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差异与文化转移的分析介绍

文化差异与文化转移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进行了深度改编和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转移,一方面,表明了中西方的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说明了女性主义在中西方的不平衡发展。“忠”和“孝”的双重使命使木兰成为“英雄”。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花木兰故事是表扬孝道的传说。

文化差异与文化转移的分析介绍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转移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木兰形象改编的影院动画片《花木兰》一度被标榜为女性主义的抬头之作。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进行了深度改编和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转移,一方面,表明了中西方的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说明了女性主义在中西方的不平衡发展。

(一)从军目的的不同

《木兰辞》的开头便交代了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于是,木兰从军的全部理由便成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完全是为了尽孝道。归纳起来,中国的木兰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勇敢、善良、坚韧的中国妇女,在权衡保卫祖国边界和平安宁和使年迈的父亲免受军役之苦过程中寻找忠孝两全的经历。“忠”和“孝”的双重使命使木兰成为“英雄”。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花木兰故事是表扬孝道的传说。因此有把木兰列为“二十四孝女”和“孝道将军”的说法。

动画电影将原作中父亲年老、弟弟尚年幼而国家又陷入危机之中的被动变成了由于几次“相亲”的碰壁,而愿意去追寻自我价值的主动,原作中的“可汗大点兵”则成为了木兰出走的一个契机。并且,动画片在对木兰告别情景的处理上,由原作中与家人挥泪告别变成在深夜悄悄出走,从而使动画片具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www.xing528.com)

(二)爱的维度不同

在《木兰辞》中,“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明确了木兰对父亲的爱,木兰是爱家、爱父亲的,但是《木兰辞》并没有给出父亲的回应,从文本上看,与其说这是一种单向度的爱,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孝道”;动画《花木兰》中一改原著木兰对父亲单向的爱,而是通过许多细节诠释出父女之爱是双向的,并不仅是孝道中强调的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父女在花园中谈心时的场景诠释了这种爱,并且动画片中有两者相互交流的情节,充分阐释出爱的相互性和人本主义的色彩。这使得现代观众更易于理解木兰的行为。除此之外,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家庭氛围也更为和谐,木兰生活在爸爸、妈妈和祖母的关爱之下,尽管爱的方式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相对于文学文本说,却体现出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佯装被发现的时间不同

在《木兰辞》中,有这样的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表明在《木兰辞》中,木兰是在荣归故里后,自己因为重新穿上女装才被发现是女性的。这一佯装,足足十二年。在动画《花木兰》中,变成她在军中受伤就被医生发现是乔装,并且后来还救了皇帝成为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在身份暴露后,影片可以用更丰富的手法来阐释木兰的女性特征,从而让木兰的性别特征更加明显。当木兰的性别曝光后,她甚至承认自己这样做并非仅仅为了父亲,更是为了实现自我。影片中的一首歌[6]清晰地表明了这点。女性主义的色彩在动画片中十分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