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文人士大夫的专用乐器,这些琴学理论也体现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古琴美学甚至就是中华传统哲学、美学的一面镜子,古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可以说,了解了古琴,就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了解古琴。[9]无论古琴的物化形态,还是古琴演奏观念与音乐形式,都体现出中国音乐“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

古琴除了作为一件乐器自身具备丰富的表现力外,还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世界上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应该将其保护并发扬光大而万万不能丢弃的一个重要原因。古琴历史悠久,文献浩繁,其形制、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都有文字记载并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内容博大而精深。作为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文人士大夫的专用乐器,这些琴学理论也体现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古琴音乐所蕴含的意韵,在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尤其是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在大量琴曲音乐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理想。古琴美学甚至就是中华传统哲学、美学的一面镜子,古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可以说,了解了古琴,就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了解古琴。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李翔霆先生就曾说:“古琴是人类现存最古老的活的文明。”[9]

无论古琴的物化形态,还是古琴演奏观念与音乐形式,都体现出中国音乐“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儒家的礼乐精神与“琴者,禁也”、道家的天人合一与“琴者,心也”,本质上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古琴音乐的单声思维形态、结构形态中的散—慢—中—快—散的布局、表现形态中的重情意、节奏形态中的“随心所欲”以及古琴音乐主要用于“聊以自娱”,都无不体现出古琴与古琴音乐的“以人为本”、注重生命体验的人文精神。(www.xing528.com)

以上仅从四个方面谈到古琴的生命力与价值,实际上,古琴的生命力远不止这些,在此也很难逐一全部罗列。总之,这些都说明了古琴并非到了濒临灭亡的时刻,也并不需要以博物馆式的保存,而是应积极地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古琴不会、不能、也不应该走向灭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