人们经过协商合伙组成一个驼运队(灶火),并推举熟悉道路、人脉较好、有一定社会威望的年长者担任伙头儿。这样三四个人的“灶火”牵着八九十峰骆驼,到“额吉淖”驮上大青盐后再南返,或就地驮上皮毛、土碱及其他土特产张北张家口、北京等地的市场上销售,返回时带回内地的生活器具、粮食、装饰品、砖茶烟酒等商品,一般一个骆驼能驮150~250公斤的货物。(www.xing528.com)

驼运队每天行走30千米左右便宿营休息,每到一个宿营地时都要重新整理一次驼背上驮子和驮子底部的毡垫,以防骆驼背部损伤。驼背上驮放货物的毡垫,一般由圆形毡垫两个、长方形毡垫两个、驼鞍垫两个、高勒布其(居中垫)一个、驮架子一个和毛毡绳若干等组成。这些毡垫在驼背上部的厚达一尺有余,两侧的厚度也在两寸以上,主要是为了防止在驮放货物时骆驼背部受伤。驮放货物时先垫铺毡垫后放好架子,垫铺毡垫时,骆驼的鬐甲部位垫得要稍高一点,驮架下面的毡垫尽可能地往前伸一些。驼背上驮放货物时力气大的人站骆驼右侧(外侧),力气小的人站在左侧(内侧),这样有利于驼背上安放货物。驼背上左右两侧货物的重量必须一样,这样才能保持平衡。

驼运一般分为:①全运输。骆驼驮运商品、客人,要求按时到达目的地,这就必须要求骆驼体壮、料足,这样才能及时到达目的地。需给骆驼一个很长时间的饲养恢复阶段,才能再次使役。②半运输。只驮部分货物,不带客商,不带料,哪里乏,哪里歇;哪里草好,就在哪里放牧一段时间。这样,运价低廉,消耗较轻。③游牧待役。骆驼在完成一次繁重使役后,选择时机,游牧回家,不驮运,赶草场,待到家时,骆驼膘肥体壮,再行运输。

驼运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