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京梦华录》:北宋东京饮食习俗的宝贵资料

《东京梦华录》:北宋东京饮食习俗的宝贵资料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撰。[67]《东京梦华录》“序”称:“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68]《东京梦华录》中也有不少反映北宋东京饮食习俗的内容。《东京梦华录》卷七至卷十按时令顺序罗列了当时的社会民俗及皇室活动,为人们考察北宋东京的节日饮食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东京梦华录》问世后,历代都有不少学者模仿其体例续作此类著作。宋孝宗淳熙丁未,《东京梦华录》始有刊本,然宋刊本今已不见。

《东京梦华录》:北宋东京饮食习俗的宝贵资料

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撰。孟元老,号幽兰居士,生平事迹不详。清代开封老儒常茂徕提出,孟元老即主持修筑艮岳的户部侍郎孟揆。今人孔宪易先生考证孟元老为北宋末年供职于开封的孟钺。然二说皆推测成分居多,并无铁证。伊永文先生认为:“疑元老取宋人常见名字为托名,其人或为孟姓贵胄子弟,或为浪迹京城出上入下书会先生。”[65]据《东京梦华录·序》称,作者在宋徽宗崇宁癸未(1103)始“卜居于京师开封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至宋钦宗“靖康丙午之明年”(1127)因兵燹离京南迁。可知,孟元老在东京开封共生活24 年。此书即是作者随宋室南渡后,追忆北宋都城的繁华盛况而撰。

此书撰成于宋高宗绍兴丁卯(1147),共十卷,主要记述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反映出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生活的若干侧面。书中还保存有宋代典章制度和讲唱文学的资料,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自都城、坊市、节序、风俗及当时典礼、仪卫,靡不赅载。虽不过识小之流,而朝章国制,颇错出其间”。[66]

《东京梦华录》封面

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店

此书也是研究北宋饮食文化的重要著作,“与唐宋时期一般的饮食要籍不同,它主要是从‘行业’的角度去表现饮食文化的兴盛情况,而不是从‘饮食’角度去探究”。[67]《东京梦华录》“序”称:“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寥寥数语,就把北宋东京饮食业高度繁荣的特点给概括出来了。本书卷二“州桥夜市”、“东角楼街巷”、“潘楼东街巷”、“酒楼”、“饮食果子”,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马行街铺席”、“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卷四“筵会假赁”、“会仙酒楼”、“食店”、“肉行”、“饼店”、“鱼行”等条对北宋东京饮食业的发展状况记载得尤其详细。从这些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北宋饮食业的发展摆脱了坊市制度的时空限制。在时间上,早市“每日交五更”开张,“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在空间上,众多酒楼茶肆等饮食店肆与官署民居相杂,方便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诚如卷三“马行街铺席”条所云:“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这种情景是前所未有的。在饮食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雇佣关系,诸如酒楼、茶肆、食店、饼店、果子行、肉行、鱼行等属于饮食业范畴的行店不断增多。在大型食店内部,已有“主人”(老板经营者)、“铛头”(司厨烧菜者)、“行菜”(递送服务者)等人事分工,“行菜”“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书中还有南食店、北食店和川饭店的记载,反映了北宋区域饮食的发展与交流。由于本书着重突出饮食业的发展状况,书中虽然提及数百种名菜名点、风味小吃,但并无加工制作的烹调方法。从书中提到的这些菜点名称观之,当时的食物范围及内容十分广泛。从山珍海味到日常菜蔬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在烹饪制作的技术方法中,炒、爆、煎、炸、烧、炙、蒸、腌等也样样俱全,食肴色香味美,展示了北宋开封城市饮食文化的风姿。“《东京梦华录》尽管没有给后人留下佳肴名菜的制作方法,但其多姿多彩的食肴菜单,只要参考结合更多的旁证材料,古为今用,其重要价值未可估量”。[68](www.xing528.com)

《东京梦华录》中也有不少反映北宋东京饮食习俗的内容。在卷五“民俗”、“娶妇”、“育子”三条中,记载有饮食业的交易行俗、婚仪及育子食俗等内容。《东京梦华录》卷七至卷十按时令顺序罗列了当时的社会民俗及皇室活动,为人们考察北宋东京的节日饮食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如清明节,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奶酪、乳饼之类”;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为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等;七夕节,“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中元节,“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斾。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腊八节,“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交年,“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卷九“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则记述了北宋宫廷宴饮的豪华场面。

《东京梦华录》问世后,历代都有不少学者模仿其体例续作此类著作。如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元代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费著《岁华纪丽谱》、刘一清《钱塘遗事》,明代刘侗与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史玄《旧京遗事》、顾起元《客座赘语》,清代无名氏《燕京杂记》、李斗《扬州画舫录》、张熹《津门杂记》等。而明代无名氏的《如梦录》、清代蕊珠旧史的《梦华琐簿》,都直接秉承了《东京梦华录》的神韵而敷衍成文,从而形成了都市民俗历史文学的庞大体系。

宋孝宗淳熙丁未(1187),《东京梦华录》始有刊本,然宋刊本今已不见。今传世最早的版本为元至正刊刻本,即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藏本。[69]此书的版本还有元抄本,明弘治十七年(1504)刻公文纸印本、《秘册汇函》本、《津逮秘书》本、涵花楼百回《说郛》本,清《学津讨原》本、《唐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民国《丛书集成初编》本。建国后,此书的印本颇多,如古典文学出版社校点本(1958 年)、商务印书馆邓之诚注释本(1959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印本(1962年)、中华书局《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邓之诚注释本(1982 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孙世增校注本(1993 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姜汉椿译注本(1998 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周峰点校本(1998 年)、中华书局伊永文笺注本(2006 年)。此外,日本京都大学学者入矢义高、梅原郁多年潜心研究《东京梦华录》,1983 年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该书的译注本。[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