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边疆经略史:唐代边疆政策评析

中国边疆经略史:唐代边疆政策评析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边疆的军事部署,正与边疆怀柔政策相辅相成,对此古人早有卓论。此后的土司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实际上都是羁縻府州制基本精神的发展,可以说羁縻府州制的建立,是隋唐边疆政策最突出的成就。但这毕竟是个别人造成的,并不代表隋唐边疆政策的主流。边疆政策的重要,实乃未可忽视。

中国边疆经略史:唐代边疆政策评析

如上所述,隋唐两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其昌盛局面的形成实与边疆政策不可分割,那么,隋唐三个多世纪的边疆政策,究竟哪些方面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呢?

其一,唐代边疆政策比较开明关键在于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在唐代君臣言论中,胡汉一家,华夷无隔的思想常常开卷可见,所谓“夷狄亦人耳”,“爱之如一”,“胡、越一家,自古未有”,“虽云华夷,欢若亲戚”,“代为舅甥,有同一家”,“声教咸暨于远方,爵命不遗于殊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言辞固然有溢美之处,但它多少反映了当时人的观念中,“华夷”偏见确在逐渐淡漠,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实是制定开明的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任何民族压迫的产生,都与民族歧视与敌对意识分不开。只有民族偏见淡漠了,才会有民族之间的尊重。不尊重边疆民族的人格与风俗,焉有正确的边疆政策!所以,较少民族偏见,正是唐代边疆政策比较开明和大体成功的关键。需要说明的是,唐代君臣歧视和辱骂少数民族的言论也时时溢于言表,能否据此认为当时的民族偏见并未减弱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唐代“华夷一家”的思想言论明显多于前代,甚至后来的封建王朝仍有所不及,而我们评价历史,主要是依据他们比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仅此,难道不应该肯定唐代边疆政策确有进步之处吗?

其二,怀柔、羁縻是唐代边疆政策的核心,而怀柔羁縻政策的成功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统治者对“恩”、“威”辩证关系的正确把握。倘若仅仅施之以恩,行之以惠,即想收到国家统一之功,民族和好之利,这在阶级社会里是根本做不到的。怀柔政策的施行必须以强盛的国力为后盾,羁縻措施的推广只能以其臣属为前提,若想真正怀柔羁縻,就需要恩威相兼,不可偏废。唐代边疆的军事部署,正与边疆怀柔政策相辅相成,对此古人早有卓论。如《唐书·回纥传》史臣曰:“自太宗平突厥,破延陀,而回纥兴焉。太宗幸灵武以降之,置州府以安之,以名爵玉帛以恩之。其义何哉?盖以狄不可尽,而以威惠羁縻之。开元中,三纲正,百姓足,四夷八蛮,翕然向化,要荒之外,畏威怀惠,不其盛矣!”不难看出,唐代的政治家们在示之以威,怀之以惠,把握“威”、“惠”之间的微妙关系方面,确有超越前人之处。

其三,适应边疆社会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统辖方式,是羁縻府州制成功推行的原因所在。羁縻州县的设置,是在较少民族偏见的前提下对内地与边疆非平衡性社会现实的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边疆民族经济条件和社会习俗的尊重,惟其如此,它才能在辽阔的边疆普遍推广,并切实收到了稳固、开发边疆的积极效果。此后的土司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实际上都是羁縻府州制基本精神的发展,可以说羁縻府州制的建立,是隋唐边疆政策最突出的成就。

其四,对边疆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隋唐大体采取了开放政策,这不仅有益于边疆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而且也大大丰富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盛唐文化正是在广泛撷取和大量吸收各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隋唐较开放的文化政策,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四点,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对隋唐边疆政策的基本肯定,这绝不是说当时的边疆政策至善至备,无懈可击,事实上这样的边疆政策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唐代君臣好大喜功,轻启边衅者不乏其人,边州官吏执政失当,引起少数民族兵戎相见者也大有人在。但这毕竟是个别人造成的,并不代表隋唐边疆政策的主流。作为并非以个人行为表现出的边疆政策的失误,则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以安置东突厥降众为代表,将某些归附的少数民族迁到内地或临界内地的边州安置,我认为是唐代边疆民族政策的一个失误。贞观四年唐太宗采纳温彦博建议,将突厥降众安处在河南、朔方之地,这在当时确是一种怀辑政策,不无开明之意。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些内徙的少数民族没隔多久,无一例外地又迁回边疆地区。贞观十三年诏“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1],东突厥降众在河南等地的生活不足9年。开元十年(722年)迁到许、汝、唐、邓等州的六胡州移民,开元二十六年又敕还故土,于灵、夏之间置宥州安处[2]。为什么既徙之内地复又迁回故土呢?对此,崔知温麟德中(664—665年)为灵州司马的一段故事很有启发,当时境内有浑、斛萨部落万余帐,他坚决主张将其徙出河北,当这些少数民族到达河北之后,因“牧地膏腴,水草不乏,部落日富”,对崔知温感恩不尽[3]。这说明内徙的少数民族并未改变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他们的居住地区越接近内地,越是满足不了游牧需要。因此,以内徙方式安置少数民族降众,实际上有违于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其结果,要么少数民族重新迁回故地,或者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直至爆发武装冲突。开元九年(721年)六胡州康待宾率领的大规模起义,即是这一事实的最好证明。(www.xing528.com)

其次,唐代边疆的军事部署,没能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也是边疆政策的一个严重失误。唐初府兵制守内虚外,与边防屯军尚能保持平衡,武则天以后府兵制日渐弛废,边防军镇则愈呈发展之势,久而久之,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之势终于形成。特别是10节度经略使设置之后,唐朝没有及时调整兵制和军权,边将久专其兵,最终导致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剧出现,唐王朝也从此由盛转衰。不可否认,边疆军事部署在边疆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如果部署不够适度,它同样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唐前期重兵戍边,为巩固边疆及边疆政策的顺利推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与此同时却缺乏足以制约边防军将的力量和措施,这正是唐代悲剧的原因所在。

总之,边疆政策与国家兴亡是紧密相连的,国家繁荣昌盛,与边疆政策的正确得当息息相关,国家衰微灭亡,也与边疆政策的失误不可分割。边疆政策的重要,实乃未可忽视。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贞观十三年七月。

[2]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开元二十六年二月。

[3] 《旧唐书》,卷一八五上,《崔知温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