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考试史:隋唐科举实施

湖北考试史:隋唐科举实施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科举考试制度在全国付诸实施后,湖北地区也随即得到贯彻。事实上,黄州、蕲州在唐代,是实现了科举及第名额零的突破的。自古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好且人文荟萃的荆州,在唐代科举考试中也未曾显山露水,这与其文化名声颇不一致。隋唐湖北地区士人科举考试及第率不如宋元明清,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隋唐科举考试虽然大致是每年开考,但也有隔一年、两年举行考试者;最多的,一隔就是五年。

湖北考试史:隋唐科举实施

隋唐科举考试制度在全国付诸实施后,湖北地区也随即得到贯彻。自此时开始,湖北士人通过湖北科举考试的平台步入全国政坛者,代不乏人。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为权势者所垄断,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唐代的科举制,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开辟了一条路径,使他们能通过努力学习,跻身于统治集团。湖北籍的许多学子,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者,有的后来官至宰相。例如,刘洎(?—645),为荆州江陵人,字思道。贞观七年(633)升任给事中,转治书侍御史。当时尚书省积压了大量诏敕,连年不能解决,他于是建议精选左右丞、郎中等官。未几,拜尚书右丞,办事精谨。岑文本(595—645),字景仁,荆州人,博考经史,善属文。贞观中,累官至中书侍郎,专典机密。太宗用兵辽东时,凡所筹度,一皆委之。张柬之(625—706),襄州襄阳人,字孟将,永昌元年(689)以贤良征试,对策第一。累官至凤阁舍人,后出为合州、蜀州等地刺吏,迁荆州大都府长史。因人推荐,迁秋官侍郎,旋为宰相。有唐一代,仅襄阳杜氏、皮氏、邓州岑氏、范氏、韩氏,往往一门中进士多人,被传为美谈。开元十七年(729),荆州解童子萧同和并其胞弟入试,兄弟俩同时及第,一时传为佳话。[22]

牟发松在《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中,对湖北各州中进士的名额作过不一定完全的统计,并对唐代前后期作过对比。兹列出对照表如下(表3-1)。

表3-1 唐代湖北各州进士名额统计表[23]

从上表可以看出,唐代湖北科举及第者主要集中在襄州、荆州和邓州;复州和峡州在整个唐代仅中1人,安州仅中2人,鄂州仅中3人。这说明,唐代湖北各州发展很不平衡。邓州及第名额最高,后期比前期成倍增长。襄州前期比后期多3人,这可能与襄州在唐代后期成为古战场有关。表中无随、郢、均、归、施、黄、蕲州,显然不太正常,这有可能是因资料匮乏所致。事实上,黄州、蕲州在唐代,是实现了科举及第名额零的突破的。唐代黄州黄冈中进士者有周墀和周万,周墀官至尚书仆射;麻城阎伯玙中进士后,官至户部侍郎。蕲州有卢储中进士,官至员外郎;广济中进士较多,仅徐氏一姓,就有徐良贤、徐栗、徐统、徐逊志、徐贞志、徐登、徐鹏程等7人,其中徐登官至四门助教。五代时,蕲州还有陈起、吴淑中进士;陈曾出任黄梅令,吴官至尚书右丞。[24]随、郢、归、施诸州虽未见资料记载,但从后世中进士者代不乏人前推,恐也有所遗漏。(www.xing528.com)

从总体上看,可以说,唐代湖北科举并未成为盛事。自古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好且人文荟萃的荆州,在唐代科举考试中也未曾显山露水,这与其文化名声颇不一致。《唐摭言》记载:“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850),刘蜕舍人以荆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蜕谢书略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25]尽管衡量一个地方的教育水平,不能完全以科举及第名额为评价标准;但在某些方面来看,特别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科举及第名额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

隋唐湖北地区士人科举考试及第率不如宋元明清,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隋唐科举考试虽然大致是每年开考,但也有隔一年、两年举行考试者;最多的,一隔就是五年。尽管每年开科考试,但每年仅录取三四十人;录取之数,远远低于宋元以后。另外,还有其他比较重要的原因,如湖北各府、州、县离长安较远,士人远道赴长安多有不便。这一问题在荆州考生刘蜕的文章中得到了反映。大中四年(850),赴举者刘蜕曾在一篇文章中诉说了赴举的辛酸:

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26]

刘蜕所说的“半岁为往来程”,不仅诉说了赶考的辛酸,而且吐露出其间巨大的经济压力。半年间不仅收入全无,还有旅途车马费、旅店费、饮食等费用,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