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棣迁都北京:巩固边疆,确保国基

朱棣迁都北京:巩固边疆,确保国基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都是国家的心脏。朱棣登位后,鉴于当时的国内形势,他已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迁都了。首先,迁都是为防御蒙古、巩固北部边疆的需要。如果迁都北平,在临近隐患策源地建立全国统治中心,则可以有效就近组织军马,灵活反应,及时制止祸乱,巩固国基。为了实现早日迁都北京,朱棣进行了一整套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伴随时间推移,朝中大臣对迁都北京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上述工作都已完成的情况下,朱棣认为,迁都北京条件成熟了。

朱棣迁都北京:巩固边疆,确保国基

首都是国家的心脏。国都位置恰当与否关系到王朝的命运,国都选择恰当,王朝就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反之,则会国运短祚,江山易主。有人认为李自成之所以失败是错误地以北京(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为国都,若定鼎西安,则大顺王朝或可延绵数年。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定都开封,宋代才造成偏安结局。由此可见,选都意义重大,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都城的选择。

国都的选取是否恰当,关键在于对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做综合分析,只有抓住事关全局的问题,都城选择才会恰当。可见,选都又可集中体现统治者的政治才能。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才会选取最佳都城。明成祖朱棣选择北京为国都,充分展示了他的战略眼光。

朱元璋起兵不久,不少谋臣从当时形势考虑,建议定都南京,朱元璋接受建议,攻下金陵后即宣布以此为国都,并改名应天。明开国后,为定都问题又有不同意见,有人主张建都汴梁(今开封),有人主张定鼎大都(北平),有人主张建都关中(西安)。这些主张最后都未被朱元璋采纳。洪武年间,南京作为都城没有变更。尽管如此,朱元璋对开国后仍定都南京是有疑惑的。他说:“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惟宫城前昂中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涌幢小品·宫殿》卷一)朱元璋的未竟之业,落到朱棣头上了。

朱棣登位后,鉴于当时的国内形势,他已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迁都了。

首先,迁都是为防御蒙古、巩固北部边疆的需要。从当时的军事形势看,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蒙古势力,元朝残余势力虽然此时已受到沉重打击,但仍保持着相当的力量,其复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蒙古贵族北寻漠北后,明与北元的战线已北推到今蒙古一带,应天失去了居长江、临四方的形势。坐镇南京的朱棣对漠北事务有鞭长莫及之感。如果迁都北平,在临近隐患策源地建立全国统治中心,则可以有效就近组织军马,灵活反应,及时制止祸乱,巩固国基。

其次,北平是朱棣的发迹地,他熟悉那里的一切,那里有许多他的支持者,以北平为首都可以控制全国政局。

第三,此时北平已处于临中夏而控北荒的位置,以此为都城,既可以“控四夷创制天下”,又利于对辽阔的北疆进行开拓,使明朝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可见,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很有政治战略眼光。虽然如此,朱棣并没有立即提出迁都计划,之所以如此,有下列原因:

第一,朱棣自己刚从建文手中夺取政权,时下最大的问题是维持稳定。定都应天是太祖定下来的,若迁都北京则意味着违背祖制,会招来非议,聪明的朱棣绝不会在皇位未稳之时,又给自己找新的麻烦。

第二,明廷官吏大部分是江南地主,这些人过惯了江南生活,不愿意北迁。如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上疏言“建都北京非便”,反对迁都;还有相当多的大臣以定都南京可以“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为由,反对迁都。

第三,北平作为首都的条件还不成熟。靖难战争对北京地区破坏很大,四周一片萧条景象。此时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已阻绝多年,南粮不能北运,北京为都城,供给困难,势难持久,加之此时北方军事力量布置未就,没有足够力量捍卫京城。(www.xing528.com)

条件不成熟可以创造。为了实现早日迁都北京,朱棣进行了一整套准备工作。

一是在北平设置机构。永乐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升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七年(1409),设行在六部都察院于北京。至此,北京的另一套政府机构业已组成。

二是大兴土木。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北京宫殿。永乐七年(1409),以昌平黄土山为帝陵,营造陵墓。永乐十四年(1416),营建北京城

三是广置卫所,屏障护京。永乐七年(1409)六月,设宣化、清平、居庸、榆林、镇安、怀来、宣城、宁国、威远、德胜诸卫,并在原设京卫上十二卫(锦衣、旗手、金吾前、金吾后、羽林左、羽林右、府军、府军左、府军右、府军前、府军后、虎贲左)基础上,增设金吾左、金吾右、羽林前、燕山左、燕山右、燕山前、大兴左、济阳、济州、通州十卫。

四是发展北京周围经济,开通大运河。朱棣以移民办法开发北京周围地区,永乐元年(1403),徙直隶(南京)、苏州、浙江等地富民实北京。永乐二年,徙山西万户民实北京。永乐三年(1405),又徙山西万户实北京。同时,将大批罪犯也迁徙到北京周围垦种:“犯杖给牛种,五年后赋役如民田;犯徙流不给直,三年后如民田。”经过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北京周围地区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史籍载道: “不二三年间,民益日广,相与披荆棘,除草莱,立成街市,渐至人烟繁伙,百货骈集,野有余粮,民无菜色。”

“西北甲兵,东南财富”。朱棣深知,仅靠北京地区经济是难以承担起京都及西北兵事的需要的,必须将江南财富送达京师。为此,从永乐九年(1411)开始,他命宋礼、陈瑄等人组织修浚大运河,到永乐十四年(1416),运河体系修复。南粮北运实现了。

与此同时,伴随时间推移,朝中大臣对迁都北京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永乐十二年(1414),朝臣杨荣言道: “予尝考天下山川形胜,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俞莫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握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地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者,莫若金陵。燕蓟若也。……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燕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治建北京焉。”(《明经世文编》卷十七)与杨荣意见相同的人越来越多,迁都派力量越来越大,迁都心理条件具备。

在上述工作都已完成的情况下,朱棣认为,迁都北京条件成熟了。永乐十八年(1420),发布迁都诏:

开基创业,兴王之本为先,继体守成,经国之宜尤重。昔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君主华夷,建都江左,以肇邦基。肆朕缵承大统,恢弘鸿业,惟怀永国,眷兹北京,实为都会,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乃做古制,徇與情,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上以绍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贻子孙万世之弘规。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选永乐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宫,诞新治理,用致雍熙。(《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