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谋善断的郭嘉与劳谦仁厚的韦睿:两个好典型

多谋善断的郭嘉与劳谦仁厚的韦睿:两个好典型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位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自是希望他领导下的各级干部向郭嘉学习,做事要多商量,但不要优柔寡断;要当机立断,但不要武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就在这个时候,郭嘉得病,38岁就死了。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这就是“多谋”,是一种民主作风。这就是“善断”,是集中制。纠正错误,搞好工作,需要郭嘉这样的多谋善断之士。

多谋善断的郭嘉与劳谦仁厚的韦睿:两个好典型

1959年,毛泽东在一些重要场合谈论最多的历史人物,并给予很好评价的,恐怕要数三国曹操谋士郭嘉(170—207年)了。

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郑重地把《三国志·郭嘉传》推荐给领导干部们阅读,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绍部下,后经荀或推荐,成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追随左右,策谋帷幄,协助曹操南征北战,擒吕布,破袁绍,北伐乌桓,功绩卓著。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称道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他还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

毛泽东喜欢郭嘉,在于其多谋,又善断,且谋断都很准确。再加上英年早逝,更使人惋惜。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位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自是希望他领导下的各级干部向郭嘉学习,做事要多商量,但不要优柔寡断;要当机立断,但不要武断。这样,我们的党就可以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在4月上海会议之前,毛泽东就向党的高级领导讲述了郭嘉的多谋善断的故事。3月,在郑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几乎把《郭嘉传》里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故事都讲了出来:三国时候,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27岁到曹操那里当参谋,38岁就死了。赤壁之战时,曹操想他,说这个人在,不会使我处于这种困难境地。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就是郑州以北,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郭嘉建议先打吕布,有人说,打吕布,袁绍插下来怎么办?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如果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同时攻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了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着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搬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起来了。袁尚把哥哥包围在山东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党、亡国、亡头,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袁尚本人跑到辽东去了,然后再去消灭了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在河北冀东追袁尚时,郭嘉又出一计,他说:他不防备,我们轻装远袭,可以得胜。就在这个时候,郭嘉得病,38岁就死了。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1959年在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时,说到1958年经济计划搞乱了,他说出两句“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即指陈云而言(他在南宁会议后只负责建委工作)。随即向他们解释: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几天后,毛泽东找李锐等谈话,又说到郭嘉: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你“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毛泽东在1959年为什么反复谈到郭嘉呢?

这与总结和解决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关。1959年三四月间,毛泽东连续写了五封党内通讯,强调要从过去几个月措施失当这样一个深刻的教训中,获取经验,反对浮夸风等“左”的错误倾向。在上海会议上,又着重讨论了做工作要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等问题,具体到干部作风上,就是要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做工作。一方面,要善于与各方面的人包括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商量问题,到群众中去调查,听取各种意见。这就是“多谋”,是一种民主作风。另一方面,又要能够正确集中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失时机地作出判断与选择,这就需要提高马列主义水平,需要胆略和魄力。这就是“善断”,是集中制。

这个想法,毛泽东曾直通通道来:“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讲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国际的事要关心,国内各行各业要调查研究,还有各种学问,多端得很。但是可要抓住要点,一个时候有一个时候的要点。这是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不解决,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叫做什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什么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对外斗争,得计迟是很危险的。”

纠正错误,搞好工作,需要郭嘉这样的多谋善断之士。反过来说,当初头脑发热发动大跃进,是不是正好缺少了郭嘉这样的“谋臣”呢?毛泽东是在倾吐心中的遗憾?还是在表达一种热切的期望?

韦睿(442—520年)是梁武帝时的名将。齐末为上庸太守,从萧衍(梁武帝)起兵。梁初任豫州刺史,天监五年(506年)率军破北魏军,取合肥,次年又与曹景宗救钟离,大败魏军。他体弱不能骑马,乘板车督战,善抚士卒,而军法严明,魏人畏惧,称为“韦虎”。他“多建策,皆见用”,深受梁武帝器重,是梁武帝征讨四方、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

毛泽东很爱读《南史·韦睿传》。《南史》卷五十八包括韦睿、裴邃二人的传,毛泽东在这卷开始的天头上,用粗重的笔迹划了四个圈,标写道:“梁将韦睿、裴骃传。”在《韦睿传》文内,更是密加圈点,批注有25处之多。(www.xing528.com)

《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记叙韦睿死时,对其生平行为特点有一段概括:“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被眼必于儒者,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毛泽东很赞赏,批注说:“我党干部要学韦睿作风。”

那么,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学习韦睿哪些方面的作风呢?从毛泽东的批往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果敢的无畏精神,一是他的仁厚的品格作风。

先说第一点。

史家记叙韦睿督兵攻北魏小岘城时,韦睿环城巡视,魏城忽出数百人,阵于门外。睿欲击之,部下劝阻说:我们轻装前来,待回去披甲整装再来迎战。韦睿却说:魏城中只有2000余人,只能闭门坚守,这次无故出来几百人,定是骁勇善战之辈,我们如果能打败他们,城内魏兵便没有信心了,其城自拔。部下有些迟疑,韦睿便指着手里的令节说:朝廷把它交给我,不是装饰用的,我说的话不可违抗。于是部众听命进兵,魏军果然大败弃城。在这段叙述旁,毛泽东批注说:“躬自调查研究”,“以众击少”,“机不可失”,“决心”。

接着,史家又叙韦睿率军攻合肥,久未能下,韦睿又环城察看,决定先攻合肥东西两个小城,此时魏国派兵五万来援救,形成敌众我寡之势。部下要求增兵再战,或退守巢湖。韦睿怒曰:“将军死绥,有前无却。”接着又令取来自己的旗帜树于阵前,以示无退兵之志。又亲自坐在板车上阵督战。夜间又张灯达曙,处理军务。终于攻破合肥。缴获一切,自己无所私占。读至此,毛泽东两次批注:“以少击众”,“将在前线”等等。

当史家叙韦睿会同曹景宗救钟离一事时,毛泽东又批注说:“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

再说第二点。

《韦睿传》载,韦睿“性慈爱,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批道:“仁者必有勇。”在说到韦睿攻克合肥时,“所获军兵,无所私焉。”毛泽东又逐字旁圈,批道:“不贪财。”韦睿能团结部下,在胡景略和赵祖悦闹矛盾时,他亲自调解,晓以利害,避免了不利后果。毛泽东于此处批道:“干部需和。”说到韦睿治军,通宵达旦,操劳各种事宜,设立法度那一段,毛泽东也是逐字旁圈,批道:“劳谦君子。”

在本传末尾,李延寿补叙了韦睿的几则轶事,以说明他深受世人推重的为人风尚。在邵阳之战后,有次曹景宗与韦睿玩掷骰子赌输赢的游戏,韦睿赢了,却故意让给曹景宗。毛泽东批道:“使曹景宗胜。”本传又说,曹景宗等在破敌之后,时常计较功劳,而韦睿却总是在后面,毛泽东又批道:“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韦睿的肚量和谦虚朴实,确实是值得学习的。

《韦睿传》还说到韦睿的儿子韦放的事迹,毛泽东也批道:“韦放有父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