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北边巩固措施-中国边疆经略史

北魏北边巩固措施-中国边疆经略史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北魏在频频“讨伐”柔然的同时,又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巩固、加强北部边防。由于北魏巩固和加强了北部边疆的边防,使柔然的侵扰受到一定的阻遏,于是柔然逐渐将势力转向西域地区,与北魏开始对西域的争夺。据史籍载,在4世纪末至5世纪初,北魏对高车的掠夺战争及高车部落归附北魏的事件,主要有9次。

北魏北边巩固措施-中国边疆经略史

4世纪末至5世纪初,北魏从漠南、代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灭前燕,逐渐统一北方;而源于东胡的郁久闾氏族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进入蒙古草原,统一漠北,建立了柔然(史籍又作蠕蠕、茹茹、芮芮等)政权。柔然政权正式建于北魏天兴五年(402年),其首领社仑征服漠北的高车、匈奴余部等之后,自称“可汗”,立军法,建可汗王庭于“敦煌、张掖之北”(即今蒙古鄂尔浑河东侧和硕柴达木附近),成为统一漠北的强国[1]

柔然政权建立后,统治者联合内地一些割据政权(如后秦、北燕、北凉等),与北魏争夺漠南的统治权,并不时侵扰北魏的北部边地,以掠夺人口、粮食和牲畜。据现有文献记载,在柔然兴盛时期(402—487年),其寇扰北魏北边达27次[2]。特别是在5世纪初,每当北魏与其他割据政权争战,或其帝位变动之时,柔然骑兵就会突然南下,攻掠边境。如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刚即位,柔然可汗大檀率6万骑兵,长驱入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攻拔盛乐宫。太武帝亲率大军赴云中,被柔然骑兵所围,前后50余重;在魏军射杀柔然部帅於陟斤(大檀弟大那子)后,柔然才撤回漠北[3]

面对漠北强盛的柔然的侵扰,北魏统治者主要采取了较为积极的“讨伐”政策。这固然是为了解除统一内地的后顾之忧和反击柔然的侵扰,但也有征服漠北、掠夺柔然境内人口、马匹和其他财物的目的。这正如崔浩劝太武帝“伐”柔然时所说:“夫蠕蠕者,旧是国家北边叛隶,今诛其元恶,收其善民,令复旧役,非无用也。漠北高凉,不生蚊蚋,水草美善,夏则北迁。田牧其地,非不可耕而食也。”[4]因此,在柔然强盛时期,北魏曾对柔然进行过20次“讨伐”,从漠北掠夺了大批人口和牲畜。如北魏神 二年(429年),太武帝亲率大军,分两路深入漠北,击溃了柔然,降柔然及其统治下的高车诸部30余万,“俘获首虏及戎马百余万匹”[5]

然而,柔然是一个游牧国,当北魏军队大举深入漠北,击溃柔然后,柔然部众就驱牲畜逃遁;待魏军撤离,他们又重返故地,仍然不断扰边。因此,北魏在频频“讨伐”柔然的同时,又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巩固、加强北部边防。早在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在长川(今内蒙古集宁东北)南筑长城,“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6]。可是,长城仍然不能挡住柔然骑兵对北边的骚扰,拱卫京师平城。太武帝继立后,开始在北边陆续设置六个军镇,最西的是沃遇镇(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苏独仑根扬古城),由此往东依次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白灵淖 囵村)、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乌兰不浪士城梁子)、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北)、怀荒镇(今内蒙古张北附近)。每镇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7]。在太和十八年(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六镇镇都大将皆为拓跋氏宗族或鲜卑八族王公,防戍士卒亦大多为拓跋氏鲜卑或中原强宗子弟。北魏统治者也多次巡视六镇边防。可见,当时六镇地位之重要。由于北魏巩固和加强了北部边疆的边防,使柔然的侵扰受到一定的阻遏,于是柔然逐渐将势力转向西域地区,与北魏开始对西域的争夺。

到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柔然统治下的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等因反对柔然统治阶级频繁征调,入侵魏边,遂率部10万,从柔然中分离出来,西迁至前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自立为王,史称之为“高车国”或“阿伏至罗国”[8]。此后,被削弱的柔然与高车国互相争战,很快衰弱下去。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柔然内乱,才立10日之可汗阿那 为其族兄示发所逼,投降北魏,到了洛阳。不久,漠北阿那 从父兄婆罗门破示发,自立为可汗,旋为高车国所败,亦在凉州投降北魏。时柔然国内大乱,“姓姓别住,迭相抄掠”[9]。在柔然政权瓦解的形势下,北魏吸取了汉魏以来的经验教训,不迁柔然部众于内地,以免重蹈十六国时的覆辙;同时保存柔然,分其势力,“相维御难,为国藩篱”[10];并抵御日益强盛的高车国,行“外为置蠕蠕之举,内实防高车之策”[11]。于是,北魏处阿拉 部于怀朔镇北,迁婆罗门部于今甘肃居延,置西海郡以处之;“各令总率部落,收离聚散……彼臣下之官,任其旧俗”[12]

