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推进学分制的意义,学分制建设需要全面推进

全面推进学分制的意义,学分制建设需要全面推进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分制的实质是选课制,学校提供课程的设置、开设与指导等,学生按规则自己选择课程、上课时间、专业等。导师在理解培养要求后,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学习,保证学生选课的有效性;课程质量是实行选课制的基本条件,相应地,学校的师资管理要实行聘任制,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选课制需要有足够多的课程,相应地,学校的教学设施配置也要达到足够的水平。3.调整课程的学分结构按选课制一般要求,每一块课程中应设选修学分。

全面推进学分制的意义,学分制建设需要全面推进

学分制建设需要全面推进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学习和有关教学工作的计量单位,并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

学分制的实质是选课制,学校提供课程的设置、开设与指导等,学生按规则自己选择课程、上课时间、专业等。这是一种与学年制完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与管理理念;学分制以学分统计教与学完成量的情况,以绩点制来衡量学习质的状况,绩点制是对学生选课权力的一种平衡;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宏观上控制学生选课目标,学生的选课过程管理主要是通过导师制来实现。导师在理解培养要求后,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学习,保证学生选课的有效性;课程质量是实行选课制的基本条件,相应地,学校的师资管理要实行聘任制,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选课制需要有足够多的课程,相应地,学校的教学设施配置也要达到足够的水平。

一、全面推进学分制的意义

要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一定会遇到全面的、严重的和长久的压力。事实上,学分制实践过程中也出现过严重的问题,它本身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的。现在它已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学采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而它的效果,也已经从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出来了。

教学管理制度没有统一的模式,只有相同的原则。大学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践。一般来看,实行学分制有这样一些好处:(1)它比较能够体现我们综合性大学的优势;(2)它比较能够体现我们的师资优势;(3)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选择的能力;(4)它可以适应不同的学生;(5)它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分制的意义是全面的,需要充分的解释和讨论。学分制的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实践,制度上的优越性并不能代替结果。

二、学分制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办学理念的体现,是一种教育环境。学分制教育特别重视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选课就会失去方向。

1.调整总学分数

大致来说,国外大学本科四年制总学分一般在130左右,国内大学本科四年制总学分普遍在160左右,个别专业达170多学分。这实在太多了,学生几乎整天穿梭于教室听课。最好把四年制总学分减少到140以下,并相应地减少总学时数。从学生课业负担、学历教育目标、学分效益与学费标准等因素来综合衡量,压缩总学分是有合理性的。

但压缩总学分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压力,主要在于:(1)压缩哪一部分课程的学分?如压缩现有的普通教育课程学分,涉及政策;如压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分,则涉及院系的利益和观念。所以,只有在课程结构调整中,通过精确计算与综合平衡来解决总学分的问题。(2)在学年制计划管理体制下,学分数与工作量是挂钩的,这种意识目前还存在。大学要转变观念,取消了开课限制,改进岗位管理制度,使开课与利益分配上不存在严重障碍

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模式,但学分制大学的课程设置框架是相近的。哈佛本科课程分为三部分:核心课程、选修课与主修课。日本筑波大学的课程设置为四块:专业科目、专业基础科目、基础科目与自由选修科目。国内大学的课程,一般有三大块。一是普通教育课程,二是公共基础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此外还有一些任意选修学分。我们调整课程设置的思路,应该是按两块考虑:一是全校性课程;一是专业(或称主修)课程。

(1)调整普通教育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政策规定的,大学很难调整。但它的结构整体性不强。我们应该按素质教育的理念,参考世界高等教育的经验,不断完善其功能和体系。一般来说,它应有以下特征。①便于跨学科教学;②具有开放性,适合所有低年级学生选修,并引导他们研究;③具有综合的训练要素与目标,包括培养观察不同学科、文化、观念的能力,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辨别、判断与想象的能力,外语能力,思维、表达与沟通的能力等;④具有系统的训练要求,如知识领域、探究方式、重点内容、能力培养等;⑤增进师生交流。

普通教育课程约有50个学分,在压缩总学分的目标下,如何调整这部分课程设置,这是一个难题。一些大学用专门的选修学分,另设素质教育性质的课程。如果要调整得更深入且实际一些,可以将其课程以学科分类,保留学分,改进内容。这里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参照国外大学的做法,提出一种概念性的模型,即:普通教育课程分成四大组,每组含若干学科乃至专业,如文学科与艺术组(含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美育);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组(含管理学、法学、德育);自然科学与数学组(含经济学、理学、工学、医学);专项教育组(含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每组设必修与限制性选修学分,每组有专题题。如UCLA综合课程分四大类,如其中一类设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组,其主题有:美国公民的职责,权力与种族划分,戏剧与政治权力,民主政治的意义与特征,文学、绘画与音乐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等。具体课程内容需要专家研究。

