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克拉维科德即楔槌键琴,在中国把它叫翼琴、小键琴或“古钢琴”。到了1720年,楔槌键琴改制成一弦发一音,并且从一音一弦增加到一音二弦或一音三弦,以增加音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击弦古钢琴非常流行,但是,由于它音量太小,功能不够,17世纪下半叶开始被羽管键琴所排挤,唯独性格内向的德国人对楔槌键琴特别偏爱,一直沿用到18世纪末,因为他们认为这件乐器体现了演奏者的手与键、耳与心之间最完美的结合。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克拉维科德(Clavichord)即楔槌键琴,在中国把它叫翼琴、小键琴或“古钢琴”。约诞生于15世纪的欧洲,16世纪与琉特琴同时盛行,深受当时上层社会的喜欢和重视,并成为名门闺秀主要的娱乐工具。楔槌键琴种类、形状甚多,琴身为长方形木匣,最初仅0.6米长,没有琴腿,可置于桌上或者随身携带,后来增添琴腿,成为家具的样式。

早期的楔槌键琴就是依照莫那卡(独弦琴)的发音原理制造而成的(这也是莫那卡被认为是钢琴鼻祖的原因)。它的琴弦用铜丝做成,琴键方向与琴弦垂直。手指按下键后,竖于琴键另一端的木杆立刻上升,木杆上端的T形铜片(楔槌)便压弦而发音如同小提琴的弓压在弦上。在压弦的同时,将弦划分为二,较长的一段可以自由振动,较短的一段则被绒布制止。18世纪以前的楔槌键琴上,一根弦可发几个音,即可以在同一根弦上使用几个铜块,产生几个不同的音。因此它的琴键多于琴弦(9弦35键)。到了1720年,楔槌键琴改制成一弦发一音,并且从一音一弦增加到一音二弦或一音三弦,以增加音量。在18世纪中后期还出现带踏板的楔槌键琴。楔槌键琴的音域在16世纪中期为4个八度(C-c3),到17-18世纪扩展为5个八度。(见图2-5)

图2-5 击弦古钢琴(www.xing528.com)

楔槌键琴(特别是18世纪以前一弦一音的琴)的音量很有限,整个力度范围仅在pp-mp之间,因此适宜家庭或小客厅里作为独奏乐器弹奏,而不宜在大庭广众下演奏。它的音量虽小,音色却优美柔和。由于音是靠手指压力发出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演奏者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甚至微小的音高变化。楔槌键琴的琴键较窄而且重量轻,触键灵敏,演奏技术容易,只需用中间三个手指弹。上行用三、四指,下行用二、三指,大指和小指基本不用。更重要的是,手指只要在琴键上反复加压便可模仿提琴的揉弦音和人声的颤音,使声音不仅可以延长而且还能继续增强,因此这种古钢琴最适宜表现抒情性的旋律

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的击弦古钢琴非常流行,但是,由于它音量太小,功能不够,17世纪下半叶开始被羽管键琴所排挤,唯独性格内向的德国人对楔槌键琴特别偏爱,一直沿用到18世纪末,因为他们认为这件乐器体现了演奏者的手与键、耳与心之间最完美的结合。20世纪,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楔槌键琴被大量仿造用以演奏巴洛克的键盘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