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文化差异与古琴钢琴发展

中西文化差异与古琴钢琴发展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音乐的七声调式审美特征同样与其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如前所述,西方人情感偏向于外露、激进、张扬,崇尚和欣赏冒险、叛逆和竞争,他们不畏避现实苦难,死亡、牺牲一直是西方艺术的重要主题之一。所以他们要求音乐的情绪多样,对比强烈,高潮饱满。七声音阶的选择、转调的常态使用,正适应了他们的这一审美需求。[39]刘承华曾撰文指出,中西音乐调式审美差异仅仅是风格意义上的,不能据此判定优劣高下、先进落后。

中西文化差异与古琴钢琴发展

西方音乐的七声调式审美特征同样与其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如前所述,西方人情感偏向于外露、激进、张扬,崇尚和欣赏冒险、叛逆和竞争,他们不畏避现实苦难,死亡、牺牲一直是西方艺术的重要主题之一。所以他们要求音乐的情绪多样,对比强烈,高潮饱满。七声音阶的选择、转调的常态使用,正适应了他们的这一审美需求。七声音阶体系中,由于有了增减音程而具有不协和之感,半音的存在使音与音之间的倾向性、功能性、导向性更强烈,使音乐材料显得更加复杂,对比变化更加丰富、精致。陇菲就曾指出,西方古典钢琴音乐大多使用七声音阶的大、小调式,加之钢琴各条琴弦的调律都遵照十二平均律的一维标准,就其轰鸣的实际音响而论,各弦所奏之实音与它弦所生之泛音,确有一定的音差。如此而言,钢琴的音乐就更显得“矛盾重重”,更具“不和谐”之感。[37]

刘承华对中西方调式的审美差异做出了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西方文化从其一开始就表现出追求细致和精密的倾向,他们能够推衍出复杂的逻辑系统,建构起烦琐庞大的哲学体系,计算出微乎其微的误差,得出严密周备的定义。这种理性的缜密正是西方科学型文化最有力的工具。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返璞归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旨趣,也是中国人艺术的最高旨趣。而西方人之所以追求细致、缜密,中国人则追求简朴、单纯,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体,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张力。简单地说,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体;西方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人,中国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己。前者是以理性来处理外部世界,是外向的;后者是以感性来把握内部世界,是内向的。前者是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是有待其真实性来支撑它;后者是对生命状态的体验和感受,是完全个人的,它不需要一个外部世界来支撑,来证明,而是自己支撑自己,自己证明自己;它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自足。……重视证明,追求说服力,所以西方人的思维趋于细致、缜密;而着眼个人的领悟,内心的会意,则自然趋向于简朴、单纯。中国音乐之所以没有选择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而独独选中了五声系列,应该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追求。”[38](www.xing528.com)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过去由于受“欧洲中心论”和“单线进化论”的影响,曾有人认为五声音阶比七声音阶落后,代表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甚至有人认为五声音阶是不完全的音阶,这些观点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因为旋律是音乐表现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而五声音阶独立义就在于它对于旋律、曲调的构成有着无以争辩的完整性,有着由五声所带来的独特的表现力。所以正如不能从十二音半音阶的角度把七声音阶看作是不完全的音阶一样,也不能把五声音阶看作不完全的音阶。[39]刘承华曾撰文指出,中西音乐调式审美差异仅仅是风格意义上的,不能据此判定优劣高下、先进落后。他说:“雕梁画栋式的古典建筑不一定就比线条简洁流畅的现代建筑的美学价值要高,而它的先进性就更谈不上了。非洲的原始绘画和雕刻虽然极为简朴,但却能够成为西方现代绘画和雕刻乃至整个现代艺术灵感的主要来源,成为现代艺术家们顶礼膜拜的图腾。可见,越是简单质朴的东西反而越具有现代性。况且,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声音列。自先秦起,中国即有许多乐器古琴古筝等都能够演奏七声音列。甚至连十二音音列也早在先秦即已出现,在曾侯乙墓六十五枚一套的出土编钟上,中间3个半八度内即全部按半音音阶排列,这比西方的十二音体系要早1800多年。”[40]也即是说,在中国音乐活动中很早就已出现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国音乐并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五声体系,这无疑是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