(2)优化专业课程。现有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应予以整合,着力建设好专业主修课程。现在的专业课程层次不明晰,基础性与专业性教学含混,课程功能不准确。所以,专业课程偏多,多数四年制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含实习与毕业论文)学分在80~95之间,专业选修课学分在10~20之间。专业主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①课程结构更加精练规范,学分有所压缩,课程少而精,选修与必修学分比例更合理;②教学内容更加先进,更有深度,便于研究生共享;③更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视专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学术经验。

3.调整课程的学分结构

按选课制一般要求,每一块课程中应设选修学分。国内大学学生普遍认为选课成功率太低。所以,我们要适当提高每个板块中的选修学分比例,更精确地划分必修学分与限制性选修学分,把每个学分设置得很有依据。作为选课制的重要补充,我们还要积极组织课程,请多名教师同时开设一门课程,缩短开课周期,使包括必修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再增添一层可选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选课机会。

三、学分制教学管理

为了形成适合于学分制的教与学的新机制,大学必须改革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制度。

1.多种学位培养计划

学位是学生就读大学的直接目的。选课制为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第一专业)的同时,按照个人意愿选择其他专业学习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可以说,学分制最直接的优越性就是学生可以选择学位或证书。除了现有的主修专业培养计划、辅修计划、本硕连读计划等以外。大学还可以推出更多的培养计划,如第二专业培养计划、第二学位培养计划、跨学科培养计划、特殊培养计划、证书培养计划等。

所有这些培养计划,都是在主修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内实施的,即:一个主修课程计划既供本专业学生修读,同时又是其他专业学生攻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或跨学科培养的课程计划,学校只要规定修读学分即可。所以,开设这些培养计划并不会过多增加教学投入,而学生的收益却是可观的。

2.开放选择专业

学分制便于学生选课,当然也就便于学生选专业。但我国大学目前普遍采取的是限制性选择的政策,如学习成绩、转出与转入人数、转入与转出的院系审核、高考成绩等。学生很无奈,他们呼吁学校消除专业壁垒,放宽转专业。上海市高校插班生招生,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公布专业与名额、院系考核(或审核)接受的办法,其中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当然,具体的专业接受能力与利益问题,还需要全面分析以后制定策略。

提高校内专业选择的开放性,涉及与招生政策的关系,因为按专业计划招生直接构成了校内转专业的压力。从管理上说,招生时的专业规定越宽松,校内选择专业的政策越容易开放。如果把校内转专业政策作为现在招生政策的平衡和补充,那其开放性是很有限的。如果我们现在的专业招生的计划是反映了各专业目前真实的承受能力,校内转专业客观上也不能成为一种开放行为。但专业的接受能力究竟有多大,专业的发展规模究竟怎样,未必是清晰的答案。所以,大学必须要全面审视校内计划管理模式下开放性问题,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淡化新生数量与院系的直接关系,学校可以直接承受得更多一些,学生更宽松,院系也更宽松。由此可以大胆设想大学建设文理学院的可能性,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常用的模式,也是与课程设置相配合的模式。

3.调整修读计划

我们现在的修读计划面临体制问题。学生按专业院系管理,普通教育课程是按全校层面开设,两者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不协调。从管理上来说,学生组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越对口,修读计划管理越便利。如果把普通教育课程的修读计划与学生开放选专业结合起来考虑,最好能够实行本科生基础学院(或文理学院)之类的管理体制,或以学科类型形成的学生管理体制。(www.xing528.com)

4.调整学制安排

本科四年制专业的修读年限是有弹性的,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但实际上,几乎没有提前毕业的学生,推迟毕业的学生也极少。因为我们是按学年制编制教学任务,所有课程以年为周期轮换,学生自我调整学业长短的自由度不大。所以,我们要试行学期制教学制度,以学期为教学周期,但这需要对学校资源和作息制度作全面的调整。课程总量和开课次数增加,开课周期要缩短,教室配置要有余地,修读管理与教学管理要更具有灵活性,这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灵活地选择课程与学位计划。

5.按学分收费

按学分收费是一种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方式。但是,总学分是规定的,总学费也就是个常数。在学分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按学分收费要特别明确功能。

首先按学分收费有专业学费标准的问题。现在的按专业招生,学费基本上是一样的。事实上,各专业的学分规定并不相同,培养成本的差异也很大,这应该在专业建设上、在学费上体现出来;其次,按学分收费涉及课程的教学成本问题。不同课程的成本差异是很大的,这也应该在课程建设上、在学费上体现出来;再者,按学分收费涉及课程修读人数的问题。不同课程的修读人数差异是很大的;最后,按学分收费对学生来说就是按学分付费,他们会因此而理解学习成本,可能会把学分费用误解为讲课费用,误解他们的权利,这需要在概念上澄清。按学分收费最终如果有利于大学的办学资源为学生而调配,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意识,那才是其目的所在。为此,我们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成本核算方式,研究学生培养经费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按学分收费的办法。

