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及文化意义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及文化意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届时,人们歌舞娱乐,鼓乐擂动、敬神娱人,后人将在春秋社日祭祀时扮演的杂技、杂耍、奉献祭神的节目称为“社火”。直到元明时期逐渐淡化,社祭仪式中的社火表演也不再呈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兴盛于明清时期的迎神赛会及其社火表演。至此,我们认为传统的社祭仪式与民间迎神赛会的社火活动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甘肃秦安蜡花舞的遗存及文化意义

二、早期社祭与火祭的遗留

社火是一种民间歌舞,与故事、秧歌、杂耍等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如南宋诗人范成大所著的《石湖诗集》卷二十三《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中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这也是“社火”一词最早出现的时期。社火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风俗活动。正如王宁宇先生所概括的:“社火主要是指农历正月上旬至中旬期间,由乡村农民依传统的‘社’为单位自愿组织起来的兼有迎春、祭神、驱瘟和狂欢意义的集体文化活动。”[33]

社火活动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祭祀土地之神的“社祭”和火神崇拜。关于社与社祭的含义,史料中都有解释。《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礼记·郊特牲》所云:“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而国主社,示本也……所以报本反始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管子·乘马》曰:“方六里,为社。”即方圆6里为一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古代将社神祭祀的日子称为“社日”。大约在秦汉时期,先民们就把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时,祈求土地之神能够得到丰沛的雨水,以期来年五谷丰登、农业丰收;秋社时,是表现对土地之神的感激之情,感谢它对人类的惠顾,使我们能够丰衣足食,且再次以期永久保佑。届时,人们歌舞娱乐,鼓乐擂动、敬神娱人,后人将在春秋社日祭祀时扮演的杂技、杂耍、奉献祭神的节目称为“社火”。《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记载了北宋末期汴京祭神社火奉献情况:“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讶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不尽。”概而括之,社祭仪式起源于上古三代,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直到元明时期逐渐淡化,社祭仪式中的社火表演也不再呈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兴盛于明清时期的迎神赛会及其社火表演。正如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第一册首序》中所言:“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火的变相。”至此,我们认为传统的社祭仪式与民间迎神赛会的社火活动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火神,是许多民族普遍崇拜的自然神之一。火对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出现不仅使得先民们得到熟食,还能够在严冬里驱赶寒冷。火的应用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与人类自身利益的息息相关。因此,先民们对火产生了崇敬之情、敬畏之心,将其神化加以崇拜。火崇拜与社祭崇拜一样体现出先民祈求上苍的愿望,具有“以火祭社”的涵义。社火之“火”的含义说法较多,如“晁福林先生认为,甲骨文中的‘燎’字,下方为一土堆,意指‘社’;上方为一丛正在燃烧的木柴,意即在‘社’焚烧祭品。《甲骨文合集》第780片有‘燎于土(社)三小牢,卯二牛,沉十牛’的记载,即指在‘社’用火焚烧祭品,就是‘燎祭’。”这也体现出社火之“火”与远古的“燎”祭之间的关联。[34]更有王宁宇先生对此精辟的见解:“社火中的火从情感体验上很传神地捕捉住了那种鼓舞人心、天人共浴、拥抱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热烈腾跃精神。在社火中,‘火’确有其事,是由远古火崇拜转化而来的各种‘花灯’形式,也与古代上层统治者的‘燎祭’有内在联系。”[35](www.xing528.com)

元宵节即上元节,亦称灯节。张灯的风俗习始于汉代“祀太一”(天帝),在唐初定为上元灯节。灯节最初源于原始信仰对火的崇拜,其后又分别受到佛教关于燃灯敬佛,寓意光明佛光普照思想的渗透以及道教三官朝拜说法的影响,如道教认为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是天、地、水官的诞辰日,而且还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故而《道藏三关灯仪》请祷词中有:“庆逢吉旦,节届上元(中元、下元),当三官考核之辰,乃九天赐福之会……花灯遍照于云霄,银灯交辉云汉。”[36]正如著名舞蹈史学家孙景琛所言:“灯节反映了人类早期对火的崇拜,保留了认为火能助人御凶趋吉的信仰”;并由“积薪而燃”“燃油之灯”发展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花灯。[37]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吸收了新年期间传统“傩祭”、“迎春”仪式中祈福禳灾,辞旧迎新的习俗。特别是自隋唐以来,以百戏来丰富庆典,佛、道两教的思想影响,花灯社火表演已成为元宵节的主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今民间社火中所蕴含的“社祭”、“火祭”“元宵佳节”、“灯节”等复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秦安蜡花舞也是当地农民们欢庆元宵佳节的主要手段,以夜间表演为主体,演出时舞者手托内装点燃蜡烛的花灯,形成不同的队形与图案。制作精美且散发着昏黄火光的蜡花灯与轻松、舒缓、典雅、柔曼的舞姿水乳交融,正所谓灯、人相映,情趣盎然。缘此,就其所属的民间社火起源因素而言,秦安蜡花舞具有祭祀土地之神和火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文化属性;从舞蹈表现形式与表演时间来看,秦安蜡花舞不仅是以彩灯作为道具的众多“灯舞”中的一员,而且还深深地烙上了元宵灯节文化的鲜明印记。即:祈福趋疫、除旧布新的功能文化寓意,燃灯敬佛、寓意光明的宗教文化属性,汉代百戏风习的文化继承与发展。这种融原始信仰、佛、道思想于一处的秦安蜡花舞,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汉文化强大的兼容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