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安地域文化:蜡花舞蹈的千年传承

秦安地域文化:蜡花舞蹈的千年传承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安县志》记载,秦安蜡花舞蹈产生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蜡花舞蹈作为秦安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一直流传至今。秦安蜡花舞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民间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性和观赏性,使之具有了新的艺术光彩。2005年7月,秦安蜡花舞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上获得优秀表演奖。2009年9月秦安蜡花舞被甘肃省文化厅列入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安地域文化:蜡花舞蹈的千年传承

《秦安县志》记载,秦安蜡花舞蹈产生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蜡花舞蹈与词赋关系密切,最初是为了表达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创作词赋的情感而创作的一些故事化、形象化的动作,后来逐步把词赋的清唱演变成民间歌舞。“蜡花舞”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应该是“腊月”的“腊”,因为这种舞蹈表演一般在寒冬腊月临近春节的时候;一种认为应该是“蜡烛”的“蜡”,因为表演者手持的花灯里点的蜡烛。

蜡花舞蹈开始时一般由一人弹奏三弦伴奏并伴唱,伴唱以秦安小曲中的老调和花调,以老调中的“四六越调”为主,节奏抑扬顿挫,旋律迂回曲折,韵脚优雅细腻,音域宽广醇厚。演出场所多以农村社火的形式在家庭院落及村庄公共场所为主,也有在红白喜事中助兴演出的。演出一般在夜间进行,演出时表演者左手托装点蜡烛的花灯,右手挥动丝折扇,身着大襟云边彩裙或色泽鲜艳的百褶长裙,佩戴长尾辫子。表演者多由青少年女子组成,表演形式以行进式为主,人数少者4-8人,多者近百人。通常有小曲伴唱3人,板胡1人,二胡2人,三弦2人。舞蹈动作主要有“肩前推扇”“弓步绕扇”“下绕扇”“高绕扇”“三位抖扇”“背扇并立转体”等,动作朴素优美,窈窕舒缓,细腻多变。队形整齐有序,舞队款步轻摆,穿插翻转,彩扇高旋平摆远望恰似花海荡漾,和着乐曲的节奏翩翩起舞。歌词有大乐调(唱上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和小兵调(以情调、民歌为主)两种,内容多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也有传统戏曲中常见的主题,如写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歌唱爱情,抒发怀才不遇的忧愤,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等;也有反映新时代主题的,如歌唱争取婚姻自由,歌唱祖国繁荣昌盛等内容的诗词歌赋。

蜡花舞蹈作为秦安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一直流传至今。解放后在秦安的许多地方都很盛行,在郭嘉、叶堡、吊湾、魏店、安伏、西川等六个乡镇的280多个村都有演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文革时期遭到禁止。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政府和民间团体的重视和支持,又得到恢复,但流行区域有所缩小,现在只有郭嘉、叶堡、安伏、魏店等乡镇不足10个村每年临近春节时还有表演,其他乡镇基本上都销声匿迹了。演出人员成分也有变化,由过去的以青年女子为主演变为以中小学生为主,也增加了男性演员。表演服装、花灯增添了一些现代元素;舞蹈动作由过去以碎步为主,演变为以秧歌舞步为主,一些难度较大的形体动作如高绕扇、底摆扇,在许多村子已经失传。但也有一些新的娱乐性的创新内容,如在表演时加入唐僧师徒、弥勒佛和丑旦等表演角色,即兴表演,耍丑逗笑,增添了喜庆气氛。

秦安蜡花舞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民间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性和观赏性,使之具有了新的艺术光彩。1957年,蜡花舞主要传人郭遂世、赵改儿的表演团体应邀参加了全国文艺调演和电影《万紫千红》等影视片的拍摄。2005年7月,秦安蜡花舞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上获得优秀表演奖。2009年9月秦安蜡花舞被甘肃省文化厅列入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www.xing528.com)

讲一讲

你所在的村镇有什么民间艺术形式?访问老人或者查找资料,用课件或挂图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