6.加强注册管理

选课制就更要强调注册概念,严格注册管理,先注册,后选课。从某种角度讲,注册概念比学籍概念更要紧。注册管理应成为依法管理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基本程序。但国内大学现行的注册管理还不很规范和严格,缺乏依法管理权益的意识,这很容易造成管理失误。所以,大学要建立学生信息系统(包括学费、学籍、医疗纪律保险等信息),规范注册前的学生信息处理程序。要整理开学初的学生事务,制定常规工作的规范管理程序,把学生注册放在验资的最后环节,确保选课在注册以后进行。可以考虑在开学初设注册周,把所有的学习资格验定工作完成,然后正式开始开课。选课管理系统要与注册管理紧密配合。

7.加强质量管理

学分制强调培养目标管理,但在选课制发展的历史上,学生选课目标失控,学习质量下降的情况是很多的。大学必须建设一套与此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制度。从全校目标管理角度来说,这里最要紧的是建立两个制度。

(1)目标测试制度。学生在毕业之前均应通过学校的素质教育综合测试与专业综合测试,前者对应于普通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后者是对应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这两种测试成绩均应作为学生学位资格审查的内容。无论何种入学途径,何种培养计划与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位授予资格要求是相同的。有了严格的学位资格管理,就能开放一些教学过程。

目标测试的结果,不仅是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动态,也是反映教学部门与院系的教学状况。所以,测试结果应该经过学校与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析评价,并提出教学质量管理措施,由教务处与院系来执行整改,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循环。

(2)学位审定制度。严格意义上说,学士学位资格的最终审定的权力机构应该是学位委员会。由于学士学位申请人数多,学校学位委员会审理客观上是有困难的。所以,应实行两级审查,院系学位分委员会进行初审,学校学位委员会作最终审定。相应地,院系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向院系学位分委员会综述审理材料,教务处向学校学位分委员会综述审理材料,这样可以使一些有些特殊情况得到公正处理,使学士学位培养计划更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

8.规范两级管理体制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是流动的,而教学管理是稳定的。学分制课程结构、课程组织与修读计划、学位资格审查以及教学资源都适合于分级校院两级管理,把校、院(系)在教学上职责、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起来,为学分制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如果普通教育课程设置计划可行的话,实际上会形成低年级实行全校性基础教学,高年级专业分流的局面。从理想的状态来说,建设一个全校层面上的基础教学学院是比较合适的。也可以考虑依托基础学科的优势建设文理学院的可能性。

9.完善教师聘任制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教师聘任制。学生选择课程会直接影响任课教师的工作状况,从而涉及院系的教师管理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一个本科专业究竟设置多少岗位,这是个很难讲清楚的问题。教学岗位数的核定原来与学生人数关系密切。人事制度改革以后,院系编制与岗位数按总额配置,学生人数的概念似乎淡化了,这就减轻了院系教师岗位编制对学生数的过度依赖。学分制既然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学生与院系的关系就趋于松散,院系的教师岗位需求就不稳定。所以,大学要确立专业教学基本师资配置的概念,这个概念应与课程任务直接挂钩,保证专业教师规模的基本稳定。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院系学生人数因素在单位利益分配中的权重问题,甚至可以考虑按课程的修读学生人数来分配利益。此外,学校可以考虑设置一些虚拟的教学岗位,先定课程与要求,再招聘任课教师,因课程设岗,这对聘任制改革会有补充作用。

10.加强导师制

导师制是对选课制的必要补充。学生选课自主权越大,对导师制的要求越高。大学要增加导师,导师与学生之比最好调整到1∶10以内。同时,要完善导师责任制,增加导师工作内容。如果有条件,可以把导师与辅导员岗位合并,使导师切实到学生中去,改善指导效果。

四、学分制教学资源建设

学分制的完善,课程选修的开放,将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大学现在的设施配置水平是偏低的,有些甚至是严重不足,需要制定建设目标。

1.课程总量建设

课程种类与数量是学校生产力的标志。学分制的课程数可以与学生数建立控制比例,比如几个学生一门课程之类,使学生切实能够比较自由地选课,这是学分制建设的基本目标。但这涉及教师的开课能力与水平。为此,大学必须要规定专任教师每学期的开课数。这个要求要落实到院系,院系要把教师岗位数与最少课程数作为整体目标来考虑,把教学要求与人事要求协调,这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2.教室建设

任意选修学分与教师开课数的增加,势必导致学生重复选课的机会与选课种类的增加,教室的需求将更趋紧张。如果实施学期制教学计划,许多课程会增加开课轮次,教室的配置应相应增加。教室建设还包括设备配置和教室管理等问题。如果实行教室两级使用与管理,学校管全校性课程的教室使用,院系管专业课程的教室使用,这会改善现在的管理效果。教室管理还有物业与设施设备管理问题,要明确管理部门的分工和职责。

3.其他建设

学分制建设对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艺术活动设施等与教学需求相关设施设备及管理,都有配置问题。

2002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