不久,婆罗门叛投 哒,为凉州州军所擒获;而阿拉 则于正光四年(523年)叛回漠北。同年,北魏六镇起义爆发,阿拉 助北魏镇压起义军,攻残六镇,自号可汗;北魏为表彰其“功绩”,准其“赞拜不言名,上书不称臣”[13]。至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政权分立为止,阿拉 均频频遣使向北魏朝贡,在名义上仍臣属于北魏。

北魏与柔然的关系,除了上述的争战一面外,还有和平相处、友好通使的另一面。特别是在柔然衰弱后,直至北魏分立的45年中,史籍所记双方通使达22次,而柔然扰边仅4次[14]。这种友好的通使关系,对于加强漠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的联系起了很好的作用。而无论是二者相互战争,或者友好通使,都从不同的渠道加强了双方的关系,有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比如,双方统治阶级为争夺人口、牲畜的战争,固然使双方人民备受苦难,但战争却在客观上促使大批人口以战俘的形式进行迁徙,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大漠南北还有许多高车部落,高车,即秦汉时漠北的丁零,又称敕勒,因其多乘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高轮车,故北朝时又称之为“高车”[15]。早在拓跋珪复代国初,游牧于漠北的高车诸部就成为拓跋部掠夺的主要对象。据史籍载,在4世纪末至5世纪初,北魏对高车的掠夺战争及高车部落归附北魏的事件,主要有9次。如天兴二年(399年),北魏分东西中三路出军漠北,“破高车杂种三十余部,获七万余口,马三十余万匹,牛羊百四十余万”;卫王元仪又“破其遗迸七部,获二万余口”[16]。又如前述神二年太武帝深入漠北击柔然,高车及柔然降者数十万。北魏将数十万的高车部众大多置于漠南数千里之地,“东至濡源(今滦河上游),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17]。而遗留在漠北的高车,则为柔然所统治。

北魏是怎样统治游牧于漠南的高车诸部的呢?《北史》卷九八《高车传》记:“道武(即拓跋珪)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即是说,北魏初,仍保存漠南高车原有的部落组织,成为其附属的游牧部落。同时,北魏还派遣军将进行镇抚,在高车部内“置司马、参军[18],以及“护高车中郎将[19],以监领之。这是北魏统治者吸取了汉魏以来统治入居内地的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派司马、参军对高车进行监护,而“护高车中郎将”则是仿汉魏置护匈奴中郎将而来[20]。在高车内部,仍然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各部首领仍称“莫弗”(“勇健者”之意)。

漠南高车诸部也有自己的游牧范围。故在史籍上有时称东、西部高车,即以武周塞(今山西左云县)外以东游牧的高车诸部为东部高车,以西为西部高车;而在六镇北、漠南游牧者,则称之为“北部高车”①;还有所谓“河西高车”,即在黄河河套西游牧的高车诸部等。北魏北边六镇设置后,高车诸部大多归六镇所管辖,或戍边,或服役。到了北魏中后期,漠南高车诸部还要向统治者缴纳贡赋,经常服劳役和兵役,成为北魏“名骑”,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更为残酷。而六镇及所属的高车诸部终于不堪统治者的压榨,率先举起了起义的旗帜。北魏一个官吏辛雄在谈及六镇起义时说:“自此夷夏之民相将为乱。岂有余憾哉?盖官授不得其人,百姓不堪其命故也。”②六镇起义爆发后,东、西部高车首先响应[21],接着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高车人胡琛也起兵。总之,六镇起义军中,高车是一支主要的力量。

除漠南高车诸部外,在北魏北边的幽、定(治今河北定县)、并(治今山西太原)等州,还有一些早已入居内地的高车人,北朝史籍称之为“丁零”。他们应是十六国时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丁零翟氏、鲜于氏的后裔,北魏统治阶级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多次引起他们的反抗[22]

总之,北魏对漠南高车、北边诸州的丁零的统治和采取的政策,加重了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不断的反抗。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北魏对高车、丁零的统治亦加强了高车与内地的联系,使其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并促进了与汉族或鲜卑族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 《资治通鉴》,卷一三三,宋泰始七年三月,胡注。

② 《魏书》,卷七七,《辛雄传》。

[1] 《北史》,卷九八,《蠕蠕传》。

[2] 参见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3] 《北史》,卷九八,《蠕蠕传》。

[4] 《魏书》,卷三五,《崔浩传》。

[5] 《魏书》,卷一〇三,《蠕蠕传》。(www.xing528.com)

[6] 《魏书》,卷三,《太宗纪》。

[7]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8] 《北史》,卷九八,《高车传》。

[9] 《北史》,卷九八,《蠕蠕传》。

[10] 《北史》,卷九八,《蠕蠕传》。

[11] 《魏书》,卷六九,《袁翻传》。

[12] 《北史》,卷九八,《蠕蠕传》。

[13] 《北史》,卷九八,《蠕蠕传》。

[14] 参见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15] 《北史》,卷九八,《高车传》。

[16] 《魏书》,卷三,《太祖纪》。

[17] 《魏书》,卷四,《世祖纪》。

[18] 《北史》,卷九八,《高车传》。

[19] 《魏书》,卷三,《太宗纪》。

[20] 《资治通鉴》,卷一一八,晋义熙十四年正月条,胡注。

[21] 《魏书》,卷一八,《广阳王建附深传》记六镇起义后,元深上言云:“今六镇俱叛,二部高车(即东、西部高车),亦同恶党。”

[22] 参见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