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与宫殿重建的影响及南城墙扩建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与宫殿重建的影响及南城墙扩建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乐五年开始在北京兴建宫殿,首先把燕王府改建为行宫,以备到北京巡视受朝。永乐八年行宫的奉天殿已建成。《明成祖实录》所说永乐十七年“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永乐年间在北京重建宫殿的同时,还曾重建钟鼓楼。《大明一统志》谓钟楼永乐十八年建,这年正是明成祖重建宫殿完成,准备正式迁都的时候。永乐十八年该是在那里重新扩建,以配合迁都后作为都城的需要。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与宫殿重建的影响及南城墙扩建

燕王朱棣来到驻地北平后,在指挥出征蒙古的军事行动中,权力不断扩大。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擒获故元太尉乃儿不花后,很得朱元璋的赞许。三年后,北平都司所属将校,都奉命听从燕王节制。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重,又命燕王总率诸王及边防军队“同防边患,癿安黎民”。燕王成为北方诸王中的最强者。这年朱元璋去世,由长孙允?继位,是为惠帝。次年(即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即起兵,自称“靖难”,建文四年六月攻陷南京,即皇帝位,即明成祖,以明年为永乐元年。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称为“行在”,并改称为顺天府,同时开始移民充实北京,并着手疏通漕运的大运河。永乐五年开始在北京兴建宫殿,首先把燕王府改建为行宫,以备到北京巡视受朝。《春明梦余录》说:“初燕邸(即燕王府)因元故宫,即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又说:“太宗(即明成祖)登极后,即故宫建奉天三殿,以备巡幸受朝。”奉天殿是举行大朝会的正殿,在原来燕王府中起建奉天等三殿,就是要把原先的王府改成皇帝的行宫。永乐八年行宫的奉天殿已建成。永乐八年七月和十二年八月,明成祖两次到北京,都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朝贺。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四月西宫建成,建有承天门、午门、奉天门等三道门。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内有奉天殿,殿的两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后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日下旧闻考》卷三二引《明典汇》及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二一)。这个西宫的设施模仿南京的宫城,只是规模较小,已是皇帝行宫性质,与以前的燕王府不同①。

与此同时,永乐正准备迁都,皇城、宫城和主要宫殿也正积极准备起建,不仅规划已定,人力物力也多已调集。永乐十四年十一月下诏,命令群臣讨论营建北京宫殿的事宜,于是六部尚书等上疏,请大规模兴建,兴建工程于是全面铺开,自永乐十五年兴工,到十八年十一月完成,“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成祖实录》卷二三二,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戊辰)。为了使规制悉如南京,以便安排皇城以南千步廊两侧的中央重要官署,曾把北京的南城墙向南迁移。永乐十七年十一月“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明成祖实录》卷二一八,永乐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元旦明成祖到奉天殿受大朝贺,并升北京为京师,取消“行在”的称呼,同时南京变为陪都,应天府各衙门都加上“南京”二字。这年明成祖受朝贺的奉天殿,已不是西宫的奉天殿而是紫禁城中新建的奉天殿了,原西宫改换殿名,称为仁寿宫①。

明代《工部志》(《日下旧闻考》卷三八引)记载:

永乐中定都北京,建筑京城,周围四十里。为九门:南曰丽正、文明、顺承;东曰齐化、东直;西曰平则、西直;北曰安定、德胜。正统初,更名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余四门仍旧。城南一面长一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东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五尺八寸,基厚六丈二尺,顶收五丈。(www.xing528.com)

由此可知,洪武年间沿用元代的门名,东北曰崇仁,西北曰和义,到永乐年间,崇仁已改东直,和义已改西直。到正统年间又有五门改名。《工部志》所标明的四面城墙长度,该是依据工程记录的,比较可信。其中城南一面的长度有讹误。根据近代测量结果,北京内城的南墙和北墙的长度差不多而略微短些,因此这里所说1295丈,当是2195丈之误。根据这里所列举的丈数折合里数,南墙2195 丈,合12.11里;北墙2232丈,合12.4里;东墙1786丈,合9.92里;西墙1564丈,合8.68里,合计总长度为43.11里。可知《工部志》所说“周围四十里”,《明史·地理志》所说“城周四十五里”,都是约数①。《明成祖实录》所说永乐十七年“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2700丈,折合里数,正好15里,从中减去南城墙本身长度12.11里,仅余2.89里,再平分到东墙和西墙上,则各长1.45里,可知当时拓展南城,只是把南城墙向南移动一里半左右。元大都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的东西延长线上,据说人民大会堂施工期间,曾在府前街附近发现城濠遗迹。据记载,庆寿寺双塔的位置正当元代所要筑的南城墙要冲,筑城时奉命远三十步“环而筑之”,圈入城内。寺址在今西长安街路北,南距今南城墙约一里半。双塔既然“正当筑城要冲”,可知双塔的位置正当元南城墙的路线上,足见永乐年间南城墙的向南拓展,确实只有一里半左右。

永乐年间在北京重建宫殿的同时,还曾重建钟鼓楼。《大明一统志》谓钟楼永乐十八年建,这年正是明成祖重建宫殿完成,准备正式迁都的时候。元代钟鼓楼原建在中心阁以西的钟鼓楼街上,看来洪武年间已经把钟鼓楼东迁到中心阁所在地。《洪武北平图经志书》说:“钟楼在金台坊东,即万宁寺之中心阁。”又说:“鼓楼在金台坊,旧名齐政。”永乐十八年该是在那里重新扩建,以配合迁都后作为都城的需要。钟鼓楼这样建在中心阁所在地之后,方向正对准皇城和宫城的正北门,作为全城中轴线的终点。清代沿用这种布局,成为“紫禁(城)后护”(乾隆《御制重建钟楼碑记》)。

明成祖即帝位后,早有迁都北京的意图。从永乐七年以后他留驻“行在”的时间增多,永乐十五年北巡以后就未再南返。永乐十五年于皇城东安门东南澄清坊内起建十王府(今东安市场),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永乐十八年建成。把许多王邸设在皇城旁边,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措施。朱元璋去世后,惠帝曾采取“削藩”的措施,先后削废五个藩王。明成祖以藩王取得帝位,即位以后就进一步加强“削藩”措施,解除诸王兵权。这时在京城建设诸王府,就是为了便于就近监视管理。其地后来称为王府大街。

配合迁都的另一重要准备措施,就是永乐十三年把原来元的礼部旧屋改为贡院,在今内城的东南角。张居正《京师重建贡院记》说:“按京师贡院,始于永乐乙未(按即永乐十三年),是时考卜未定,文皇帝(指明成祖)以巡狩御行幄,庶事草创,其所举士,秋试不过数十人,春试率百余人。”这年开始于北京开科取士,命令北直隶府州县于顺天府乡试,并按洪武年间定制,此后乡试以子、午、卯、酉年,会试以辰、戌、丑、未年,目的就在于从中选拔“天子门生”和重要官吏,从而扩大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