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学思想:18世纪西方科学界与中国古代对于热的认识

热学思想:18世纪西方科学界与中国古代对于热的认识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热的本性问题曾在18世纪的西方科学界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热是物质还是运动,这两种观点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柳宗元认为,元气缓慢地吹动时造成炎热的天气,元气迅疾地吹动时,则造成寒冷的天气。王充的观点是非常科学的,不仅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而且在叙述的用语上也几乎和第二定律的现代表述类似。他从对冷热变化的经验出发,经过认真的思索,对这些经验全面地概括,发表了卓越的见解。

热学思想:18世纪西方科学界与中国古代对于热的认识

热的本性问题曾在18世纪的西方科学界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热是物质还是运动,这两种观点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

先秦时期,人们提出“五行说”,把火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墨家曾把燃烧现象看作是“火”元素离开“木”的过程,认为是包含在“木”中的元素。北齐的刘昼发展了这种说法,他在解释摩擦取火时说道:“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刘子·崇学》)。摩擦取火只是把木中的“火”元素释放出来,这种观点类似18世纪时“燃素”的观点。

道家的著作《关尹子》中有一种观点,即“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即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吹之即凉,特因外物有来有去,而彼瓦石实无去来。”这就是说,瓦石有温度的升降,就像一种“外物”之来去。这种观点类似于18世纪时的“热质”观点。(www.xing528.com)

热是一种运动的说法,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唐代的柳宗元。他在《天对》中提出“吁炎吹泠”的观点。柳宗元认为,元气缓慢地吹动时造成炎热的天气,元气迅疾地吹动时,则造成寒冷的天气。因此,天气的冷热与元气的运动快慢联系着。谭峭的《化书》中也有“动静相摩,所以生火也”的说法。这种说法很有影响,到清代,郑光祖也指出:“火因动而生,得木而燃。”(《一斑录》)与上面的说法不同(刘昼),郑光祖是用运动的观点解释钻木取火。这种说法类似西方伦福德伯爵的钻炮筒实验。

此外,关于冷热的认识,王充还提出了“冷不自生”的著名论断。他还进一步推断,若可以实现自动降温,那么就可以使火自燃于灶,使饭自蒸于甑,就是说也会自动发生升温现象。王充的观点是非常科学的,不仅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而且在叙述的用语上也几乎和第二定律的现代表述类似。他从对冷热变化的经验出发,经过认真的思索,对这些经验全面地概括,发表了卓越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